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話的日本農業:早已舉步維艱,靠機械化和老年人勉強續命

2020-12-11 騰訊網

日本農業,一直給國人一種高大上的印象:農民收入高、機械化程度也高、敬畏自然,不用農藥化肥、強調綠色科學種植,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強大的」日本農業

所以有很多關於日本農業的文章在朋友圈裡流傳:「日本農民年收入50萬,超過日本白領」;「一個人管理幾十畝地,日本機械化水平到底有多高」;「日本在中國搞農場,閒置5年就為養地」;「日本精緻農業到底「精」在哪?這十點讓人驚嘆」……

那今天,咚咚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日本農業是個什麼發展水平,到底高到什麼程度?

這次扒得可能有點狠,恐怕會打不少人的臉,希望相關人士不要怪我。

一年能掙50萬?種地收入和中國白領差不多

之前在朋友圈裡瘋傳的文章說日本農戶每年收入能達到50萬人民幣,遠超城市中的中產白領,是「住在農村的市民」,把一大批人撩撥地心裡直痒痒,抓耳撓腮似的,就差買機票去日本種地了。

對於網上流傳的那些數據,都不知道轉了多少手,真實性往往非常值得懷疑,要看就要看官方一手數據。日本人的紙面功夫很值得稱道,嚴謹細緻:日本農林水產省在自己官網公布了詳細的信息,誰都可以查到,所以我都下載看了,那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

砍掉一半差不多了。

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已翻譯)

這是日本農林水產省對外公布的日本農戶平均收入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到,2017年(數據最近統計年份),日本農戶的平均稅後收入是449.5萬日元,合28.8萬元人民幣。

注意,這個收入不是純農業收入,它還包括約合12萬元人民幣的退休金,還有大約8.9萬元人民幣的農業外收入,也就是兼職收入,比如說去超市、餐館打工等工作。

靠種地或者養殖的真正農業收入只有12萬元人民幣,這還加上了數量不菲的農業補貼,還不及一個剛畢業的日本大學生掙得多,和中國一線城市的白領收入水平相當。

正因為靠種地養不活自己,日本農戶只能做二三產業的兼職,所以這部分農民叫「兼業農戶」,能佔到了總農戶的80%以上。

這個收入在日本是個什麼水平?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19年3月發布的「工資結構基本統計調查」的結果裡說,日本男性的平均工資差不多是2萬人民幣(337,600日元),日本女性的平均工資大約是1.5萬人民幣(247,500日元),以主流的單職工家庭來算,一年平均24萬,乍一看,日本農民比城裡人掙的多呀,看來「日本農民掙得比白領多」這句話是對的。

日本白領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沒辦法,日本內卷程度太高

其實不然,日本農民的一大部分收入是退休金,把那12萬退休金去了,日本農戶平均收入就變成了16.8萬,只能說日本農民的收入水平和城裡人差距不是太大,但為什麼日本農民都有退休金?其實這不是好事,下文詳細講。

所以大部分的日本農戶其實收入很有限,單純種地連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真正能掙錢的都是擁有大幾百畝土地的大農場主,收入可達上百萬人民幣,他們才是金字塔頂尖上的人,但佔得比例很少。

日本的大農場,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區,因為這個地方地多人少

日本農民的收入不僅不高,而且基本不漲,一旦上漲,那就是個大新聞。還是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官方數據,把亂七八糟的都加上,2010年日本農戶的總收入是466萬日元(沒錯,比2017年還高),比上年增加94000日元,增長了2.1%,於是日本當局興高採烈地發布了這個消息,因為距上次日本農戶的收入增長,已經過去了14年。

日本農民的窘境,連日本政府也看不下去了,於是安倍第二次上臺之後,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農業農村收入倍增計劃"。具體內容就是10年內將農業總收入由目前的3萬億日元提高到6萬億日元。其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日本農業如今所處的困境讓安倍的幾個舉措寸步難行,「收入倍增」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累了累了,我退了

不掙錢還辛苦,拿退休金還不到時候,日本年輕人自然不會對種地有丁點興趣。要是真能掙50萬人民幣,誰願意擠在東京的地鐵裡當沙丁魚罐頭,住鄉下大別墅它不香嗎?年輕人紛紛進入城市當起了白領,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嚴重問題,日本農業後繼無人,農戶數量急劇下降。

在任何國家,50萬人民幣的家庭年收入都算高的,就包括美國和日本

日本農戶的數量,比日本男人的頭髮掉的還快

過去日本和中國一樣,農業人口佔比非常大,戰敗後大量的就業人口無從安置,只能在村裡當農民,但是隨著二戰之後日本工業的崛起,大量人口進入二三產業,從事農業的人口就一直下降:1960年到2010年50年的時間,農業從業人員減少了79%,到2000年還有389.1萬人,到了2011年剩下260萬,到了2018年直接下降到175萬,而且下滑的勢頭還止不住。

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已翻譯),日本從業就業人數,從2011年的260萬跌到了2015年的210萬,一年跌10萬

製圖:盤古智庫東北亞研究中心,這幾年降得沒那麼狠了,主要是基數變小

再降10年~就真沒了,新鮮血液進不來,只有老人們在苦苦堅守。

日本農戶如同大熊貓一般,最起碼算是個瀕危的等級了

那僅剩下的這些日本農業從業人員是個什麼情況呢?

「三老農業":醫療體系成了日本農業的保護神

現如今日本農業從業人員,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平均年齡為66.4歲(2015年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數據),而且這個平均年齡段還在增長。更讓人驚奇的是,日本農業人口從2011年的260萬下降到2015年的210萬,15到85歲所有年齡段的從業人口都在下降,唯獨85歲以上年齡段的農業從業人口在增長。

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 (已翻譯) 2011到2015年,男性農業從業人口變化

這就是日本人自嘲的「三老(老爺爺,老奶奶,老媽媽)農業」。

其實不光是農業,日本各行各業的老人都不少,還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缺乏年輕人,不僅僅是少了個把壯勞力那麼簡單,任何行業都需要有年輕人帶來新鮮活力,不能全指望老頭老太太們搞農業創新和改革吧,爺爺奶奶們把身體養好就算不錯了,一幫接近70歲的老人是農業主力軍,這日本農業再強,能強到哪去呢?

虧著日本的醫療技術發達,飲食結構健康,所以日本人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高壽,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是84.5歲,這要是換成俄羅斯的平均壽命,全日本的地早就撂了。

沒有新鮮血液,日本農業的創新和改革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連基本現狀都維持不住。

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一來,日本國內農地拋荒的現象愈演愈烈,全國耕地面積連年下降,從1961年頂峰的608萬公頃,下降到2018年的442萬公頃,這直接導致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日本人養不活自己了

日本的食用農產品綜合自給率從1980年的72%暴跌到2018年的37%,一些主要的糧食種類,如玉米和大豆,主要靠大宗進口,小麥更是個典型,接近90%是買人家的,還不是全世界的買,而是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出處:日本農林水產省,製圖:NHK電視臺,美國佔日本總進口小麥的47%

所以說,一旦有全球性的糧食危機,日本就會有大麻煩,而且命根子攥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裡,真要和西方國家翻了臉往咱們這邊靠,恐怕性命難保,只能痛苦地綁在歐美的戰車上。

日本的糧食缺口如此巨大,咱們能給補上嗎?

這下大家就能明白「十八億畝紅線」的重要性了,而不是某些學者說的,全球化時代靠買來解決問題。

吃飯問題自己都說了不算,哪來的力氣和勇氣跟人家正面硬剛?

其實,日本的農業從業人員的質量齊跌,導致日本農業早已喪失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獨有大米還富裕,可以向外出口,但那價格更是一言難盡,100塊錢一公斤,土豪去買吧。

養在黃金籠子裡的金絲雀:成本太高惹的禍

日本的天價水果咱們很多人都知道:1600塊人民幣一個的哈密瓜,50塊人民幣一個的草莓,西瓜論片賣……買個菜都要猶豫半天,買水果主要是為了送人。

正因為價格極高,所以日本農產品的賣相必須好看。

日本天價方西瓜

相同的道理,日本農產品的包裝設計普遍非常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和產品的高價格相匹配。

900人民幣一顆的天價新品種草莓

但按理說不應該這樣,沒人種水果,日本還買不起嗎?好歹是資本主義第二強國。為了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與國內有直接競爭的農產品,日本都要收取重稅,這就是日本的農業保護政策,誰讓自己本國的農業沒有國際競爭力呢。就比如日本最重要的農產品——大米,進口關稅最高時能達到778%,國內6塊錢一公斤的大米,到了日本要賣46塊錢,水果收的稅就更高了,這賠本的買賣,自然沒人幹。

不收重稅也行,還有別的辦法。就說茶葉吧,自從咱們中國加入WTO以來,日本的進口茶葉農殘標準一年比一年高,檢測項目由原本的71項增加到了276項,而且每年還在增加,但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日本的標準中,有些農藥給出了最大殘留限量,而那些沒有給出標準的農藥,一律按照0.01毫克/千克執行,意思是直接告訴你了,這些農藥你一樣也不能用。

日本通過提高農殘指標,建立了一個綠色壁壘,用來保護日本的茶農利益。

所以中國的茶葉要賣到日本去,是非常困難的,也不是沒有,很多野生茶樹可以達標,可問題是這些茶葉中國人都搶不過來,當然也捨不得出口到日本。

日本為什麼以抹茶為主,磨碎了就看不出是機器採的了

日本農業保護和農業補貼政策,其本質就是抽城市人口的血,來反哺農業人口,但我們不能說人家這麼做就是錯的,如果允許國外農產品平價進入,就算不是傾銷(出口價比國內市場價低),也會摧毀日本農業,因為日本農業的生產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敬畏自然?日本農業離不開藥罐子

很多媒體說日本的農業非常綠色環保,農藥和化肥一概不用,是有機綠色農產品。其實這個說法和日本農業的現狀有很大矛盾。我把道理一講,大家一下子就都明白了:

農藥化肥的目的是為了增產,如果不使用,產量就會下降,成本就會增加。舉個例子,種莊稼要除草,一般情況下要使用除草劑,過去用百草枯,現在用草甘膦什麼的,往地裡一撒很方便,成本還低。

百草枯水劑現在被禁用了,因為對人體毒性太大

但除草劑有一定毒性,你不是要做有機或者是純天然的嗎,可以,手工除草,或者是找工人鋪設地膜,這成本就這麼上去了。

我們農場在鋪設地膜除草

除草還只是其中一個步驟而已,其他的環節也一樣,成本蹭蹭地漲,所以有機的東西價格比一般市場價的高出很多。

日本農業的問題是什麼?地少,人工貴,人手又不足,所以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也高,所以要想盡辦法把成本降下來,那就得增產。

對日本來說,拼命提高單位產量才是王道

你什麼肥料農藥都不用,這價不就又上去了?西瓜都論片賣了,難道以後要按克賣嗎?

所以日本在增產方面的技術水平很高,比如培育良種,研發高效化肥和農藥,這才是日本農業強勢的地方。

實際上,日本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在全世界是數的著的。之前有日本媒體爆料,說日本的每公頃土地農藥使用量全球最高,遠高於其他地方。

我前文提到,數據要看官方的,野路子的數據少看,日本的農藥使用量應該沒有這麼高。但這次沒有官方數據,從過去的報導的幾個數據來看,中日韓的農藥使用水平差不多。

那日本農業「天然、綠色、健康」的印象是怎麼來的?之前日本在國內外分別搞了幾個實驗性的綠色種植項目,結果傳到國內就成了「日本農民基本不打藥不施化肥了」,舉個典型的例子:

2006年,朝日集團等幾個日本企業受山東省邀請,在萊陽搞了一個「朝日綠源」農場,總共1500畝地用來養殖奶牛,種植玉米、小麥、草莓等,租期20年,搞循環種養殖。

頭兩年什麼也不幹,荒著,就養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甚至不除草」,一畝地的產量僅是當地農民的一半。當時那個轟動啊,各種報導鋪天蓋地,各種驚嘆一直傳到現在,很多國人紛紛說:「看看人家」,「我們要跟日本人學習科學農業,綠色農業!」

結果就是2016年日本人把農場賣給了新希望集團,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太高,打不開市場。日本人這套在中國都玩不轉,更別說在日本本土了。

這個沒關係,日本人一開始就說了,不考慮盈利,本來想做一個農業示範性項目。

你以為人家這是賠本買賣嗎?絕對不是,說白了,這就是個公關項目,就是要向中國展示日本的綠色種植形象,「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綠色可持續經濟」。

這錢花的,不虧。

可人家在國內不這麼搞呀?規範農業,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非常大,即使不是全球第一,也數得著了。

不過日本農業厲害的地方在於,雖然使用化肥和農藥的數量很大,但是農殘少,因為日本研製的農藥揮發性強,滲透率低,農協的管理嚴格,產品可溯源,所以日本農戶的農藥不僅研發更新速度快,使用也比較規範,嚴格遵從安全採摘間隔期,所以問題不大,這才是咱們需要虛心學習的地方。

機械化:日本農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農民數量少、年齡大,逼得日本農業必須進行機械化,否則別說人力成本,就連人力都不夠。

這也是很多國人欽佩日本農業的地方:看人家日本,一個人就能管幾十畝地,開著農機自己就把活幹了,還掙得這麼多,咱們應該好好跟人家學習!

要真是這樣,日本年輕人為什麼不去當農場主?

日本農業的機械化水平確實非常高,「一個人管幾十畝地這個說法」是真的,但有個問題,不是所有農作物種植都能用機械化解決,只有種水稻、大豆、小麥等有限的作物可以全部機械化生產,因為這些作物的種植過程比較簡單,但其他種植過程複雜的品類,靠機器暫時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大量的工作還得靠人去完成。

水稻因為種植過程簡單,非常適合機械化種植,但別的農作物可不一定

一些媒體人坐在辦公室喝著咖啡寫著稿子,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問題,這就叫理論脫離實際,真正下地幹過活就知道這種說法不靠譜。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水果種植,就拿我們自己的採摘農場來說,現在種了兩種水果,草莓和葡萄。

這草莓種起來還不算太複雜的,但從蓋完大棚,種上草莓開始,就需要不停的管理,為了節省人工,用的是滴灌技術,但鋪地膜除草、噴灑農藥、施有機肥、買蜜蜂傳粉、補苗、掀被通風、蓋被保暖等一大堆的工作都需要人工去幹,有些工作還得每天做,而且靠機器完成不了,幾個工人一天也閒不住。

我們不用除草劑,就只能是像這樣鋪設地膜,鋪膜前還得人工除草

大棚的被子需要每天捲起來通風,冷了在放下保暖

這還是草莓,種葡萄更是個大麻煩,需要投入的人力比草莓多得多,而且操作更複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了,難道你上邊說的哪些工作不能全用機器完成嗎?這不正是農業機械化改革的意義嗎?

可以啊,給我2個億,我們找個大學或者研發機構試試,看能不能搞一個完全不需要人工,全部智能化種植大棚,然後每斤草莓賣5000塊錢,歡迎大家購買品嘗。

不管採用什麼方法,農業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成本問題。

這還是種植方面的工作,搞農業其他的雜活也不少,就比如說修路、打掃、買材料,刷漆防鏽……這也是機器能完成的?頂多是輔助,主要還是人去做。

上個周鋪路,四個工人用了兩天半的時間

我並不是在否認機械化種植,機械化一定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就比如日本進行機械化改革之後,每公頃水稻種植生產時間減少了85%,大幅降低了成本。但問題是,大部分農業種植領域,到現在還遠遠沒有到完全機械化、智能化的地步,要是有這好事,為啥日本一個哈密瓜賣1600元?人工成本依然是大頭。

另外,機械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規模化,擁有土地越多,機械化帶來的成本下降越明顯,但這正是日本農業的瓶頸所在,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又多,每戶耕地很有限,2017年日本農戶的平均每戶耕地面積為2.41公頃,也就是36畝地,看著挺多是吧,其實遠沒有那麼多。

第一,這36畝地是包括了北海道之後的數據。

北海道農田

北海道十九世紀中期才被日本正式合併,地廣人稀,佔日本總耕地面積的22%,平均農戶耕地面積是28.2公頃,約合423畝地,是日本其他地區農戶的10倍還多,這才是真地主!掙得確實比日本白領高多了,以後大家要是碰上個自稱「北海道農民」的人,可千萬別小看人家。

但其他地方的日本農戶可沒有這麼多地,50%的農戶還不到15畝地。

第二點更厲害,就是日本農林水產統計的農戶中,那些銷售額沒超過50萬日元、種植面積在0.3公頃以下的不算,要是算上這些小農戶,平均耕地就更可憐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美國是多少?平均一戶2970畝,澳大利亞比美國還高,就連人口密集的歐盟,戶均也有210畝,雖然人力成本都高,都是機械化生產,戶均36畝的日本自然無法和這些國家的農業正面競爭。

所以日本的機械化程度雖然高,但只解決了有沒有人去種地的問題,並沒有解決農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日本農業,輸在起跑線上

由於地理環境、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等因素制約,日本農業先天不足,不具備農業大國和強國的條件,只能後天發力,儘量彌補劣勢,比如日本在育種技術、農藥化肥研發、機械化種植等方面非常強悍,而且依靠強大的機械製造基礎,可以製作功能強大的農機設備。這些都非常值得咱們學習,但這一切,無法阻擋日本農業在下滑的路上一路狂奔。

日本新發明的無人採茶機,日本的人工成本無法負擔手工採摘,只能使用機械,但機採茶在中國不受歡迎

揭露日本農業的真相,並不是幸災樂禍,相反,中國農民和日本農民是惺惺相惜的,因為日本農業發展出現的問題,正是中國農業目前,或者是馬上要面臨的問題。

比如說:農村空心化,村裡的年輕人大量外流,都是老人在種地;耕地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從事農業生產收入不高,缺乏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後繼無人;現在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面對國外農產品價格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農戶平均耕地面積小不說,還鬆散,進行機械化生產有很大困難。

所以,日本農業對中國來說有很強的參考意義,日本踩過的坑,比如日本農協對於農產品銷路的絕對壟斷,我們要警惕;日本制定的一些合理政策,比如重點扶持骨幹農戶,以保證農田的高效利用,我們要借鑑;日本先進的農業研發技術,我們要奮起直追。

致敬日本農民,勞動人民最光榮,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

最後咚咚想說,都快2021年了,眼瞅著國外的月亮是越來越方,咱們的腰杆子是不是也該硬起來了,要用平和、冷靜的心態看待其他國家,而不是盲目地追捧崇拜,這樣才能認清現實和自己,趨利避害取長補短,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原創不易,如果大家喜歡咚咚寫的文章的話,歡迎點讚、轉發、收藏、評論,謝絕轉載,謝謝!)

相關焦點

  • 別神化日本農業了!日本農民半成超過70歲,靠政府補貼續命
    中國人對日本的崇拜還延伸到了農業領域,許多人認為日本農民光靠種草莓就能過上愜意的生活.其實可以反過來想,既然在日本農村可以過上品質生活,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還是要擠在大城市裡過著辛苦的生活呢? 機械化成為日本農業的支柱 二戰結束後,日本掀起了農業機械化的熱潮。
  • 農業機械化 邁出新步伐
    為深入實施農業「機器換人」示範工程,進一步破解農業相關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我縣積極創建浙江省茶葉產業「機器換人」示範縣,立足區域農業產業實際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基礎,通過普及農機裝備應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機行業管理等途徑,加快「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的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的應用覆蓋率、滲透力和適用性、通用性、共用性,促進茶葉產業轉型升級
  • 北辛莊村:機械化助力農業生產
    而如今,北辛莊村的農作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用農機代替人力進行耕種,充分發揮機械化優勢,效率大大提高,目前,村民們的春耕工作已經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走進北辛莊村的田間,北新莊村的村支書王文寶正在與其他幾位村民用播種機播種,王文寶告訴我們,購買一輛播種機需要5400元,國家還會對村民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所以村裡大部分的村民家裡都購進了農機,對於為數不多的幾戶沒有機器的人家,王文寶也會開著自己的機器幫他們種,他還表示現在的機械化就是有優勢、省事。
  • 2016考研專業解讀:082801農業機械化工程
    2016考研專業解讀:082801農業機械化工程   一、專業介紹   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屬於農業工程的二級學科之一。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與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相關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側重點。
  • 日本農業的9大經營之道,值得中國農業學習30年!
    據日本《朝日新聞》2017年7月5日報導,日本政府積極鼓勵農產品以及海鮮類產品的出口,並將進一步開拓大米在中國的銷售市場。中國的農業實際情況跟日本更為接近,很多學習歐美的大型機械化現代化農業都更多屬於配合政府政策和指標而做的形式上工作,沒有太多實際可操作性。日本的農業哲學和農業發展模式可能更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但受農機產品需求多樣、機具作業環境複雜等因素影響,當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農機作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問題亟待解決。為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現提出以下意見。
  • 中國農業機械化為何一直得不到有效發展,這幾大隱患要重視!
    美國的大農業我們很羨慕,每次那些去到美國進行考察的農業從事者、研究者、領導者,看到美國農業的機械程度都不免發出「人家的效率確實高啊」、「農民種地真是一點都不勞累啊」等系列感嘆之聲。近些年,我國的農業機械化也開始被重視起來,並以極快的速度推行全國。《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發現我國推行的機械化存在著一些隱患:第一、各地區間農業機械化水平嚴重不均衡。
  • 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召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蔬菜智能...
    2020年12月23日-25日由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農機裝備」重點專項「蔬菜智能化精細生產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綜合績效評價工作研討會在江蘇南京召開。會議由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主辦,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上海市農業機械研究所承辦。
  •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農機裝備研發「國家隊」的轉型之路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農機院)作為我國農業機械裝備與技術研發的「國家隊」,1956年成立,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原一機部農業機械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合併,正式成立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屈指算來,中國農機院至今已走過了63年的輝煌歷程。
  • 澳大利亞不止奶粉,現代農業強勢崛起機械化成關鍵
    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澳大利亞是世界5大小麥出口國之一,澳大利亞作物中小麥佔60%、大麥19%、棉花13%。小麥種植主要靠自然降水。從殖民者到達澳大利亞後,澳大利亞原住民才學會種植,而從他們學會種植,種植的作物就有小麥。
  • 浙江海洋大學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農業機械化)2021年初試自命題...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考研資訊>考試大綱>專業課大綱>正文浙江海洋大學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農業機械化)2021年初試自命題科目大綱 2020-09-25 17:36 來源:浙江海洋大學
  • 我們只看到日本農業如何成功,沒看到這個國家背後的不斷試錯
    提到規模化機械化農業,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地廣人稀的農業國家,而絕不會與日本這樣零散、小塊土地的農業國家聯繫起來。《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之所以稱日本農業道路為「規模化、機械化」,是因為他們的土地整治和全面小型機械化。
  • 2019-2020年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科技成果獎形式審查...
    食品夥伴網訊 1月5日,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公示了2019-2020年所科技成果獎形式審查結果。按照《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科技成果獎獎勵辦法》有關規定與要求,科技管理處和成果轉化處組織對候選項目進行了形式審查,確定形式審查合格項目19項,其中所科技成果獎13項,所成果轉化獎6項。
  • 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硬體不是問題,問題是普及率
    美國被我們稱為農業強國,強就強在他們的機械化、規模化,我們現在正處在從農業大國走向強國的道路上,農業機械的推廣,我們肯定不能忽視。但是現在我國在機械這一方面,硬體已經不是問題了,機械水平完全可以和農業強國相比,但是我們農業整體的水平,卻與農業強國有著不小的差距,最主要的問題出在哪呢,就在我們的普及率上了。
  • 日本農業(一)水稻大米篇
    「這個國家的靈魂-儘管對高科技的所有事物都充滿了現代魅力-仍然植根於土壤...日本天皇每年種植並收穫象徵性的秸稈,一些城市居民租用小塊土地在稻田上種水稻。該國的神話充滿了對稻米的引用,「稻田」的文字字符是許多姓氏的一部分。 北海道是日本主要的大米生產國。然而,那裡種植的大米的聲譽卻很差。如今,農民們正在嘗試使用新品種來改變該島生產無味大米的聲譽。
  • 日本以精緻農業著稱於世,這10條經驗值得每個農人借鑑與思考
    我們是否思考過,跳出靠賣農產品賺錢的途徑出發,把農業的每一個環節延伸,找到更多的盈利點。日本的稻田畫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方向,田舍館村就是日本稻田畫的鼻祖。受到麥田怪圈的啟發,為了振興當地經濟,開發觀光資源,1993年田舍館村村民開始製作稻田畫。稻田畫每年題材都不同,涉及日本內外,非常廣泛,每年去田舍館村的參觀旅遊人數都超過20多萬,這真是種田種出的「旅遊業」。
  • 10畝雞毛菜不到3小時採收完成 全程機械化讓農業生產更為可控
    而隨著綠葉菜收割機的運用,清美集團的雞毛菜實現了從種植到採收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新區農業農村委介紹,機械化、高科技農業在浦東逐步推廣、普及,緩解了用工緊張等問題,滿足了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成為保障糧食安全一大助力。 據介紹,傳統的人工採收模式下,每畝雞毛菜需要6個人採收一整天。而有了機器作業,同樣的採收量,可以在半個小時內完成,大大提升了效率。
  • 農業機械化情況0521期:部分省份貫徹落實國發42號文件工作做法
    ,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成效。  本期刊發7個省、市材料,分別是:   1.江蘇:立足科技、機制和政策創新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   2.山東:高點定位強抓落實奮力打造全程全面機械化升級版;   3.河北:加快機械化信息化融合 助力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   4.重慶: 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發展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   5.山西
  • 中藥材加工期待機械化
    原標題:中藥材加工期待機械化   目前,我國中藥材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與大農業和優勢特色經濟作物的機械化率相比差距較大,除個別品種、區域、環節外,總體處於「無機可用
  • 為了再多活1天,靠著上億藥物強行續命,98歲賭王如今活在痛苦中
    往往累積下來的財富到了最後就成了續健康、續命的最後支柱,這一點在身家千億的賭王何鴻燊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已有98歲的他甚至會為了再多活1天,不惜靠著上億的藥物強行續命,延長自己在的壽命。擁有超5000億資產的何鴻燊一生讓外人羨慕,這麼多的錢到了他的這個年紀幾乎我無力全部花完的,最終還是要落到自己的4個妻子和十幾個孩子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