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建設,其中,捆綁公辦名校名額、屢屢賣出天價的「學區房」成為治理重點。隨著「六年一學位」、「多校劃片」等措施相繼推出,「學區房」有望降溫。但在「學區房」之外,另一種與入學名額捆綁的「學位房」同樣引起社會關注。
與公辦學校的「學區房」不同,「學位房」大多屬於民辦名校,其來源是一些公辦名校與房地產商的聯姻。前些年,為改變公辦名校被擠破門檻的局面,各地明令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收費,並推出了嚴格劃片招生的辦法。
似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學位房」開始走上歷史舞臺:一些公辦中小學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合辦民校,名義上雙方合辦,實則房地產商全部出資,名校只出牌子,雙方籤訂合作協議,各取所需、利益均沾,房地產商靠「學位」賣房謀利,公辦名校靠房地產商支持衍生出民辦名校,改頭換面後理所當然地賺錢賺生源。想就讀此類民辦名校的家庭,只有購買相應的「學位房」才能獲取入讀資格。
「學位房」的出現,本質上是「以房擇校」,讓資本成為教育權利的決定因素。這不僅有違義務教育的公平普惠原則,還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助長了擇校之風,加劇社會焦慮情緒和教育不公現象。由此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最後還是要由政府買單。
「學位房」種種弊端顯現後,各地正陸續出臺政策予以糾偏。重慶市2019年提出城市新區建設不再「借名校辦分校」,嚴禁民辦學校招生與樓盤建設、銷售掛鈎,不得同樓盤新籤訂與學校招生名額相關的合同條款。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其他一些地方、一些領域,資本的逐利本性與名校資源依然或明或暗地結合在一起,不斷襲擾教育公平的邊界。同時,「學位房」的存量依然可觀,由此帶來的教育痼疾和市場隱患不可能一時半會就消化掉。
儘管終結「學位房」要破除很多利益糾葛,面臨很多困難和阻力,但「學位房」不除,教育公平就難以實現。各地政府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禁止樓盤與「學位」掛鈎,並採取「六年一學位」、不得轉讓等方式逐漸消化存量,直至「學位房」清零。
多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只有踏踏實實將優質教育資源做大做強,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優質低價的義務教育,才能遏制中小學名校與房地產開發商合辦民校的衝動,保障教育公平。期待隨著「公辦民辦同步招生」等招生新政的落地,「學位房」逐步走向終結,家長「砸鍋賣鐵買房擇校」的新聞成為歷史。(半月談評論員 王金濤 柯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