《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夫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用這句話形容現在的唐山骨質瓷,覺得很恰當。
為什麼「棄之可惜」?主要是因為「骨質瓷」是唐山的一張名片,這張名片除了經濟價值還有文化價值。
為什麼「食之無味」?打個比方,唐山是一家公司,骨質瓷是這個公司運營多年的一個項目。今年老闆做了個項目總結,結果是,這個項目一年給公司賺的錢不足1%。
單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項目還沒必要「棄」,因為這個項目獨立核算,是賺錢的,只不過賺的少,只有1%,雖食之無味,但也沒必要棄。
但現在的問題是,不能單純從賺錢角度考慮取捨,環保來了,老闆想:這個項目雖然賺錢,但是和公司未來發展的企業文化不合拍。並且這事,項目負責人還說了不算,老闆說了算。
接下來首先得先假定,因為環保問題,確實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那怎麼辦?要麼轉型,要麼這個項目取消?
問題又回來了,「夫雞肋,食之雖無味,但棄之卻可惜。」,還不能因為環保壓力和這個項目只能賺點小錢的角度,就把它取消,它還有可取之處,就是唐山市「文化和歷史」名片。
錢不賺是小,文化和歷史抹掉是大。
到這裡,這個矛盾的解決方法就剩一個了,轉型!
對於公司老闆而言,搞地產、搞鋼鐵、搞金融永遠比賣煎餅果子賺錢,骨質瓷不賺錢是這個產業特點決定的,這是改變不了的,那轉型就沒法朝著讓一個不賺錢的項目賺錢,這是不客觀的,只能考慮如果發揮它「唐山名片」的價值。
如何從文化、歷史角度繼承發揚這個產業,打造好唐山這張名片,品牌、創意、文化只有這一個出路,研發和銷售是賺錢的基礎,必須有,但是繼承發揚歷史文化,卻要靠品牌、創意、文化。
文化我們有,「想當年」的輝煌足夠證明唐山骨質瓷是有文化的,有歷史的。
文化有了,轉型的重心就放在品牌、創意了,沒有品牌和創意,單純的靠「想當年」來打造這張名片,「想當年的」歷史和文化就缺少持續繼承和發揚下去的活力。
唐山骨質瓷做品牌、做創意,缺人,並且缺格局。
格局低,好解決,思想走出去,無論通過網絡還是親自出去學習,老闆都可以提升自己的認識。知道天多高,海多寬,知道自己在哪個位置,知道自己差距在哪裡後,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那只能讓唐山骨質瓷行業現有的品牌、創意人才集中到少數企業中,並且重點培養這些人,方法就是對這些重點企業重點扶持,間接對人才進行培養。
這些重點企業不僅要有實力,同時是已經做了全方位探索的企業,有一定的品牌、創意方面的基礎,如果僅僅有實力,卻結構單一,只是一個大的製造工廠,品牌、創意方能的意識、能力、團隊還要從零搭建,那政策資源過去,就是陪跑,很難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