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所高校都已經發布了「2020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從已經發布的招生簡章來看,各個高校的招生政策各有異同,下面來帶大家解析一下:
1、報名條件
從已經發布的招生簡章來看,高校強基計劃的報名條件可以劃分成兩類:
第一類: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
第二類:獲得五大學科競賽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的考生。破格入圍不佔用第一類考生的名額。
(註:中南大學只要求考生高考成績優異即可報名;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因強基計劃未開放理科專業報名,所以不存在第二類報名條件)
總體來講,強基計劃更側重於綜合素質更為全面和優秀,基礎學科成績拔尖的學生。
廣大家長和考生最關注的,應該是強基計劃對競賽考生影響,從簡章來看,對比2019年「自主招生」省一及以上獎項的報名條件,強基計劃對競賽生報名的門檻大幅提高;同時競賽獲獎的學生,只享有一定的入圍優惠,而不會直接獲得高校降分錄取的資格。可見,強基計劃不再唯獎項論,而是更多地關注考生的基礎成績和綜合素質,從而更有利於國家人才的培養。
註:所有高校要求限報數量為一所,因此每位考生只能充分考慮後,選擇一所學校報名。同時,強基計劃本科階段不可以轉換專業。因此,要非常慎重的考慮學生的實力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學校和專業。
2、招生範圍
從招生範圍來看,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強基計劃,只要符合條件,考生皆可報名。但是個別高校的招生範圍有所限制,其中:
武漢大學(30個省市):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30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中山大學(29個省市):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和寧夏;
北京理工大學(27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新疆
重慶大學(26個省市):安徽、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天津、新疆、雲南、浙江、重慶
中國人民大學(22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四川、雲南、陝西
北京師範大學(22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雲南、陝西、寧夏、新疆、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22個省市):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
華中科技大學(18個省市):在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陝西省
大連理工大學(18個省市):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
華東師範大學(16個省市):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
天津大學(15個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招收符合所報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的考生,在河北省、遼寧省、江蘇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甘肅省招收理科考生
東南大學(13個省市):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廣東、四川、陝西、湖北
中央民族大學(11個省市):北京、吉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
電子科技大學(11個省市):北京、河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
西北工業大學(10個省市):陝西、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吉林大學(9個省市):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7個省市):在湖南、山東、河南、遼寧、四川、江西、貴州;
中國農業大學(6個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山東省、河南省
在此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要研讀目標院校招生簡章,做到心中有數。
3、招生人數
通過發布的簡章來看,除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沒有明確強基計劃招生人數外,其餘已經發布簡章的高校都明確了招生人數,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生人數和去年自主招生相比,不降反增,這也是讓廣大考生欣慰的地方,其餘高校招生人數都有所減少,
入圍比例除了清華北大是5倍,其他院校都是3-4倍的招生比例。這個比例是初審入圍難易度的重要信息,可以依照入圍比例以及往年錄取情況來預估高校的入圍分數線(具體入圍比請見附件匯總明細)。下邊是詳細的高校招生人數:
清華大學:未招生明確人數
北京大學:未明確招生人數
浙江大學:未明確招生人數
復旦大學:未明確招生人數
同濟大學:未明確招生人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10人
上海交通大學:210人
西安交通大學:210人
南京大學:210人
山東大學:180人
哈爾濱工業大學:180人
四川大學:180人
北京理工大學:150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50人
武漢大學:150人
中山大學:150人
南開大學:150人
天津大學:150人
中南大學:120人
廈門大學:120人
蘭州大學:120人
華中科技大學:120人
北京師範大學:120人
華東師範大學:90人
西北工業大學:90人
大連理工大學:90人
華南理工大學:90人
中國人民大學:90人
東南大學:90人
重慶大學:90人
國防科技大學:60人
吉林大學:60人
中國海洋大學:30人
中國農業大學:30人
中央民族大學:30人
電子科技大學:30人
4、招生專業
從招生專業來看,大部分院校都包含了「強基計劃」明確說明的幾個基礎專業,但是有幾所學校較為不同,其中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只招收一個生物科學專業的考生,每所高校30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都設置了基礎醫學的招生專業;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置了核工程與核技術的招生專業。
5、報名時間
根據簡章來看,各個學校的報名時間略有不同,大部分高校校測時間集中在5月10日—5月底,時間跨度在10天以上,考生有充足的時間來擇校報名。下面是小編進行的匯總整理:
5月9日—5月31日:中山大學
5月10日—5月30日:清華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5月10日—5月31日: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
5月11日—5月22日:南開大學
5月11日—5月31日:中國海洋大學
5月11日—5月30日:華東師範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同濟大學
5月12日—5月30日:四川大學
5月13日—5月30日:北京師範大學
6、考核形式
對於校測考核形式方面,大部分院校採取體育測試+筆試+面試的測試形式,其中體育測試成績作為錄取結果的重要參考,不計入總成績,武大、蘭大、中山大學等明確體測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筆試和面試成績佔比不盡相同,個別院校採取體育測試+面試的校測方式,不進行筆試。面試的基礎材料是根據考生報名階段提交的綜合材料,所以報名材料的準備是考生報考強基計劃最重要的第一步。
一半左右的高校仍保留筆試環節,按照以往自主招生的經驗來說,筆試的難度水平是高於高考,低於競賽難度的,因此對於競賽生來說有些優勢。這也需要參加有筆試校測的考生在高考結束後,利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強化學習備考。下面是所有高校測試形式的分類匯總:
筆試+面試: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面試:蘭州大學、中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
根據簡章來看,絕大部分學校的最終成績評定是:綜合成績=高考成績×85%+高校考核成績×15%,只有南開大學是:綜合成績=高考成績(不含任何政策加分)×90/高考滿分值+學校考核成績×10/學校考核滿分值。
7、校測時間
由於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有些高校在簡章中並未給出明確的校測時間範圍,而是根據本地區的疫情防控形勢,擇期宣布。也有一些高校已經給出了具體的校測時間範圍,大多集中在7月底8月初這個時間段內。我們進行了匯總整理,請各位考生查收:
華南理工大學:7月27日—8月4日
復旦大學:7月27日—8月4日
廈門大學:7月28日—7月29日
清華大學:7月28日—8月2日
北京大學:7月28日—8月4日
中國海洋大學:7月28日—8月4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月29—7月30日
華東師範大學:7月29—7月30日
東南大學:7月29日—7月30日
中央民族大學:7月29日—7月30日
重慶大學:7月31日
北京理工大學:7月31日—8月1日
浙江大學:7月31日—8月1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7月31日—8月3日
南開大學:7月底
同濟大學:7月底
中南大學:8月1日
吉林大學:8月1日
中國農業大學:8月1日—8月2日
電子科技大學:8月1日—8月2日
西安交通大學:8月1日—8月2日
北京師範大學:8月1日—8月3日
四川大學:8月3日前
華中科技大學:8月4日前
中國人民大學:8月4日前
天津大學:8月4日前
由於疫情原因,各位考生要持續關注目標院校的校測時間。
8、培養方式
對比以前的自主招生簡章,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簡章中新增了對考生的培養模式的論述。原來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高校的學生與普通高考的錄取的學生一樣,大家一起學習,沒有實質差別,但是今年的強基計劃給出了明確的,不同於普通錄取學生的培養模式,例如:山東大學明確說明了對於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專門制定了本碩博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單獨編班,按照「3+1+X」模式進行本碩博銜接式培養,其中「3」是指3年的本科培養階段,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環節等;「1」是指1年的本研銜接階段,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國家安全、國學、古典文獻、科技考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家治理、國際問題等)設計對應的銜接課程模塊,學生可自主選修其中一個模塊;「X」是指研究生培養階段,學生在選定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相關學科攻讀博士學位,基本學制四年,考核合格授予博士學位。
大部分學校都採取了小班教學+導師制的管理模式+本碩博銜接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清華大學設立5個書院作為強基計劃人才培養單位。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高校對強基計劃招錄進來的考生,將會著重培養,分配的人力,物力,教師等資源會更多。單憑這一點,也足夠吸引考生報名。
同時,錄取進入強基計劃的考生,原則上不允許轉專業,所以各位考生在報考時還是要慎重選擇,同時結合各個學校的培養模式,綜合考慮學校和專業。
但是、但是、但是,順利通過強基計劃的考生,進入大學以後,並不是一勞永逸,通過簡章來看,各個高校都設置了「動態管理進出機制」,簡單來說,就是淘汰已有不合格的學生,增補優秀的學生,所以,進入強基計劃之後,考生們還是要繼續努力學習,不能浪費這來之不易的培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