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點滴。貧窮而艱苦的大漠生活,在她筆下變得靈動浪漫,讓人神往,這便是三毛作品的魅力。
她把自己對撒哈拉的感情融入到文字裡,把對民族文化的敬畏揉到故事中,給讀者展現了別樣的沙漠文化。
《撒哈拉的故事》不僅是三毛的私人日記,更是在那片土地上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夢想透過現實,開出了花。
在隨著她的文字了解那片土地的過程中,我們也將收穫到三毛對於自己,對於伴侶,對於他人的態度,從而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發。
當今社會,面對愛情,有很多人糾結,到底選擇愛我的?還是選擇我愛的?這個問題或許我們能夠從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裡找到答案。
三毛曾經這樣評價她與荷西的婚姻:「這是一種很平淡深遠的結合,我從來沒有熱烈地愛過他,但是我一樣覺得十分幸福而舒適」。
我們可以理解為,在這個階段,三毛選擇了那個愛自己的人,而非自己深愛的人。
荷西對三毛的愛是炙熱而又長久的。從未成年時對三毛的一見鍾情,到6年後的傾心追求,他一直沒放棄過。
他為了實現自己娶三毛的諾言,不惜陪她深入大漠,去過那種艱苦的貧民窟生活。
荷西對三毛的求婚只有簡單幾句話:「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結婚好嗎?」
他的質樸打動了三毛,想了整整一夜,她終於答應嫁給這個樸實的西班牙男子。
但同時,三毛也跟荷西「約法三章」:要求荷西讓她在婚後依然可以「我行我素」,不能大男子主義,限制她的言行。
荷西明確表態:「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
荷西的真誠讓三毛動容,這個男人打心底裡尊重自己,他理解自己的個性,能夠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
於是,他們結婚了,在撒哈拉組建了一個溫馨的家,婚後的生活也很合拍。
他們都是隨性的人,對金錢沒什麼管理概念,平時把錢放在一個共同的袋子裡,花錢大手大腳,經常不知不覺就沒錢了,陷入貧困的局面。
面對貧困,他們並沒有因為對方花錢太多造成困境而互相責怪,而是選擇了一起面對,同甘共苦。
他們開始省吃儉用,平時荷西去上班賺錢,三毛在家整理物品,降低開銷。周末他們就去當「素人漁夫」,打魚賣魚補貼家用。
你能想像長發飄飄,文藝氣息十足的三毛,在海邊殺魚、刮魚鱗、取內臟的樣子嗎?但她卻做得很自然也很愉快。
他們的愛情,之所以能成為撒哈拉沙漠中綻放的絢麗之花,是因為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
如今,很多已婚夫婦的婚後經濟生活並不比他們好到哪裡去,大家同樣被生活的「一地雞毛」弄得無所適從。
車貸房貸、奶粉尿布、學費補習費,一筆又一筆花銷常常逼得我們欲哭無淚。
生活離不開經濟基礎,日常的開銷,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贍養,這些都是壓在我們身上的大山,我們沒有辦法像三毛和荷西那樣灑脫避世。
但我們可以花一杯咖啡的錢,去品味一下他們灑脫的生活,並從中學到夫妻間的相處之道。生活很苦,但有你就很甜。
在面對困境的時候,請給彼此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抱怨。
夫妻之間共同扶持,相互尊重。那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將不再是我們無奈分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