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承認,在看片之前,我對《縫紉機樂隊》的誤解有三:
一、「縫紉機樂隊」,應該是個主要來搞笑的樂隊。畢竟你一樂隊啊,叫縫紉機?噶哈呢,挖掘機樂隊豈不是更燃更爆炸?
二、《縫紉機樂隊》,應該是部披著音樂外衣的青春片,就像以前那些海報上印了把電吉他通篇卻在講愛情的偽音樂電影一樣。畢竟看到古力娜扎的神顏和美腿,貝斯怕不是個飾品吧?
三、搖滾,應該只是裝點噱頭賣賣情懷,畢竟國內搖滾樂受眾不是大群體,這又趕上廝殺激烈的國慶檔,大家不是去看開心麻花就是去看成龍打架,大哥你整搖滾你整它有啥用啊?
我懷著這樣的偏見走進影院, 看完之後不得不承認我錯了,completely錯了。
雖然這是個力圖「拯救不開心」的喜劇,但 它的音樂元素卻不曾被割裂和弱化 ,相反的,音樂既是串聯起故事的主幹,也是豐富起細節的枝葉。
劇情、場景、音效裡都藏滿了各種搖滾梗,整場電影對於樂迷來說,就像一地迫切等待被發現的復活節彩蛋。
由於彩蛋太多,大彩蛋裡混著小彩蛋,於是活潑且嚴肅機智但健忘的本人索性畫了個樹狀圖歸類,畫完數了數,哦豁,怕是起碼有20個:
祭出我字醜醜的看片筆記
1.海報、貼紙、T恤各種周邊
幾乎每個熱愛搖滾的青年,都曾在自己的房間裡貼過各種樂隊海報以彰顯品位,其中六七十年代英美搖滾樂的一眾大拿更是裝x必備利器。主角胡亮(喬杉飾)的房間也是這樣。
胡亮的房間一角
▍大門樂隊
床頭先貼一張美國迷幻搖滾樂隊「大門樂隊」的海報,海報上是大門的經典曲目「People Are Strange」,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那句「People are strange, when you’re a stranger」就出自這首歌,描寫陌生人間的冷漠。
胡亮和程宮初次見面在床上討價還價到打起來時,床頭就掛著這句話和搖滾詩人Jim Morrison的黑白大頭貼,特別有意思。
The Doors
▍性手槍樂隊
同時掛床頭避孕的,還有英國朋克搖滾樂隊「性手槍樂隊」貝斯手Sid Vicious的兩幅肖像。這支樂隊在70年代的英國聲名大噪卻曇花一現,貝斯手Sid以無比朋克的生活方式而聞名。
其實觀影途中我忍不住想,胡亮操著那一口東北碴子味兒的大舌頭,屋裡貼那麼多歐美樂隊海報,他真的能唱出那些歌詞嗎?然後我看到他床頭掛的Sid,轉念一想, Sid的貝斯彈得那麼水,他依然是眾人追捧的搖滾符號,所以胡亮舌頭那麼大,按理也不妨礙他搖滾。
Sid Vicious
▍ AC/DC、「誰人」等樂隊
貼貼紙也是很多樂迷的一大愛好,胡亮衣柜上有面鏡子,鏡子上就貼滿了各種樂隊的LOGO貼,當中包括老牌金屬樂隊AC/DC、「英倫入侵」浪潮領軍者「誰人樂隊」,等等。
看得出來道具組挺細心,不放過任何一個填充細節的角落。因為哪怕是一張小小的貼紙,都是一次角色和觀眾尋求共鳴的機會。
AC/DC
▍涅槃樂隊
基本上搖滾史裡重要的樂隊都貼了,「27歲俱樂部」(27歲去世的搖滾樂手們)成員Jim Morrison也貼了,不貼另一位成員Kurt Cobain就說不過去了。 於是,Kurt演唱會的照片貼在了十分醒目的牆頭,在程宮第一次進胡亮屋裡坐下時,在倆人正反打鏡頭裡出現了三次。
Kurt Cobain
不止如此,「涅槃」這支90年代風靡全球的垃圾搖滾樂隊,以不同形式在片中出現了N次,刷足存在感。
比如,T恤。趙英俊潛入胡亮房裡偷衣服,十分有眼光,第一件就偷的胸前印有涅槃樂隊標誌的藍色T恤。
涅槃Logo
2.致敬搖滾經典動作
▍ 金屬禮
眾所周知的「金屬禮」手勢我就不多說了,倒是有個細節我很喜歡,小胡亮第一次學這個手勢時,手裡還握著手抓餅,胖胖的手指十分笨拙,但還是堅持把大拇指扣回到中指和無名指上,希望很多朋友以後也向小胖墩學習, 做「金屬禮」時不要再把大拇指伸出來啦。
▍ 風車手
重點說另一個彩蛋,程宮在大吉他雕塑前拍照,胡亮讓他擺的那個「亂掄」Pose。憋聽胡亮搞笑哈,人家才不叫「亂掄」。 這其實是「誰人樂隊」貝斯手Pete Townshend的招牌動作,名曰「風車手刷弦」。
Pete Townshend
「誰人」是一支作風極其狂野的樂隊,Pete每次上臺都非常放飛,酷愛用招牌風車手掄弦,接著再扔吉他,砸吉他,砸音箱。隊友鼓手Keith Moon也陪他一起瘋,砸拆架子鼓那都不是事兒,興之所至會直接把鼓炸了。
不過,風車手刷弦雖然非常Rock,但屬高危動作,Pete每次都刷到手指流血,有一次還被當場送到醫院急救。所以大鵬也只能用風車手刷空氣過過吉他英雄癮了。
3. 致敬經典旋律
前面的彩蛋都是投餵眼睛的,接下來還有能把耳朵叫醒的聲音系彩蛋。
在影片中縫紉機樂隊組建之初,由於時間倉促,程宮把自己上學時寫的一首歌翻出來,讓樂隊照著練,這首歌名為《都選C》。
當胡亮對著曲譜彈出第一串引子,我差點從位子上彈起來,這不就是 涅槃樂隊「Come As You Are」的貝斯旋律線 麼!壯哉我大涅槃。於是就有了接下來胡亮一臉「你在逗我」地反問程宮:「這是你寫的嗎!」,特別逗。
其實不只是引子,這條貝斯線貫穿在整首搖滾版《都選C》中。而 高潮處的兩句「 為夢想灼傷了自己/也不要平庸的喘息 」,又讓人想起Kurt Cobain的遺言「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這種混搭致敬的操作不禁讓我想起趙英俊和大鵬的前幾首合作歌曲:
縫紉機樂隊給電影《悟空傳》唱的同名主題曲,詞曲作者也是趙英俊,編曲中嵌入了86版《西遊記》電視劇片頭曲的經典旋律;
大鵬首部作品《煎餅俠》的同名曲,由趙英俊和二手玫瑰創作詞曲,二手演唱,依然在最鮮明的引子部分加入了一條觀眾熟悉的旋律變奏,來自黃霑為《黃飛鴻》系列電影改編的主題音樂《男兒當自強》。 (原曲是古曲《將軍令》)
趙英俊
看來趙英俊也是個音樂彩蛋愛好者。
順帶提一嘴,韓童生在診室裡瘋狂演奏十八般樂器一幕, 玩到鍵盤時彈的是德國DJ舞曲《瘋狂青蛙》 ,這不是搖滾,但旋律出來的剎那我幾乎笑到變種,想起了小時候被瘋狂青蛙支配的恐懼。
4.人物造型和設定
大鵬飾演的程宮,一副黑框眼鏡,挑染的白髮,第一眼似乎讓人想起周星馳。作為一個喜劇,致敬星爺無可厚非,不過《縫紉機樂隊》的劇情,能關聯到星爺的點並不多。我倒是想起了另一個人物—— 地下絲絨樂隊的經紀人安迪·沃霍爾 。
安迪·沃霍爾與地下絲絨
安迪·沃霍爾曾是金牌經紀人,他把酒吧裡名不見經傳的地下絲絨樂隊挖掘出來,一手打造了搖滾樂史上一張重量級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封面就是大香蕉。而出完唱片之後安迪與樂隊分道揚鑣,女主唱妮可也離開了樂隊。 安迪除了熱愛藝術外,同時也是個很愛賺錢的人,這跟經紀人程宮和樂隊間的關係設定有點相似。
在《縫紉機樂隊》宣傳期最早放出的一波「嚴肅致敬」搖滾海報中,第一張致敬的也是大香蕉。經紀人程宮帶領著幾位樂隊成員,邁著披頭四的步調,沿著大香蕉向音樂高峰攀登。
致敬版海報
而另一張大鵬的單人海報中,他的造型致敬了約翰·列儂。
其實私以為官博君這個圖並不確切,準確說大鵬在致敬的應該是這張,由安迪·沃霍爾用絲網印刷術製作的約翰·列儂肖像:
安迪·沃霍爾製作的列儂肖像
還有就是程宮的整體造型。安迪·沃霍爾有一套招牌式的穿衣搭配,俗稱Andy Suit,就是淺金假髮+墨鏡/眼鏡+條紋套頭衫+黑色開衫+緊身褲+小黑鞋。大鵬這個看過去有種低配版的既視感,因為套頭衫裡沒條紋。
幾番比對下來,私以為 程宮的造型和設定身上,同時帶著點星爺和安迪的影子,也是喜劇和搖滾某種形式上的混合吧。
5.共14支國內搖滾樂隊客串
國外搖滾玩的都是小彩蛋,等到中國搖滾出來,才知道哪裡是大鵬的情懷所在。大鵬在接受巴塞電影專訪時回憶道,他高中開始接觸搖滾,聽的都是黑豹、唐朝和Beyond,別人說的槍花、AC/DC都沒聽過,因此一度有些自卑。
所以本片中我大涅槃只拿到了一條貝斯線,而最煽情、最燃的場面都是屬於中國搖滾的。
早在預告片裡,就用了二手玫瑰的一首《伎倆》自嘲了一把:「大哥你玩兒搖滾/你玩兒它有啥用啊~」。
到了正片,直接放了一整首 新褲子的《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 ,襯託著樂隊因錢和理想的衝突而解散的畫面,形成又一種傷感的自嘲:這片子就是講夢想的,沒了夢想誰TM能不傷心?
選擇了現實的程宮坐在計程車裡,和無數帝都豪車被堵在路上寸步難行,而插著縫紉機樂隊旗幟、代表著搖滾夢的哈雷摩託卻從旁飛馳前行,這一意象的對比搭配上歌曲高潮「我不要再失敗孤獨中死去」,對夢想的渲染可以說是相當煽情了。
除了歌之外,還有各種搖滾樂手前來客串,平均每隔10分鐘就有一張熟悉又陌生的搖滾面孔從眼前晃過。比如OK KING的謝天笑,痛仰的高虎,黑豹的趙明義,唐朝的劉義軍,二手玫瑰的姚瀾,新褲子的彭磊,天堂的雷剛,超載的李延亮,麥田守望者的蕭瑋,鮑家街43號的龍隆,面孔的歐洋,眼鏡蛇的肖楠,斯琴格日樂……一共14支樂隊!
謝天笑的偽裝你絕對想不到
他們潛伏在各種不可能的角落,以完全不同以往的造型貢獻龍套,平時光頭的蓄髮了,平時長發的帶帽了,平時愛脫的裹嚴實了,所以各位樂迷務必擦亮雙眼,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錯過你心愛的樂手們。
6.最大彩蛋Beyond
搖滾老炮們貢獻了應接不暇的有趣龍套,然而本片最大的彩蛋,無疑是Beyond。
當程宮說他最初愛上搖滾是因為Beyond時,我的內心毫無波瀾,誰還沒聽過Beyond昂?但是,看到最後丫真的找來了黃貫中和葉世榮,在5000人的廢墟Live上唱起《不再猶豫》,我真的猝不及防被燃到了,丫是來真的啊!
《莫欺少年窮》
Beyond曾經拍過一部關於音樂理想的電影《莫欺少年窮》,也講的現實和夢想的衝突,最後一幕就是四人衝破顧慮,上臺熱力揮灑了這首《不再猶豫》。今年是黃家駒誕辰55周年了,看到昔日成員再次唱起這首歌,現場觀眾舉著宛如星光的手機電筒,那種震撼、懷舊和感慨,我想曾經愛過Beyond,或懷揣過搖滾夢想的人,此刻心頭都或有千軍萬馬,踏過不羈舊夢。
大抵由於影片歸根到底是個喜劇的緣故,搖滾線最後走向了一個童話式的結局,其實現實中的音樂夢想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如此皆大歡喜。集安,更像一個無憂無慮的烏託邦幻象。
但這並不影響本片對音樂的真誠, 它的「真」不單在於所有人都是真彈真唱,也不在填充了這麼多音樂彩蛋,而在於它願意為了搖滾這個事做到這麼多,不是臨時起意的情懷粘貼。
它就像是一封送給搖滾的帶點傻氣的情書,而且是那種不管別人尬不尬,寫到最後自己就把自己寫燃寫哭的情書。
五張迷弟迷妹臉
私以為這樣的電影對中國搖滾來說是好事,它不會把搖滾炒熱起來,但足以提醒觀眾,中國是有搖滾的,有過真正牛x的搖滾,它們值得被致敬,值得被記錄,而每一個普通人關於搖滾的小信念,也值得被講述,值得被搬上銀幕。
連嘻哈受眾都日益增多一人一口freestyle了,誰說搖滾就一定只能屬於小眾,屬於地下,屬於音樂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