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是我們對待名字的古老態度。大到一個地區,小到一個人的名字,我們總是希望能賦予最好的意義。具體到我國的大學來說,高校總希望能起一個「高大上全」的名字,名字涵蓋的區域也是追求全面。即能用華東絕不用上海,能用中國絕不用華東。
但近幾十年來教育部對高校的更名改制逐漸從嚴,未滿足一定條件和沒有正當理由很難更改校名。舉例來說,1990年,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僅批准山東農業機械化學院一所本科高校將校名更改為山東工程學院。由此可見,高校更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山東工程學院(今山東理工大學)
儘管更改學校的校名如此艱難,但並非每次成功更名都是成功的,改名失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大名鼎鼎的南京工學院改為東南大學、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改名為長安大學,給人一種民辦三本的既視感。
但我們今天要談的這所高校,其改名的歷程堪稱高教界的「迷之操作」,其校名由中國冠名再到山東冠名,再到野雞大學的既視感。被網友形容成為「將一把王炸打成一對三」的迷之操作,這所高校就是位於山東煙臺的山東工商學院。
山東工商學院
建國之初,我國高校由美英式的高校模式更改為蘇聯的高校模式,並於1952年進行了全國範圍內的院系重組。由於採用蘇聯式的專門式高校設置方法,因此當時各大部委都有自己的直屬高校,他們對高等教育擁有很高的自主權。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煤炭工業部在煙臺醞釀建設一所煤炭類師範教育學校,成為山東工商學院的發端。同期,煤炭工業部直屬的山東礦業學院濟南分院(即今山東科技大學濟南校區)也擬遷往煙臺籌建華東煤炭經濟學院。
山東礦業學院(今山東科技大學)
因此,煤炭工業部一開始是準備在煙臺建設煤炭系統中的教育類高校和師範類高校。但由於兩校都在煙臺,因此,煤炭工業部最終決定將兩所高校辦成一所高校,即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因此,學校設置之初,只有兩個學院,即經濟學院和教育學院。
1986年9月,中國煤炭經濟學院首次招生,並隆重舉行了開學典禮。是年10月,胡耀邦為學校題寫了校名,足見國家對學校成立的重視。可以說,山東省屬高校中,中國煤炭經濟學院的起點是非常高的,是有可能辦成一所高水平大學的。
胡耀邦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1998年,國家部委體制改革,原直屬於各大部委的上百所高校面臨下放地方的處境,只有少部分旗艦高校得以轉劃至教育部直屬,絕大部分被下放至地方管理。儘管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成立時起點較高,但由於成立時間較短,實力不足以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因此,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最終還是被下放到山東省管理,採取省部共建的模式。
但中國煤炭經濟學院下放到山東省管理後,學校的發展逐漸緩慢。由於不再直屬於煤炭工業部,學校的學科和專業設置也逐步向經濟和管理方面轉型,其煤炭特色逐步淡化。因此校名繼續採用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已然不甚合適,學校的更名改制已經是學校的面臨的一項主要任務。
山東工商學院
但問題在於,學校將名字更改為了如今的山東工商學院。這對學校的發展來說,可謂是一步錯棋。因為教育部對冠名為中國做出了限制,不再支持高校冠名為中國。因此,學校從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更改為山東工商學院可以說是將一步好棋下錯,這對學校的招生、吸引高層次人才等都產生了較大的制約。
而山東工商學院的校名則是由「歐陽中石」書寫,與中國煤炭經濟學院的待遇可謂天壤之別。
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山東工商學院再次提出了更改校名的任務,即由「學院」升格為「大學」。如果說由中國煤炭經濟學院更改為山東工商學院只是學校決策失誤的話,那麼此次的決策更是錯上加錯,被網友群嘲為「野雞大學」。
這是因為山東工商學院在2019年發布了《關於將山東工商學院更名大學納入山東省「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中期調整的請示》,其中提出將學校更名為山東財富管理大學。此聲明一出,遭到了許多在校師生和廣大校友的反對,多認為此校名太過「野雞」,不像正規大學。
改名較為失敗的長安大學
在激烈的反對聲中,山東工商學院宣傳部門發布了一則聲明,對更名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並對更名為山東財富管理大學做了保留說明:
至於列入規劃調整後學校怎麼改名、改什麼名,需要履行嚴格的程序,屆時也需要按程序徵求廣大校友的意見。
學校從善如流值得肯定,但下次在決策之前還是希望能廣泛聽取廣大師生和校友的意見,而不能一拍腦袋就決策。畢竟,廣大校友和在校師生才是學校改名最大的受益者/受害者。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哦,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如有志願填報問題,歡迎諮詢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