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進擊的多肉 物種日曆
說起蘆薈(Aloe vera),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陽臺、天井、公園、路邊綠化帶都能見到它,便利店冷櫃中的飲料、藥妝店的面膜、沙灘帳篷裡的一瓶舒緩膠,也都含有它的成分。蘆薈在園藝,飲食,醫藥等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熟悉的蘆薈形態之一,蘆薈含有可以跟水分形成透明粘液的多糖,所以像大鼻涕一樣黏糊糊的。圖片:Pixabay
中國蘆薈是中國的嗎
蘆薈,並非指代一種植物,而是多達幾百種植物的統稱,且全為多肉植物。先前蘆薈被分配在百合科和蘆薈科中(中國植物志仍舊把其歸為百合科內),但根據APG IV分類體系,蘆薈被劃歸在阿福花科獨尾草亞科蘆薈屬下面,園藝愛好者熟悉的瓦葦屬Haworthia ,鯊魚掌屬Gasteria等多肉植物,也在阿福花科下面。
我們熟悉的蘆薈的另一種形態。圖片:Xtalk /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常聽說的,最普遍的一種蘆薈,也叫中華蘆薈、真蘆薈、費拉蘆薈。它原產於非洲南部和熱帶地區、馬達加斯加和阿拉伯半島等,由於貿易興起和園藝發達,被引入世界各地,在溫帶和熱帶地區,比如印度,澳大利亞,夏威夷群島等,現在也可見某些種類的蘆薈歸化。葉片上面有白色斑點的,有時被鑑定為它的變種。但沒有證據顯示它們原產於我國。雲南紅河的乾熱河谷有野生的蘆薈分布,被稱為元江蘆薈,有研究觀點將它們列為一個獨立種,但並沒有被普遍認可,至少分子證據並不充足。
蘆薈屬名據說是來源於阿拉伯語alloeh,是「苦」的意思,的確,如果你連皮生啃蘆薈的話,肯定會被苦到,因為這裡面含有大量的蘆薈素。而中文名『蘆薈」一詞,普遍流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望文生義,覺得蘆薈的蘆代表黑色的意思,薈則是薈聚的意思,是說蘆薈葉片切口處流淌的黃色汁液,會在空氣中氧化成黑色(因為含有大量的蒽醌類物質)。另一種是說蘆薈是蘆薈的阿拉伯語「Roe」的音譯,宋朝的《開寶本草》將其稱之為盧會或者奴薈。
開花的蘆薈田。圖片:Molinero / Wikimedia Commons
好養活也有高端操作
一般來說,蘆薈屬的植物葉片肥厚多汁,葉片長而尖,蓮座狀排列,邊緣有鋸齒,但不同種類的蘆薈,葉片顏色、紋理、疣突、大小,葉序等都不盡相同,差異很大。總狀花序從葉片中心抽出,遠遠高出植株,其上有炮竹一樣的小花,果實為蒴果,可種播也可以靠植株基部萌櫱的芽進行擴繁,部分種類可以進行葉插。
大體來講,蘆薈是一類很好養活帶大的植物,尤其是一些經典的蘆薈品類,如翠葉蘆薈,庫拉索蘆薈等,對土質根本不挑,用園土或者紅土都可以,它們對水分和日曬也沒有什麼需求,基本都能養活,算是比較適合懶人的植物,但是,蘆薈怕冷,北方露養基本沒戲,在南方一些溫熱帶地區,如雲南乾熱河谷、海南、福建閩南,蘆薈能露地栽培。
加納利群島的蘆薈田。圖片:Nikodem Nijaki / Wikimedia Commons
當然,某些比較名貴的或者產地在高海拔的蘆薈,還是有必要細心呵護,如長得像針刺地獄的黑魔殿A. erinacea ,來自非洲高海拔山區的女王蘆薈A. polyphylla等,比較喜歡排水性較好的土壤基質,配土時候可以適當加點諸如赤玉土、火山石甚至煤渣等顆粒。
蘆薈對於光照也是有一定要求,平日養護要保持充足的光照,在弱光環境下葉片容易伸長,組織變得脆嫩,顏色褪去,株型鬆散,這就是所謂的徒長。澆水也遵循幹透澆透原則,不可過於乾旱,也不可積水,以免爛根。此外,原產高海拔的蘆薈還要給它們製造相對冷涼的環境。
長相朋克的黑魔殿。圖片:Abu Shawka / Wikimedia Commons
國內一般家庭養護這些蘆薈,可能缺乏比較好的條件,如果不是專業愛好者,或者擁有比較好的養護條件,養出來的蘆薈狀態會差異很大,個頭也沒有原產地來的大。
一般來說,蘆薈的莖並不發達,但有些蘆薈的莖比較明顯,且容易木質化,也可以長成灌木甚至喬木狀,最高的蘆薈為樹蘆薈A. barberae,可以長到18米高,莖的直徑可將近1米,樹枝多分支,灰綠色的肉質葉片,邊緣有成排的三角狀的尖刺,和盆栽蘆薈對比,簡直是龐然大物了。最小的蘆薈是A. descoingsii ,原產於馬達加斯加島,它們的直徑不到8釐米,植株平扁,顯得很袖珍。
滿足強迫症的女王蘆薈。圖片:Just chaos / Wikimedia Commons
女王蘆薈A. polyphylla也值得一提,畢竟號稱蘆薈界的女王,種加詞「polyphylla」是螺旋的意思,它們具有螺旋排列,富有幾何美感的葉序,因此又被稱為「螺旋蘆薈」,據文獻說,其成年植株通常有90片以上的葉子,左旋或者右旋,它們產於南部非洲高海拔地區,冬天經冰霜,夏季歷高溫,仍能傲然挺立,王者風範令人嘆服。摺扇蘆薈A. plicatilis,原產於南非,灌木或小喬木狀,最大個體可達到5米高,摺扇蘆薈分枝多,兩列長舌狀的葉片呈扇狀排列,整體就像一把巨大的摺扇,故英文名為「fan aloe」(扇子蘆薈)。
可以吃?留神飛流直下!
蘆薈除了觀賞,在護膚品中也經常能見到。韓國的蘆薈膠便宜大碗,很受國人喜歡,具有曬後舒緩修復皮膚,減少炎症,減輕瘙癢的功效,蘆薈溼巾,蘆薈面膜也經常可見,它們的主要作用作用是保溼。此外,蘆薈在醫藥領域也被廣泛使用,最早在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埃及時期,就有蘆薈使用在醫藥領域的記載,作為塗敷傷口的草藥。
蘆薈中的多糖主要功能是保溼。圖片:Pixabay
此外,蘆薈還被廣泛運用在食品加工製造業中,比如便利店裡的蘆薈果凍,蘆薈粒果汁,蘆薈酸奶等,蘆薈不僅具有高價值的觀賞性,同時還能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通常說的蘆薈果肉,其實就是蘆薈葉片的肉質組織,它們透明而多汁,入口有嚼勁,但是並沒有什麼味道,在飲料或者果凍中增加獨特的口感。
切開的蘆薈看上去頗為「誘人」。圖片:Pixabay
此外,蘆薈的葉片表皮和黏液中含有蘆薈素,這種物質容易和人體腸道內的菌群作用,會刺激腸道蠕動,體弱者容易造成腹瀉,如果你是便秘者,那還是有點作用的。但對孕婦來說,蘆薈素具有收縮子宮的作用,因此孕婦不宜連續食用。雖然食品級蘆薈中蘆薈素含量受到嚴格控制,但總歸是不建議多食用,尤其是家庭養殖蘆薈,別想著磨刀霍霍向蘆薈,拿你家的多肉當沙拉吃。
原標題:《我花盆裡的蘆薈能吃嗎?當心飛流直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