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機構課程測評
解析最全的機構營銷套路
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師
文 | 小樹媽媽
最近人民日報微博,發了這樣一條新聞:
廣東湛江中考成績公布,總分940分,湛江一中培才學校的「學霸」王檸允考了927分。
女孩的優異成績自然也引起了當地高中的注意。
據報導,廉江實驗學校給這位中考狀元提供了70萬獎學金,還減免了3年大約11萬的學雜費、生活費、住宿費等各種費用。
而且這個女孩的語數外3大主課,都是120分的滿分。
另外化學、歷史、體育三門功課,也都是滿分。
剩下的物理、政治、生物、地理4門課,總共加起來也只扣了13分。
評論區好多網友感慨:
你考59分是因為你只能考到59分,他考100是因為卷子只有100分。
本來猜應該不是主課程,可能就是政史地理化生,誰想語數英全滿分,體育也滿分,頭腦發達就算了,四肢也很發達,這學霸是神仙吧。
一姐在初一考進來時就是年級第一,中考又是湛江第一。
孩子的老師在採訪中也說:
「她是屬於那種內心特別安靜的小孩,不容易被外界所幹擾。
而且很細心,做事情的話想得很周全,辦事的能力也很強,在班上跟同學關係也都非常好的。
她毅力比較堅定,每一天她都有自己的自主的時間安排。
平時補課也並不多,很多時候就是靠自己去自主看書、學習。
她有什麼問題,經常會跟老師去討論。
很會發問,你從她的發問裡,每一個她發問的問題,都有自己的很深刻的思考。
我們也是很幸運的,從這些孩子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其實老師的話,也側面印證了一點,那就是真正的「好學生」,絕對不是靠死讀書或者靠父母老師高壓逼迫能夠達到的。
他們往往都愛學習也會學習,有很強的內驅力和自我推進力。
內驅力也是孩子學好任何一項技能、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的基礎能力。
把孩子的內驅力培養起來,也是對父母精力的很大「解放」。
咱們只需要做好後勤保障,孩子自己可以乘風破浪。
道理都懂,只是不知道怎麼培養。
內驅力拓展起來有很多東西,但我覺得核心就3件事兒。
給孩子創造正向記憶
讓他知道「我這樣做很快樂」
咱們中國人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對於孩子們來說,往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孩子會更愛做他們擅長的、被獎勵的、有成功經驗的事情。
我們很多時候說,孩子不愛看書、見人不愛說話、不愛做學數學、不愛寫作文……
其實未必是孩子真的不愛,而是關於這些事情的快樂記憶太少了。
以「不愛寫作文」為例,之前還發生過「孩子父親每天逼10歲女兒寫4篇作文,孩子每天哭著寫到凌晨1點多都寫不出來」的新聞。
孩子母親心疼,只好報警求助。
其實寫作的本質是表達,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
但孩子把它跟「不能睡覺」、「被父親打罵」這些事情聯繫起來,可以斷言,她絕對不會有內驅力去寫作。
民國學者劉文典曾說,寫文章只要記住「觀世音菩薩」五字訣竅即可。
觀——多多觀察生活
世——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講究音韻
菩薩——則是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父母多帶孩子見天地廣闊、多給孩子提供優質的讀物、多跟孩子談天說地、多給孩子關愛滋養,表達欲自然就出來了。
所以培養孩子自驅力,第一件事兒,就是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多表揚多鼓勵,把孩子的內在動力激發出來。
增強孩子的力量感
讓他知道「我有能力做得更好」
很多父母看完第一條,可能會有另外的困惑:
「我誇也誇了,鼓勵也鼓勵了,可是孩子還是很容易放棄,總是說我不行,這怎麼辦?」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要讓孩子有自己的力量感。
這不是讓家長放手不管,而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第一步:看見與肯定。
看到孩子真實的情緒,可以跟孩子說,沮喪、挫敗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為做不好事情而哭也是正常的。
暫時做不好的情況下,可以轉移注意力,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來調節心情。
第二步:反饋與建議。
根據經驗,幫孩子分析問題的根本所在,提出自己的建議,給孩子指明方向。
並且給出建議的同時,讓孩子有一定的選擇權。
第三步:引導和獎勵。
當孩子假期不複習時,家長不能只抱怨,或者無原則地相信孩子。
而是應該引導孩子學習,陪孩子一起面對和解決困難。孩子取得好的結果要及時獎勵,進行強化。
總之,就是看到孩子的問題、跟孩子共情、給孩子提供方式方法、最後和孩子一起加深對戰勝困難之後,讓孩子獲得更加堅定和自信的感受。
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力量感,成為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給孩子更多掌控力
讓他知道
「我要為我的決定負責」
還有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面對孩子的心態。
有人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這句話可以說是毀掉無數孩子內驅力的「罪魁禍首」。
「起跑線」,就意味著孩子必須要跟別的孩子去比較。
父母就很容易把「比同齡人強、去好學校、搞好成績、去好大學、找好工作」這幾件事,當成自己和孩子的目標。
有了這個目標,評判標準也會變成:
6歲上一年級是成功,8歲上一年級太晚了;
100分是成功,95分是失敗;
考過鋼琴10級是成功,喜歡玩搖滾是不務正業……
而且只要孩子稍微落後一點,父母就很容易焦慮,想方方面面幹預。
最後成為那種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頭上的「直升機父母」。
樊登曾說:「當把孩子控制過緊時,我們不自覺地淪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機器,奪走了本屬於孩子自己變得堅強、自信的機會。」
真正的自我驅動力,一定是要源自孩子內心,讓孩子來當主角的,父母則只需要做一個輔助的角色。
作者簡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