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語詮
全國九大美術學院名師學術交流展
全國「九大美院」也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九所著名美術院校,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優秀藝術家及藝術從業人員,在全國藝術界具有極高的聲望及影響力,但在山東很少有這樣的展覽將其中的部分藝術家聚集一堂。時下,多學科多場域多視角的移用,無疑是當代學術的可靠源泉,任何自閉的系統都意味著殘缺和萎縮。所以,走出去交流也就成為了必然,但怎麼走出去,如何交流?又衍生出了一個新的課題。
我國「九大美院」長久以來始終引領中國美術發展的潮流,在全國藝術界具有極高的聲望及影響力。如何面對當代美術發展的境遇及探索當代美術的發展方向的議題,賦予本次「九大美院名師學術交流展」的舉辦更多地學術責任與藝術擔當。通過九大美院著名畫家的繪畫作品與藝術思想的展示與表達,將為公眾深入了解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帶來一場意義非凡的視覺盛宴。對當今美院體系代表畫家及其藝術作品與藝術理念的關注與理解,實際最終形成的是對中國當代美術的一種認知,對於促使我們認識並思考我國當代美術的問題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
主辦單位:山東省文聯、大眾報業集團
承辦單位:齊魯美術館、齊魯晚報書畫院
展覽時間:2019年9月19—23日
展覽地點:山東國際會展中心
參展藝術家(排名不分先後):
中央美院:於光華、楊聲、邸超
中國美院:董文運、田源、王作均
清華美院:王玉良、韓敬偉、王巍
西安美院:呂書峰、武西明、王興華
天津美院:徐展、李雲濤、馮士坤
四川美院:楊涪林、徐賢文、查明
魯迅美院:張暉、韓大為、劉元飛
廣州美院:陳鈉、許敦平、陳朋
湖北美院:葉軍、肖藍、朱國棟
王玉良
王玉良,1949年生於山東煙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龐薰琹藝術研究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
名家評論
「玉良以前的的作品較為傳統,雖然面貌和別人距離不大,但也有很精彩的作品,像《水國春雪》用線用得非常好,疏密聚散都處理得很巧妙,雪的意味表現得很精彩,很到位,是一幅精絕之作。
現在所畫的「水墨造像」是很有創造性的,空前的,對用筆用墨的要求難度也是空前的,前人沒有的難度和高度,是獨特的表現手法,是對中國畫材料的特徵集中概括,高度的把握和凝練。也打破了中國畫的程式,很現代,尤其是用水墨技法畫外國題裁,很新穎,外國人所未有,突破發展了前人的表現技法。
這些作品突出了很強的造型能力,把握對象的準確性的能力很不一般,構圖也不落陳套,很能抓住對象美的特徵。有雄厚的多方面的修養輔助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和水平。」
——潘潔茲 1998年11月26日
山城夕曛
「王玉良的「莫高殘月」,畫的是灰暗的洞窟明亮的天光,低空掛著一彎黑月,凡到過敦煌的人,經常看到半夜裡的天還是亮的,好象是北極的天,誰能相信月亮是黑的呢?是畫家的變態反應嗎?我認為這是藝術對生活現象的反常的表現,如「三岔口」「十字坡」一類戲,在舞檯燈光照明下,演員模擬人在黑暗中的動作,特別逼真,也特別好看,假如按照話劇的方式,臺上一片黑,演員身上打上光,反而覺得假。「莫高殘月」那一彎黑月,假使按照「月自明」那樣寫實處理,便顯不出莫高窟的荒涼境界來了。這彎殘月,畫黑了才顯得真,顯得美。也許這就是藝術高於生活的一個新證。」
——葉淺予《意境看山水》(文藝報) 1992.3.21
蒼煙落照
「玉良最初學中國畫,後來又從事水彩、水粉,因為重視多方面的修養,所以後來所作水墨山水,意境筆墨很有內涵,為同行所稱道。
王玉良的路子比較寬的,因為他很早就關心史論,好讀書,又有紮實的水墨基本功,能夠深入傳統,同時注意信息。由於思想活躍,而不為傳統所束縛,借鑑西方,但不為西方所制約。他最近創作取材多為典型的文物遺址,或古老街巷。他的取景構圖有時參照攝影角度,但能與筆墨結合,新鮮而不勉強……同時我也有一點擔憂,即是:不要把自己的風格定型得過早,而不能自拔,甚至可能引起一批追逐者;應該作為一個探索過程,則前面的路子會愈走愈寬廣。」
——張仃《可貴的探索》(美術)1994.2期
佛崖
「如果將王玉良的畫放到當代中國畫的群體中去考察,會發現他的畫很難歸於某個具體的類別,他以水墨的方式畫出了攝影鏡頭中的造像的感覺,營造出了那種洞窟的氛圍。他跳出了過去在傳統範圍內的那種畫科的局限,在無法之法中開創了中國水墨畫表現的新境界。那麼,如果將其放到現代水墨畫中去考察,他的畫所表現出的現代性並不具有那種現代水墨的張力,又是以其溫文爾雅的傳統水墨的趣味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內涵。王玉良將位於傳統中國畫技法主流之外的沒骨法參以現代性的表現,以黑與白、光與影融匯為水墨的交響。」
——陳履生《伉儷丹青》
古壑春甦
「我們仔細閱讀王玉良先生的作品,便會發現即使在畫面空白之處,也自有氣韻流動,有蓬勃的生命流轉和神靈運行。王玉良先生無疑期冀借水墨這一「指月之指」帶人走入他理想中的澄明境界,所以他的作品空靈中傳出澎湃、鏡幻裡透出榮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這正是中國藝術孜孜以求的「造境」或「化境」。
王玉良的水墨探索,與其說是在純化語言,不如說是在純化精神,因為在觀照實景的同時已經有意境的構造與生發。與通常認為藝術品的特徵在於它的物性和對象性的見解相反,王玉良認為創作的「藝術真理」恰在於創作的非對象性藝術作品以自己的方式開啟存在看存在。這種開啟即揭蔽,亦即存留者的「信仰之真」是在作品中發生的。作品之所以存在就是要「建立世界」和「展示大地」,為此他通過把一尊尊佛教造象、一座座教堂神殿作為他作品生成闡釋的場域,來說明真神的發生:世界的建立不單是當下現實中的某種築造,不單是一種純然的設置,此建立乃是「信仰之美性」和「美之信仰性」的樹立。"
——李林
通天之翼
遠眺喜馬拉雅山
編輯/許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