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喝酒嚼檳榔,大叔換了半張臉
47歲男子喝酒抽菸時,一次能嚼一兩包檳榔,一天下來要嚼五六包;患上牙齦癌接受手術
一年半時間,來自醴陵47歲的湯先生的病痛由左上頜的一處牙齦腫塊,慢慢擴散到整個左頰和頸部,直至半張臉內外全是腫瘤。經歷兩次手術,都沒能遏止癌細胞的生長,第三次,腫瘤再次生長,並破壞了臉部。如果手術,就要「換臉」,以後還有復發的可能;如不手術,生命可能只有短短幾個月。權衡後,湯先生決定放手一搏。
1月31日,記者從湘雅醫院獲悉,該院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團隊聯合多科骨幹一起歷經24小時「持久戰」,為這名患者成功「換臉」。
[名詞解釋]
牙齦癌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癌,一般下頜牙齦癌較上頜牙齦癌多見,好發於50-70歲,常發生於後牙區。其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但長期慢性刺激是一個重要因素。如喜歡吃過熱或辛辣食物,大量吸菸、飲酒,殘留在口腔內的殘根、殘冠,不合適的假牙、牙託的慢性刺激等。 ——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蔣燦華
習慣 一天下來要吃五六包檳榔
「我是煙、酒、檳榔不分家。」手術前,湯先生說,他有時候喝酒、抽菸時,一次能嚼一兩包檳榔,一天下來要吃五六包檳榔。「剛開始我沒意識到吃檳榔有多大的害處,起初只是口腔發炎,吃過消炎藥後很快就恢復了,前幾年總是這樣反反覆覆。最後,被查出患有牙齦癌。」
經歷兩次手術後,還是未能阻斷癌細胞的生長。湯先生自覺左側臉部出現腫脹,還流膿,體重也在半年內下降了10斤。今年1月6日,湯先生住進了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希望專家為他解除痛苦。
手術 剝離頸總動脈就花了5小時
儘管手術困難很大,但專家們仍表示,並非完全沒有「下手」的機會。1月14日上午8點,蔣燦華等相關專家,為患者實施了「換臉」手術(手術包括左頰頜頸聯合根治、背闊肌聯合肩胛皮瓣轉移修復、背部取皮等一系列高難度手術)。
整臺手術分為頸部清掃、切除腫瘤、取皮瓣、血管吻合共4個步驟。術中,專家們發現,由於患者的頸內靜脈與腫瘤粘連過於緊密,完全不能分離,於是只能選擇扎斷這根血管,然後再縫合。對於同樣粘連緊密的,還有頸總動脈。它負責的是腦部供血,不能採取扎斷的方法。無奈之下,專家們只得小心翼翼地慢慢將其從腫瘤旁剝離開。「2個小時過去了,我們只分離了大約1釐米。最終,一直分離到顱底才完成這項艱巨的挑戰,光這個過程就花掉了接近5個小時。」閔安傑主治醫師感嘆道。
剝離頸總動脈後,然後進行頸部清掃,主要是針對腫瘤產生的淋巴結,要全部清除掉這些淋巴結;其次就是切除腫瘤。這兩項工作,讓手術一直持續到15日凌晨。
植皮 從背部選了兩塊皮膚移植到患處
患者的頸部皮瓣(皮瓣註:包括皮膚以及皮下的肌肉)、左邊臉部的皮瓣等都需要移植,面積相當於人的半個臉部面積。
到哪裡找那麼大面積的皮膚呢?專家們選擇了人體內能夠取到的最大皮膚,也就是背闊肌皮瓣和肩胛皮瓣,背闊肌皮瓣和肩胛皮瓣,整合成一塊皮瓣,移植到臉上以及頸部。
術中,由於患者的出血量巨大,經多方協調之後,醫院才緊急調用了10個單位的濃縮紅細胞輸入患者體內。閔安傑主治醫師表示,「這要求我們在手術過程中要格外小心,否則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上不去,將影響全身供氧和皮瓣成活。」
術後,湯先生順利恢復。蔣燦華表示,該腫瘤仍存在復發的可能,且一次比一次嚴重,未來只能輔以放化療方法來控制癌細胞,而結果將無法預知。
[手術難度]
·手術最大的難題,是剝離跟腫瘤粘連在一起的頸總動脈。頸總動脈負責腦部供血,出現問題就是致命的。
·因患者已經歷兩次手術,所以很難找到合適的血管進行吻合。沒有合適的血管,移植皮膚就不能存活。左側腫瘤那邊只有一條可用血管,植不了兩塊皮瓣,需用右側的血管。因此需在右臉找到合適的血管,並且還要有足夠長度,這樣才能將右邊的血管牽引到左邊來。
[關鍵技術]
由於腫瘤累及的範圍很廣,腫瘤不僅與頸鞘內部的頸總動脈和頸內靜脈粘連十分緊密,並且毫無間隙可言。因此,術中必須謹小慎微地一點點將大血管分離,否則稍不留神很可能劃破血管引發大出血。
戒菸酒檳榔,預防牙齦癌
本報長沙訊 「牙齦癌的發病率約佔口腔癌的1/2,其早期信號同絕大多數的口腔癌一樣,表現為潰瘍。若口腔中的炎症、潰爛出現在以下幾個區域,且一個月以上未痊癒,就很可能發生癌變。這幾大「雷區」是:舌頭下面和舌邊緣,「小舌頭」和下牙後方以及口角區。多數專家認為,口腔癌是多種病因與發病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抽菸、喝酒的不良習慣是罪魁禍首。牙齦癌手術無法徹底治癒,預防除要注意口腔衛生外,戒菸、酒、檳榔也尤為重要。
記者劉少龍 通訊員羅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