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寫數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要大寫?大寫數字的形成,還有一段反貪樹廉的故事呢!
傳說在朱元璋統治的明朝初年,發生了一起重大貪汙案——「郭桓案」。郭桓任戶部侍郎期間,勾結地方官吏,利用空白帳冊做文章,用中國數字書法的漏洞侵吞了政府的大量錢財,引起老百姓的強烈不滿。後來他被人告發,案件牽連了許多大小官員和地方鄉紳。朱元璋大為震怒,下令將與本案有關的數百人一律處死。同時,朝廷也制定了嚴格的懲治經濟犯罪的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其中一條就是把記載錢糧、稅收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大寫「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以免再有人鑽數字書寫的空子,從而堵住了財務管理上的一些漏洞。大寫的中國數字便由此產生了。
朱元璋這個皇帝過去是佃農的兒子,成了孤兒,要過飯,當過和尚,當過勞工,知道老百姓疾苦,痛恨貪官,他規定:凡貪贓白銀六十兩以上的郡守、縣令﹙含朝廷同級官員﹚,按貪款數額多少,判決梟首示眾,凌遲處死直至族滅九族,隨後還要「剝皮囊草」——用貪官的人皮楦成草皮袋子高懸於公堂旁邊,「敕法以峻,誅一以警百」,他的做法駭人聽聞,但反應了他對貪官汙吏的切齒痛恨和反貪的決心。
上面介紹的是一個故事。但也有說法表示大寫數字早在漢唐時就有了。
但凡有沒有人發現,我至終了了都沒有提到「零」,中國古籍並不是沒有零,只不過那些零的含義與數字無關。「凋零」的零,「零散」的零,「掛零」的零;可以有「滴落」的意思,可以有「細碎」的意思,可以有「附加」的意思,卻沒有「一減一等於零,零加零還是零」的意思。偌大的中國,堂堂幾千年文明,怎麼就認識不到零也是一個數字,並且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數字呢?其實,不只是古代中國沒有數字零,任何一個古典文明時代,一切數學概念和數學技能都是因為實際需要才不得不發明出來,而零在很長時期內都沒有被發明的必要。什麼是零?不就是空無所有嗎?每個數字都被用來計算實實在在的事物,空無所有的東西憑什麼需要數字呢?空無所有的數字怎麼能夠進行計算呢?
數字用來描述實有,虛空之物不需有數字,這是非常樸素的想法,自自然然,水到渠成,認識不到零很正常,認識到應該有零,那才叫稀奇古怪、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