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時,再讀這三首詩,內心會更難受

2020-12-14 詩詞風月樓

懷才不遇的經歷,想必每個人都曾遇到過。尤其在當今社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事與願違,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結果難以讓人接受。

即使縱觀歷史,能夠在人生中遇到自己伯樂的人也非常少。於是有些胸懷大志,卻又鬱郁不得而終的文人,就用詩詞抒發了他們懷才不遇的感情,以此來表達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下面編者為大家帶來三首詩詞,當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時,再讀這三首詩,內心會更難受。

第一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是宋朝很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一心想著報效祖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收復中原。雖然有著這樣的雄心大志,可惜始終沒有得到朝廷重用,最終抱憾而終。

這首詞的描述很是簡單,就是說辛棄疾自己酒醉後恍惚間,夢到了自己在塞外兵營中的事情,夢到自己在兵營中與兄弟們的日常,以及想像自己成為詞裡的將軍,英姿颯爽,上陣殺敵,然後功成名就。

但現實卻告訴他,這是一場夢。辛棄疾寫完這首詞時,已是烈士暮年,只能無限感慨自己懷才不遇。這首詞如果是上了年紀的人讀起來,會更有感觸。

第二首: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年少時樂善好施,經常跟江湖俠客為伍,後來做官後至右拾遺,卻由於性子也直,一直不能高升。後來又因為加入「逆黨」陣營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居喪期間又被權臣迫害,冤死獄中。

陳子昂寫這首詩的背景,就是因為政見與觀點不合,仕途上鬱郁不得志所寫。詩中通過對比手法,憑今弔古來道出當下詩人對於懷才不遇,君主不再重用自己的抑鬱之情,悲憤之餘寫出自己內心的落寞,以及滿心政治抱負無處施展的痛苦。

這首詩只有短短二十二個字,卻寫出了懷才不遇的無限悲情。其實有陳子昂這種遭遇的,不止他一人,還有李白、蘇軾等都是如此。

第三首:馬詩二十三首·其五(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在中國詩壇中被稱為「詩鬼」,可見其文風之卓越。年少時由於才華橫溢,遭人妒忌,被權勢取消了他的考試資格。失去了考試資格的李賀,也因此被切斷了仕途之路。因此,李賀懷著滿腔熱血,卻無處施展。

這首詩可以說是李賀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情緒,最有代表性的詩,全詩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將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以及想要一展英姿才華的期待。而詩中的馬,就是李賀自己,他感慨沒有自己的伯樂。

這三首詩,都是詩人為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所作。特別是年紀大了,少讀這三首詩,否者你會發現理想與現實相差很大。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工作後,儘量不要再讀這三首詩,不然徒增傷感
    在我們義務教育學過的眾多詩詞中,編者認為有三首詩詞,是初讀的時候平凡無味,但在我們經歷社會生活的滄桑後,再讀一遍,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那接下來編者便帶大家再讀一下中學讀過的這三首詩,細細品味,看看是否有另一番感受。第一首:生查子·元夕這首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詞的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
  • 王勃兩首經典的送別詩,兒時完全讀不懂,長大再讀卻是感慨萬千!
    這首詩遙相呼應,詩人骨子裡的那份悲痛的之情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從而也使得這兩首詩讀來令人感慨萬千,雖然作品距離我們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是當我們讀這樣的作品時,卻又是最能夠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畢竟這樣的一種送別,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
  • 李商隱的這首詩並不知名,卻發人深省,值得一讀再讀
    李商隱是我國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為「三李」。眾所周知,李商隱的詩以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最為人所傳誦,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如《夜雨寄北》中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等。
  • 大詩人爬山大徹大悟寫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再讀卻釋然了
    但隨著歲月的消逝,在經歷過許多人生坎坷後再來讀,卻又會生出許多不一樣的體會。比如曾經小時候讀到柳宗元的江雪,覺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不過就是一個靜謐雪天裡一個老人在垂釣,詩人不過是想表達自己心中的閒適。但長大後,了解了柳宗元一生的坎坷境遇,才發現這種寧靜下是孤傲和不屈。
  • 讀唐詩三百首中最熟悉的田園詩,你會想起求學時還是會想起故鄉?
    作為唐代詩歌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王維和孟浩然所開創的山水田園詩,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經典之作也是令人神往,讀來更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其中很多優秀的詩歌都曾經入選過我們的語文教材,成為了我們最為熟悉的詩歌。
  • 從尼採的人生三境界,看理想與現實的和解
    前者由於現實與內心秩序的衝突,後者是受基廷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他在《死亡詩社》中是一個另類老師的存在。專制的父親知道後堅決反對,給他安排了轉校,要再讀八年軍校。尼爾得不到父親的理解,更無法擺脫他對自己的人生掌控排,絕望之中飲彈自盡。基廷老師被家長和校方認定為思想蠱惑者,被學校開除。
  • 美美的12首小詩,讓人一讀再讀!
    美美的12首小詩,讓人一讀再讀! 夜色 海子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難
  • 雖然幾千年過去了,但這首詩仍然有著強烈的代入感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集和中國第一部寫實詩的源頭,《詩經》的魅力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前所未有的。眾所周知,《詩經》又稱《詩三百》,收錄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約的詩歌。他的語言形式豐富多樣,感人而意境曼妙,不知不覺地沉浸在其中。《詩經》、雅、頌歌三章各有側重,但對石梅來說,最喜歡的部分是一樣的。
  • 李白很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意境優美如詩如畫,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當然李白也是一位悲情詩人,之所以這麼說,那是由於他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是鬱郁不得志,並沒有受到重用;儘管當時的唐玄宗很欣賞李白的才華,可是他只是讓李白寫詩取悅自己,對於一位有著遠大人生志向的人來說,李白內心是痛苦的,他渴望建功立業,可以實現人生理想,可偏偏唐玄宗沒有重用他。
  • 這首描寫約會的詩,由於對方的失約,反而成就這首千古名篇!
    文學最是能夠代表一個人的情緒,往往不同的心情,所寫作出來的文章會有不同的意境,這也正是文學最獨特的一個地方。然而我們中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五千多年來,誕生了無數偉大的詩人和作家,他們用一支筆描寫了纏綿悱惻愛情,書寫了自己遠大的理想,同時也寫到了社會的黑暗,以及內心的那種悲痛之情。
  • 再讀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
    原標題:再讀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   古代傳說認為瘟疫也有主管的神,這就是瘟神,也叫疫鬼。血吸蟲病曾在我國南方廣為流行,這一威脅在解放初期依然存在,成為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包袱。毛澤東一向關心人民的身體健康,對消滅血吸蟲病尤為重視,在1955年發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
  • 理想與現實之間怎麼縮小差距
    怎樣定位理想中的我才能把理想變成現實呢? 正確確立個人奮鬥目標和合理定位理想中的我,是從了解自我開始的,它依賴於對自己稟賦和現實自我的了解。如果你的目標與你的天性相差太遠,你便會經常遇到挫折,努力後仍達不到理想目標,因而產生對自己不合理的否定,或是失去自己的本色。
  • 香菱學詩,這三首詩我們應該怎樣用
    我們引導學生分析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從語言入手,讓學生體會啊這三首詩歌語言表達的表層和深層含義,從而推斷出三首詩歌藝術表達水平的層層遞進 這是一首讓人拍案叫絕的詩,從繪景到抒情、從結構到立意、從眼觀到神思,這首詩都給人以內心的撞擊和情感的共鳴,香菱將自己起伏的身世、滿腹的哀怨,藉助一輪明月傾吐之、暢想之。
  • 如果內心煩亂時不用讀佛經,只要讀王維這首詩,那就足以平靜下來
    現在人由於生活節奏快,往往會出現消極的情緒,內心也自然而然地會煩亂,其實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一定要及時地去調整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心平靜下來,才可以讓自己走得更遠。唐朝那些偉大的詩人,很多都有一種自己個性,王維向來給一種優雅的印象,特別是他晚年時期由於隱居在終南山,一個人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這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為此他晚年的每一首作品都有一種深刻的哲理;這首詩雖然只是寫了一種人生態度,但正是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則是最為令人讚嘆,只要能夠真正地讀進去,可以有王維這種良好的心態,相信一個人在生活中無論是遇到多大的困難
  • 朱熹這首詩寫得很巧妙,整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每一句另有深意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詩作顯得別具一格,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寥寥數語,但是卻意境高遠。朱熹同樣有很多的詩作流傳於世,其中這首《春日》最為大家熟知,而且這首詩寫得很唯美,整首詩一氣呵成,只有那麼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美得令人驚豔,對於這樣的作品,我們自然是不容錯過,無論過去讀過了多少遍,那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柳宗元被貶到廣西柳州,儘管內心失落,但寫下的這首詩卻又很從容
    自從「永貞革新」失敗後,一代文學大師柳宗元的人生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先是被貶到了湖南,在那裡生活了十年之後,又再次被貶到了廣西柳州,正是這樣的一種人生經歷,使得他創作出來的作品充滿了悲痛之感,尤其是一首《江雪》,更是寫盡了內心的無奈,一個人獨自在外漂泊,無依無靠,從而創作了這首令人傷感的詩作
  • 唐詩三百首中最行雲流水的送別詩,李白的創意都直接被摘成歌詞了
    這首詩的題目說明這是一首送別詩。但是在這首詩歌的主體內容當中,卻沒有一個字寫到是送別的。在這裡李白就是以送別詩為框架,集中還是為了表達內心的那種情感。包括內心的愁緒滿懷,包括自己渴望實現抱負而不得其路的苦惱等。當時的李白已經被賜金放還,離開朝廷以後,他開始了漫遊的生活。
  • 撕毀女兒30萬字小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多遠?
    撕毀女兒30萬字小說,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有多遠?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這樣一期,一個初中女生走上臺前,語出驚人。她說自己從三年級開始寫小說,寫了五年總共寫了56本小說了,能有30萬字,卻被爸爸全撕了……對此,爸爸回應稱,自己這麼做後來雖然有點愧疚,但是出發點是想讓女兒儘快走入初中生的學習狀態,所以用這種錯誤的方式,來杜絕女兒做這些跟學習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
  •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真實存在的
    深夜,我成功被上面這張與現實毫無違和感的圖片搞失眠了。在失眠之餘我居然還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這個差距還可以拿來供人搞笑。
  • 蔡崇達《皮囊》:親人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差距、故鄉與遠方抉擇
    這本書總體上探討了三個問題——那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親人的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故鄉與遠方的選擇。並且有韓寒、劉德華等人聯名推薦,為其作序,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一部書,也是對我們有所啟發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