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王婷芳
閱讀,對於鄉村的孩子來說,依然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圖書資源不夠,閱讀指導缺乏,家庭教育對閱讀指導的觀念不夠強烈等等。孩子們從小喜愛圖書,喜歡聽故事,但他們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和閱讀環境等卻受到來自多方面的主客觀條件影響,比如紙質書籍的閱讀被電視網絡衝擊,喜歡動畫片勝過喜歡閱讀各類書籍,喜歡玩遊戲勝過閱讀......然而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閱讀恰恰是他們拓寬視野、積累知識,甚至高考升學的必經之路。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於2010年發起實施「悅讀成長計劃」公益項目,該項目致力於系統性地解決教育欠發達地區兒童的閱讀問題。經過近十年的項目探索和發展,已形成「班級圖書角建設-學生自主管理-活動式激勵-校園文化建設-區域激活」五大項目層級,有效、可持續地改善鄉村兒童的閱讀環境,提升鄉村兒童的閱讀素養。截至目前,已在青海、甘肅隴西縣、臨洮縣、靖遠縣、景泰縣、黑龍江泰來縣、貴州赫章縣、江西省遂川縣等中西部省份、三區三州地區,設立圖書角19082個,服務1824所鄉村中小學,每天提供志願服務的圖書管理員25000餘名,766093名學生直接受益,累計受益學生超過140萬人次。
遂川縣堆前鎮中心小學老師王婷芳與她的學生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堆前鎮中心小學老師王婷芳記下了她與學生的「悅讀」故事。「在這片原本貧瘠的土地,我甘願做一名種樹人,播下種子,總有一天,種子會發芽開花,成長出豐碩的果實。」遂川縣堆前鎮平安希望小學老師王婷芳說。
…………………………………………………………………………………………
以下為王婷芳老師的分享:
書中的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鄉鎮小學的語文老師,2018年9月來到遂川縣堆前鎮平安希望小學任教。初入職場的迷茫讓我倍感焦慮,學生們課外閱讀的缺乏成了我最頭痛的事。閱讀量不夠,寫作文無法下筆,新教改背景下,考試題目也越來越具有開放性,一遇到課外閱讀題就丟分,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很多學生逐漸變得不愛讀書,課餘時間被網路遊戲佔據,思維能力,知識面遠遠不夠。學習對孩子們來說是痛苦的,乏味的,作為一名老師,也因孩子們如此痛苦地學習感到難過,我想,這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2018年冬,我們接到上級通知,「慈弘」項目來到遂川,「悅」讀成長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我的世界。當我看到這個「悅」字的時候,便知道,要讓閱讀成為「悅」讀,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喜歡上讀書。
在「慈弘」圖書捐贈項目的幫助下,我們學校成功擁有了一批圖書,它們以班級圖書角的形式來到我們的教室,成為了特別的存在。走在校園裡,隨便採訪一名學生,問他你喜歡慈弘圖書嗎?孩子都會快樂地回答:我喜歡,裡面的書我看了可多了!
孩子們對圖書的喜愛,超乎了我的想像,原來他們不是不愛閱讀,而是他們需要一雙手,領著他們走在這條充滿陽光,花開遍野的路上。
第一年帶班結束,我迎來了一群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就像最初綻放的花骨朵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就像一張白紙,上面要畫些什麼,作為老師,我想我應該引導他們打開一個絢麗的世界。
你好,「悅」讀!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一開學,我就帶領他們認識了「慈弘」圖書和圖書角的由來,邀請他們去看看這些排列整齊的、承接並傳遞著捐助人愛心的課外圖書,孩子們小小的眼睛裡,充滿了對書籍的渴望。那節課,我把它稱為「你好,悅讀」!
每周師生共讀分享沙龍
在那之後的每個星期,我都會從課程裡抽出一節課,開展「師生共讀」。為了培養他們對紙質書的喜愛,我沒有採取用演示文稿播放圖片的形式,而是從圖書櫃裡拿出一本書,站在講臺,邊翻頁邊講。孩子們一個個伸長著脖子瞪大眼睛死死盯著我手裡的圖書,生怕錯過了什麼內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名教師的幸福。第一節師生共讀課,我選擇的是《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從那天起,我相信他們的心裡都住進了一隻貓。前幾天整理圖書時,驚訝地發現,所有圖書裡,這本繪本看起來是最「醜」的,封面上有黑色的汙漬,邊邊角角有破損,書脊還用透明膠粘貼過,我想,這本書應該被很多孩子借閱過,心裡一陣暖意,原來孩子們這麼喜愛!一次短短的師生共讀二十分鐘,讓孩子們愛上了一本書!
共讀有時候不僅僅在課堂,還可以在課間。課餘有時間,我會走進教室,深入學生當中,看到孩子們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看書,我就坐到學生們身邊,陪他們一起看,引導他們打開新世界,體會閱讀的樂趣。哪個孩子經常看書,便評為「書香少年」,小小的表揚信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肯定。那一刻,閱讀對孩子們來說,是幸福的,是他們內心想要探索的世界。
閱讀群裡的「故事會」
2020年,新冠病毒影響了全國,孩子們在家度過了一個最漫長的「寒假」,「悅」讀難道也要隨之停止嗎?我想,我應該做些什麼。
利用班級閱讀群,每天晚上6點,我會錄製一個小故事,發送到閱讀群,讓家長放給孩子聽。慢慢地,有些孩子也主動要求家長——「我也要像老師一樣,錄下來講故事給大家聽」。於是我們的閱讀群也能聽到一些孩子講故事的聲音,他們自己學會了如何用不一樣的語氣去講故事,學會了讀故事時如何運用聲調變化模仿動物的語言,如何通過語氣來表達心情等等,這些改變讓人倍感驚喜。
直播課上「悅」分享
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好的「悅」讀體驗,利用直播平臺,每周開直播,直播期間利用投屏講故事。孩子們最喜歡「小雞卡梅拉」系列,講完《我想去看海》《我想有顆星星》,孩子們請求家長買書。家長說,聽了老師講卡梅拉故事,給孩子買回來後每天都看,來來回回看好幾遍了。
家校合作,指導親子共讀
在閱讀的路上,家長是最好的陪伴者!
剛開學,很多家長反饋,與孩子溝通出現障礙,孩子逆反心理很強,不聽話,問我怎麼辦。我想,閱讀可能是一個契機,當家長願意放下手中的活兒,陪孩子安安靜靜地看一本書,講一個故事的時候,孩子們的內心應該是充滿愛和溫暖的。
於是,從第一個學期開始,每逢家長會,我都會給家長分享「親子閱讀」的理念,利用微信群把一些好方法分享給家長們。有的家長不識字,不知道怎麼共讀,我便告訴她,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讀給你聽,也是鼓勵孩子閱讀的好方法;有家長說不知道怎麼讀,我便總結了幾個方法,例如分角色讀、角色扮演、情景再現以及小記者採訪式等。家長們漸漸了解了一些方法,在進行共讀時,也能與孩子產生良好的互動。
一個學期堅持下來,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培養起來了,「閱讀存摺」裡的「存款」越來越多,從被父母「強迫」閱讀,到孩子們主動拿起書來讀,我們終於走到了一個「悅」讀花開的路口!
在這個路口,花開甚好,未來可期。
「悅」讀的開展,讓孩子們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新世界,讓家長們走進了孩子心靈,也讓一個普通的一線鄉村教師感受到了為人師的幸福。在這片原本貧瘠的土地,我甘願做一名種樹人,播下種子,總有一天,種子會發芽開花,成長出豐碩的果實。
在這裡,也想感謝「慈弘」,代替孩子們謝謝你們,這些書籍孩子們翻了又翻,十分喜愛。書籍蘊含的知識,建立起的人格,無法用文字表達。如果我們是這片貧瘠土地的種樹人,那麼為鄉村學校捐贈圖書的人們,就是我們生命裡的綠洲。我相信在孩子們長大後的某一天,也會被這種慈善的力量感染,播下屬於他們的那顆種子。(文/王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