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以義制利

2020-12-20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典】

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戰國 《荀子·正論》)

【註譯】

以偽飾性:以後天學得的禮儀去糾正天生的性 偽:人為,指後天學得的禮儀 飾:整頓,糾正。全句譯意為: 那些不能以道義制約利,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造惡的本性的人不能當官,只能做一般的平民。

【品讀】

為官要有官德,有修養。荀子認為,「能以義制利」,就是有官德 「能以偽飾性」 就是有修養。這是為官的兩個基本條件,沒有這兩個基本條件,就只能做一般的平民。

作者:許 樹 俠

校稿:遊金地 小揚

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文章中如有錯別字,歡迎指出,我們將積極改正!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華人100句國學經典之——墨子:義,利也
    本文摘自《「較真」國學(2):華人100句國學經典》,經作者「長歌一曲」授權。 【義,利也】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東方有中國 「三聖」:老子、孔子、墨子。 懂中國必從先秦開始,知「國學」必讀「三聖」經典。本系列閱讀讓經典回歸本真,把經典讀「薄」,以100條經典呈現,以通俗語言加現實情境真實解讀。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於義」和「喻於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君子喻於義」的「義」,是公道、正義、大眾之利。君子明白了義的真諦,並「義以為上」,唯義是從,依義而行,由此走向個人人格的完善,步人人生的高尚境界。「小人喻於利」的「利」,是私慾、私利。小人由於只懂得私慾私利不懂得義,所以私利當頭,唯利是圖,把追逐財貨作為人生的目標,所以人格低劣,境界低下。
  • 晉商精神:以義制利、以利弘義
    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汙;善士者、引先王之經,而絕獲利之徑,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和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格守其業,天之鑑也。如此則子孫必昌,自安而家肥高。」這是一段話,但這又絕不僅僅只是一段話。
  • 每天學點國學:教子以義方
    【原典】愛子,教子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洪,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
  • 【通識課堂】利大於義•義大於利 ——記《蘇格拉底、孔子所開創的世界》辯論賽
    2020級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1、2班開展了關於「利大於義·義大於利」的辯論賽。本次辯論賽的主持人為陳揚,計時員為趙先勝,裁判為嚴俊輝、朱靈和李茜。持「利大於義」的正方辯手為趙旭可、任威德、王先、任望龍。持「義大於利」的反方辯手為劉湘、榮躍、秦紅燕、王寬寬。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1、2班的其餘同學作為觀眾積極參與自由辯論環節。
  • 陳來: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不能夠先利而後義;如果是先利後義,只能導致這個社會的利害爭奪——《博覽群書》之大家對話「義利篇」
    事實上,如何在社會主義經濟環境中,既要樹立「先義後利」的社會價值觀,又要在不違背「義」的前提下,兼顧各個階層的合理合法的「利益」所得,讓各個階層的人都有獲得的幸福感,並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是一個時代性課題。 近年,中央提出要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以為,「國學」聯繫現實、理論聯繫實際,以及「國學」的學科化,是實現這「兩創」的有效機制。
  • 每天學點國學: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原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庠(音響)序:古代的鄉學。商朝叫序,周朝叫庠。 《禮記 ·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五十可以衣帛:意思不是說要等到五十歲才能穿上絲綢,而是因為種植桑樹,可以使家庭富足,就能夠照料到五十歲的人穿得好一點。 七十可以食肉:不是要等到七十歲才能吃肉,而是因為飼養牲畜,生活會更好一點,就能照料到七十歲的老人吃得好一點。斑白:同「斑白」,頭髮花白。王(音望,去聲):稱王天下,動詞。
  • 【作文指導】議論文:「義與利」素材
    義——道義,正義(對公,大我)義者,「事之所宜也」,即倫理規範和道德原則之下所持道義。 義利本身無褒貶,但對待義和利的立場態度,特別是在義與利發生矛盾時的倚重取捨,卻不僅體現一個人的義利觀,而且也能反映人品、覺悟境界和人生態度。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後來,義的意義有所引申,分配就是義。再引申,分配合理才是義。再引申,合理的就是義,不限於物質分配。利是收穫財富,義是分配財物。實際上那時的義利關係相當於現在所謂生產與分配的關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裡克說:「克聞之:夫義者,利之是也;貪者,怨之本也。廢義則利不立,厚貪則怨生。」鼎是三隻足支撐著。利是由義支撐著,沒有義,利就立不起來,就會倒掉,所以,義是利的足。
  • 知識分享:國學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以學科分,國學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等;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其傾向於經部。
  • 國學應該怎麼學?6大點說清國學應該這樣學
    學習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不斷的堅持著學習,這樣才能掌握好國學知識。或許有快速提升國學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肯定不牢靠的。它常常是挑重點或斷章取義或犧牲根基來強行記憶。這種方法固然短時間內有效,但是時間一長,如果沒有根據給你做基礎,那麼你所學到的東西將一去不復返。
  • 謝桃坊:國學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上)
    國學運動的新傾向逐漸在國學運動中居於主流的地位,這些學者們在國學研究中繼承和發展了清代的考據學,同時吸收了西方近代的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而形成科學考證方法,所以學術界往往將國學等同於考據學,將國學家等同於考據家。近二十餘年來,國學思潮再度在我國興起,我們在考察二十世紀國學運動的歷史和近年的國學熱潮時,實有必要探討國學與西方科學方法及清代考據學的內在的學術淵源。
  • 每天學點國學: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
    【原文】同人: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釋文】同人卦: 同人寓意眾人集合於野外,所行之事亨通,有利於渡過寬廣的江河,有利於君子走向正道。同:會聚,匯合。
  • 談國學、論國學,那國學到底要學什麼?
    上篇文章講了什麼是國學,那麼這篇文章小編我接著講國學學什麼?各位讀者知道國學要學習什麼嗎?我們所說、所講「國學」之前,首先必須明確國學的範圍,如果不明確國學的範圍,那麼說再多都無意。國學因此我們學國學,除了學習外在的文化外,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習它內在的精神。
  • 每天學點國學:新生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核心
    【原文】離:利,貞,亨。畜牝牛,吉。【釋文】離卦: 利和,貞正,亨通。 畜養母牛,吉利。牝牛:母牛。#國學經典推薦#
  • 每天學點國學:養精蓄銳,蓄勢待發
    #國學經典推薦#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學國學,意義有多大? 小學生學「國學」重在薰陶
    日前,廣州市某小學舉行了一場國學誦讀展示會,臺上,孩子們穿著古裝,搖頭晃腦誦讀經典,臺下,家長、老師報以熱烈掌聲。  近年來,對於小學生是否合適學「國學」,家長們一直爭議不斷。今年春節晚會上,一個7歲小女孩倒背《百家姓》的節目更是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小孩子到底要不要學「國學」?
  • 每天學點國學:窮則獨善其身
    因此士人窮困的時候不背離義,通達的時候不離開道。窮困的時候不離開義,就是自得; 通達的時候不離開道,因而人民就不會對你失望。 古代的君子,在得志的時候,會將恩澤施加給人民; 在不得志的時候,就加強自身修養而聞名於世。窮困的時候做到獨自加強修養,通達的時候做到恩澤於天下人民。
  • 國學|大熱的「國學」,孩子要不要學,要怎麼學?
    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國學大語文對孩子今後學習的重要性。面對浩海如煙的傳統知識,該學哪些?怎麼學?魔力恐龍國學課來幫你~魔力恐龍 國學課參考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專為2-9歲兒童研發。課程設置十大模塊:寓言故事、古詩詞、傳奇人物、諺語童謠、傳統文化、歷史典故、經典名言、成語故事、中國神話、國學科普。讓孩子感知語言的平仄韻律,產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國學素養,為未來打下夯實基礎。結合魔力家族們的精彩演繹,課堂趣味濃濃,傳遞愛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