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學生明白,我們和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的不同之處在哪裡。」聖母大學招生主任託馬斯·拜耳說,這種獨到之處來自親密的校園氛圍和兼濟天下的信條。
「我在這裡找到了快樂」
「我們的校園坐落在印第安納州南部,位於美國的中西部。這個地區的美國人是著名的樂天派。」不久前,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招生主任託馬斯·拜耳(Thomas Bear)來華進行招生宣傳時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採訪的1個小時歡聲笑語不斷,隨和、愉快、言之有物的拜耳本人,似乎就是聖母大學風格的代言人。
「我們的學生來自美國50個州和全球90個國家。當這些學生來到聖母大學的校園,他們就進入了令人愉悅和高參與度的氣氛中。所以,我們經常聽到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談論他們在聖母大學是多麼快樂,即使在學術攻堅的階段,他們仍然能從校園的氛圍中感受力量。」
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學生對聖母大學表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這所學校在留學群體中逐漸獲得了與其在美國地位相匹配的知名度。這與拜耳的期待不謀而合,「我們當然希望申請人的條件越來越好。」拜耳表示,他宣講的目標不僅針對高三的學生,高二和剛入學的高一新生也囊括在內。「他們現在就可以開始為申請大學做準備了。」
來自南京的吳同學今年剛從聖母大學畢業,去美國之前,她從來沒有看過美式橄欖球。進入聖母大學後,她在美國同學的帶動下去看了比賽,並且深愛上了這項運動。
「現在她可以津津樂道地分析每個隊員的進攻策略,她留在芝加哥工作,就是為了可以隨時觀看喜歡的球隊比賽。」拜耳說,不僅是橄欖球,聖母大學的校園生活還為學生們打開了音樂、美術、舞蹈等不同的窗子。一名畢業於北京四中的聖母大學學生在拜耳啟程到中國前,託拜耳轉告他的北京四中的學弟學妹們,「我們在這裡找到了快樂。」
招生官喜歡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故事
作為躋身全美前二十的名校,聖母大學相信其內在氣質是獨一無二的。在聖母大學的校園中有各種各樣的標語,其中一條來自聖母大學校長,「我們應該成為世上一股善的力量。」拜耳啞然失笑,「我們面對的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我們怎麼知道,他們有一天會為世界做出積極的貢獻?但這正是我們想要尋找的。」
「我們希望找到那些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潛力,並願意將其與別人分享的學生。」拜耳說,無論是成為社團的活躍分子,熱心志願和社區服務,還是成為學生領袖,都是幫助別人和貢獻自己的方式。
說到領導力,拜耳給記者講了兩個故事。一名高三女生決心接手所在高中的校報,當時這份報紙根本沒人看,也沒人願意參與其中。她動員朋友和老師參與這份報紙的重塑,加入社交媒體的元素,讓這份報紙從幾乎消亡,變成最棒的學生社團。「這就是典型的領導力,她有預期、有目標、有動員能力,並成功完成了。」
「領導力沒有統一的核定標準,但是你可以從推薦信和申請材料中找到答案。在不同的學生身上,領導力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拜耳說,「一名高三男生是高中足球隊的隊長,他要負責幫教練選擇足球比賽的上場隊員。一名高一的男生,非常想加入足球隊,但他是所有人中跑步速度最慢的一個,他比其他人更努力,卻無法入選。最後,這名隊長決定,給這個努力的男生伴跑,讓他體會一次球隊成員的感覺。當他這樣做之後,另一名隊長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球隊成員也加入進來。那一次,這名竭盡所能希望加入球隊的高一男生,如願以償地成了團隊的一員。」
這兩個故事都來自申請材料和老師的推薦信。拜耳說,想要在申請時獲得關注,就要講體現核心競爭力的故事。
聖母大學歡迎中國學生
拜耳表示,中國學生在聖母大學的表現超過平均水平,「中國學生融入得非常好。我們有29個宿舍樓,第一學期選擇宿舍的時候,任何人都沒有優先權。學生的名字放在盒子裡搖一搖,然後隨機抽籤組合室友。所以,來自中國的大一男生,他的室友可能是來自德克薩斯州身高兩米、體重200斤的橄欖球運動員。這意味著每個人都要試著和自己從前不熟悉的人交朋友。正是因為這樣的安排,中國學生不會待在自己的小團體裡,而是融入美國的校園文化。」
中國學生也在融入美國文化時找到了快樂。拜耳每年萬聖節都在家舉行篝火晚會,邀請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國際學生參加。一些學生是第一次參加戶外篝火晚會,有人是第一次看到貓頭鷹,「看到他們興致勃勃地從手機上搜索雕刻南瓜的方法實在是太有趣了。」
而想要進入聖母大學,體驗這份快樂,需要的是過硬的學術能力。「我們尋找的不僅是考分高的好學生,而是對所學的內容真正有熱情,對知識有真正的渴望,主動在課堂上提問,下課後自發延伸閱讀的學生,他們會因為所學的內容而感到興奮。他們的熱情能夠影響課堂上的其他人。」
拜耳說,他預期2016屆學生中有40名中國學生,但是具體的數量取決於申請的質量和申請人熱衷的專業,「如果所有申請者都想去商學院,那就必然會增加競爭,降低錄取率。」聖母大學第一年的通識教育讓學生在各個專業選擇基礎課,很多學生在第一年之後更加認定最初選擇的專業,還有一些學生則會做出調整。「這就像面對著一頓食材豐富的自助餐,學生們可以任意嘗試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找到真正讓他們興奮的學科。」
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和優勢
擔任招生官員多年,拜耳遇到很多學生為了進入名校,迎合名校的錄取標準,有目的地加入學生社團和參與志願服務。拜耳告訴記者,他希望學生能夠找到他們的動力和興奮點。他知道這樣很難,很多學生只知道如何按部就班地拿到高分,卻無法創造性地思考自己的前程。
對於正在申請和準備申請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拜耳的建議是,認真思考自己的興趣點和優勢,然後仔細研究目標大學的價值觀,努力在個人綜述材料中,將兩者結合起來。
「我們尋找的是能令我們興奮的申請者,同時我們也會探究他們行為的動機。比如那個陪新生跑步的足球隊長,他是出於隊長的責任心還是因為對這名新生的同情和關心?他在個人綜述中寫明是因為後者。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學生——他擁有領導力,並且用其服務他人。」
按照拜耳的說法,在申請材料中,學生應該挖掘自己的動機,「比如一個尖子生,他在課堂上表現積極不僅是為了拿高分,還因為他對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比如社團領袖,他不是為了當領袖或者履歷好看才投入其中,而是希望將社團打造得更好。」
「這樣可以說服招生人員,你與這所大學的氣質是匹配的,或者至少讓他們看到你有強烈的願望,希望成為這個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拜耳說。
■摘自《青年參考》(2015年11月25日 B06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