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於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明確了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以及網絡行業組織等主體應當遵守的管理要求,為促進網絡信息內容生態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天津網信辦以落實《規定》為契機,多措並舉、多管齊下,針對網絡生態突出問題開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一、謀劃頂層 完善體系 築「生態治理」之基
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進一步加強網絡綜合治理指揮體系、組織體系、工作體系建設,確保市、區、街鎮三級網信工作體系落實,推進社區(村)一級網信工作體系建設,壓實各系統各部門各單位網信工作責任,構建「三級確保、建設四級、多級完善」的網信工作格局。推動網信工作向基層延伸,強化基層網信隊伍建設。將網際網路相關課程納入黨校培訓內容,增強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懂網用網的知識本領,提升信息化條件下工作能力水平。縱橫貫通、多級完善的網信體系,為實現網絡生態治理精確化、網格化提供了有力的體系保障支撐。
二、強化管理 嚴格執法 亮「生態治理」之劍
落實「重雙基、強雙責」理念,督促屬地網站平臺壓實壓緊主體責任,對照《規定》要求開展自查自糾,補足薄弱環節和漏洞短板,建立健全網絡內容管理規範。建立重點網站監管臺帳,對全市5萬餘家屬地網站和902家重點監管網站進行動態巡查。做好「清朗」「網絡惡意營銷帳號」等專項治理工作,聯動相關部門開展「掃黃打非」「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等專項行動,深入排查各類違法違規內容。制定下發《關於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屬地網站平臺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以「最高標準、最嚴措施、最快速度」依法處置傳播涉疫情防控謠言和違法信息的網站平臺。截至7月初,天津市網信系統共依法關閉違法違規帳號4000餘個,排查清理300餘款涉傳播有害信息APP,警告網站90餘家,約談網站、APP、微信公眾號、微博帳號90餘家,取消網站許可、備案百餘家,移送相關部門線索百餘條。
三、畫同心圓 揚正能量 聚「生態治理」之力
聚焦思想引領,用好「網上馬克思書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上研究院APP」等宣傳陣地,讓正能量、主旋律充盈網絡空間。疫情防控期間,全網發布《乾貨|天津「福爾摩斯」上央視,小區防疫這樣做》《我從「紅區」歸來》等文章3600餘篇,安定溫暖人心、鼓舞抗疫士氣,全網涉天津市抗擊疫情相關報導總閱讀量達113.5億次,讓主流聲音響徹「主陣地」。與八部門聯合開展「網媒暖津·中小企業品牌宣傳百日扶持計劃」主題活動,17家主流網絡媒體參與,為上千家天津市中小企業提供5億廣告資源曝光量,總價值超過5000萬元,助力惠企政策落地。開展「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作品評選,推進「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打造「愛心e街區」等網絡公益品牌,以優秀文化滋養網絡生態。以天津市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為依託,完善行業自律規範,教育引導從業人員依法依規開展工作。發揮天津市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作用,用好「天津闢謠」傳播矩陣,聚合線上線下各方力量,讓網絡謠言無處藏身、網絡空間天清氣朗。
四、數據支撐 技術迭代 通「生態治理」之脈
面對網際網路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的不斷湧現和信息數據資源的海量增長,創新思維方式和治理理念,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算法推薦等,把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貫穿網絡生態治理全過程。運用新技術手段改進創新網絡傳播形式,以信息傳遞的分眾化、精準化、互動化為生態治理助力。針對網絡新媒體跨時空、大容量、交互性、移動化的傳播特點,建設、完善網際網路輿情預警分析系統,及時發現網絡輿情熱點,總結輿情傳播規律,提升對重大網絡輿情的研判分析能力。對屬地網站平臺實行分層分類管理,通過系統治理、專項治理、源頭治理等實現平臺、內容、技術、終端、隊伍相互融通,形成「一個指令、八方聯動」的綜合治網工作格局,以技術賦能治理,淨朗網絡生態。
來源:網信中國
審核:王韶雲
校對:王 安
編輯:陳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