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留學生漢語名詞偏誤及建議
李 奧*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 要:近年來,中蒙友好合作關係發展迅速,經貿合作水平不斷提高,此外,全球化的趨勢使漢蒙語言的交流不斷加深,來自蒙古的留學生也日益增多。但是,由於中蒙語言分屬於不同的語系,在習得過程中偏誤也是不可避免的。本篇文章將對蒙古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所存在的名詞偏誤進行細緻分析,並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從而使教師對學習者漢語名詞的掌握程度有大致了解,進一步能夠對名詞的偏誤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偏誤;名詞;蒙語;漢語
一、選題意義及研究範圍
蒙古留學生在學習和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由於漢語掌握不好而形成的規律性錯誤(即漢語偏誤),也由此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能力和水準。漢語名詞是漢語詞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漢語名詞的偏誤分析有利於對外漢語教師了解蒙古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障礙,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名詞基礎上,引導其運用詞語對句法進行操練。因此,對於對外漢語教師來說,漢語名詞偏誤分析是很必要的。
在漢語中,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或時地等的名稱。名詞包括專有名詞、普通名詞、時間名詞、處所名詞和方位名詞。我們要進行漢語名詞偏誤分析研究,就要從這幾個方面來進行。
二、名詞偏誤研究的步驟
蒙古留學生的漢語名詞偏誤屬於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偏誤,所以,研究的步驟也應遵循第二語言偏誤分析的步驟。本篇論文採用了以下五個偏誤研究的步驟進行漢語學習過程中名詞偏誤的分析研究。
(一)搜集語料:從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蒙語學習者的口頭和書面表達或聽力理解中選擇供分析用的語料。
(二)鑑別偏誤:在區分所找到的名詞偏誤是有規律性的偏誤還是偶然的失誤的同時,還要區分是結構形式的漢語名詞偏誤還是語用的名詞偏誤。
(三)對名詞偏誤分類。
(四)解釋名詞偏誤產生的原因。
(五)評估名詞偏誤的嚴重程度,是否影響到交際。
三、蒙古留學生存在的漢語名詞偏誤
魯健驥先生在《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中提到過,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偏誤,從形式上說,分為四大類型:漏用、誤加、誤用和錯位。名詞的偏誤分類和其他詞類基本一致,在分析蒙古留學生的漢語名詞偏誤時,我們也將名詞的偏誤分為四類:名詞的漏用,名詞的誤加和名詞的誤用和名詞的錯序。
(一)名詞的漏用
名詞的漏用是指根據句子的內容本來要用名詞的,可是沒有用;或者是本該與其他名詞同時出現,卻只用了一個,致使句子的意思不明確。
1.普通名詞的漏用
例(1)*魯迅紹興。
(2)*這次參加桌球競賽的,只有一個是專業,其他都是業餘。
「紹興」是地點名詞,不能夠直接作專有名詞「魯迅」的謂語,修飾名詞,句中遺漏了「人」,所以例(1)應該改為「魯迅紹興人。」「專業」、「業餘」都屬於多音節區別詞,區別詞與名詞很相近,但是和名詞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作主語或賓語,也不能受數量短語修飾。所以例(2)遺漏了「選手」,應改為「只有一個是專業選手,其他都是業餘選手」。
2.方位名詞的漏用
例(3)*她悠閒地坐在椅子。
(4)*你不要把髒衣服放到柜子。
例(3)漏用了方位名詞「裡」,例(4)漏用了方位名詞「上」。在漢語中,方位名詞通常附著於其他名詞後,表示空間位置;少數方位名詞,如「前、後、之前、之後、內、之內、以內」可表時間,放在修飾詞語之後。蒙古留學生在漢語開始階段的學習中,由於沒有完全掌握方位名詞的概念和用法,往往漏用方位名詞。
(二)名詞的誤加
誤加是不必用而用,名詞的誤加偏誤在這裡是指蒙古留學生由於受母語蒙古語或目的語漢語規則的泛化,在語句中任意增加名詞造成的偏誤。誤加偏誤會使句子顯得囉嗦、生硬,甚至不能夠準確表達語義。
1.時間名詞的誤加
例(5)*冬天寒假,他去了哈爾濱。
(6)*秋天中秋節的時候,棗子就熟了。
(7)*過去往事我不想說了。
例(5)中的「冬天」和「寒假」都屬於時間名詞,兩個詞語的意思相近,只是範圍有所不同,二者連用,造成了句子的綴餘現象,影響了表達的簡潔性,應該去掉「冬天」;對比來說,「寒假」意義更為準確。同樣,例(6)中的「秋天」和「中秋節」兩個詞語重複,語義不通順,應該去掉「秋天」;對比來說,「中秋」的範圍更為精準;例(7)中「過去」、「往」都表示過去,構成語義重複,應去掉「過去」;對比來說,「往事」更為簡潔。
2.處所名詞的誤加V例(8)*我家旁邊周圍沒有商店。
(9)*今天女兒河河岸水邊有很多人。
處所名詞的誤加多源於留學生對漢語語言規則的不熟悉,為了強調自己所說的話,給句子多加了名詞,造成了綴餘現象。在例(8)中,「旁邊」和「周圍」都是表示地點的處所名詞,兩個詞用在句子的同一處就容易產生語義的重複,造成偏誤,應刪去其中一個。在例(9)中,「河岸」、「水邊」都表示在河的邊上,使句子發生了綴餘現象,應刪去其中一個。
(三)名詞的誤用
名詞的誤用偏誤是指根據句子意思,本來該用名詞甲,卻用了名詞乙,造成了句子與所要表達的意思不一致。按照名詞的類別劃分,可以大致分為三類:時間名詞的誤用,處所名詞的誤用和其他名詞的誤用。
1.普通名詞的誤用
例(10)*打掃街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11)*這是一起嚴重的事。
現代漢語裡面詞語結構經常會有雙音節化的傾向,這要求雙音節後面的詞語也要與之匹配。而例(10)中的雙音節動詞「打掃」應該與雙音節名詞「街道「相匹配。例(11)也是同理,「嚴重」應該與「事故」相搭配,所以,應該分別改為「打掃街道」、「嚴重的事故」。蒙古留學生在使用名詞時候,會出現將動詞、形容詞與名詞搭配不當的情況,這需要在日常多加注意。
2.時間名詞的誤用
例(12)*斯琴說:「媽媽,下年我就七歲了。」
(13)*下天,我把東西給你送過去。
(14)*明月,我要去北京旅遊。
雖然時間名詞「年、月、天」都是表示時間段,但是用法並不完全相同。
由於蒙古留學生在學習中最先接觸到的時間名詞是「天」,學習到「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在以後學習「年、月」過程中,受「天」的用法影響,出現類似「昨年、今月、後月」的用法錯誤;或者學習了「月、年」而忘記了前面學習的「天」的用法,導致這幾個時間名詞的用法混淆,造成「下個天,下一天,下年」的偏誤。所以,在例(12)中,應將「下年」改為「明年」或者「過年」;例(13),應把「下天」改為「明天」;例14)中,「月」是個較為特殊的名詞,它不與「昨」、「今」、「明」連用,與指示代詞連用時要加「個」,所以應把「明月」改為「下個月」。
3.處所名詞的誤用
(15)*斯琴喜歡在食堂中吃飯。
(16)*他不想和她在這些問題裡爭吵。
方位名詞「中」和「裡」語體色彩不同,「中」一般用於書面語,例如,書中講述了很多道理;「裡」用於口語,如,這裡真的很美!「上」與「裡」均可置於名詞後表範圍,但仍有不同:「上」一般用在抽象名詞後,「裡」則不能用。所以,例(15)應改為「食堂裡」,例(16)應改為「問題上」。
4.其他名詞誤用
蒙古留學生經常會誤用詞語「家」和「家人」。例如:
(17)我喜歡和我的家生活在一起。
(18)我的家很熱情。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家和家人含義明顯不同。家是指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而家人指家庭成員。所以,家主要是指處所,而家人主要指人。蒙古學生混淆了二者的詞彙意義造成了偏誤。例(17)、例(18)在句子中都是想表達家庭成員的意思,所以,應把「家」改成「家人」。
(四)名詞的錯序
名詞的錯序是指名詞的位置擺的不對。
例(1)*我這種花很喜歡。
(2)*我妹妹一本書送。
(3)*售貨員給齊齊格十元找。
漢語初學者常把作賓語的名詞放在謂語動詞前面,如例(1)中,「花」作賓語,應當置於動詞後面,應改為:「我很喜歡這種花。」此外,這種偏誤情況在數量賓語或者雙賓語句子中最為明顯。如,例(2)和(3)中,賓語位置錯誤,應分別改為:「我送妹妹一本書。」和「售貨員給齊齊格找十元。」
(4)*我買了後天火車三張票。
當時間名詞、地點名詞和普通名詞等作定語時,要觀察定語和中心語的緊密程度,按照句義進行多層定語的排序。如例(4)中,應該改為「我買了三張後天的火車票。」
四、名詞偏誤原因分析
(一)母語負遷移
蒙語中的名詞可以做狀語,後面可以加否定詞,而且大部分名詞後面加後綴表示複數,名詞作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前面。而在學習漢語時,蒙古留學生由於對漢語名詞的特點了解得不清楚很容易說出下面的句子:
(1)*他姐姐讓聽。(他讓姐姐聽。)
(2)*她不醫生。(她不是醫生。)
(3)*教室裡有桌子們。(教室裡有很多桌子。)
(4)*我送妹妹文具們。(我送妹妹很多文具。)
以上這些偏誤在蒙古留學生的初級學習者當中很常見,主要是由於這些漢語學習者在不熟悉目的語規則的情況下,只能夠依賴母語知識,從而在目的語學習中產生了母語負遷移。
(二)目的語知識泛化
蒙古留學生在學習了「一個月」、「一個星期」以後,在學習「年」和「天」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套用「個」,從而導致了語法方面的錯誤。這種錯誤在蒙古留學生身上發現的相對較少。
(三)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
有的蒙古留學生完全依賴字典,把字典上的解釋、例句不加區分的用到自己的話語中,結果鬧了笑話;也有些留學生認為某些名詞對他來說比較難,或者是他由於某些名詞不好聽、不好讀,故意迴避,從而造成偏誤。
(四)學習環境的影響
有時候,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對名詞的解釋和引導不夠,甚至做出不正確的示範,教材的針對性不強或者是編排不當,課堂訓練的偏差等,都屬於學習環境的影響範疇。在名詞中,教師講解了「們」的用法,只給出了兩個相應的例句,並沒有進行相應的針對性練習和拓展,或者是與蒙語進行對比,來講述兩種語言的不同點,所以學生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們」就應當放在名詞後表示複數,以至於產生名詞複數的偏誤。
五、建議
(一)我們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認識到名詞偏誤是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而且它要伴隨習得過程的始終。並且,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偏誤逐漸減少。同時,不是所有的偏誤都會自行消失,有些偏誤可能會產生僵化的現象,因此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習者改正名詞偏誤,促進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
(二)教師可以利用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方法,預先了解蒙古留學生可能產生的名詞偏誤及偏誤的來源,以便在教學中掌握主動;從一開始就提供正確的示範,讓學生正確的模仿、記憶和運用,並幫助學生克服偏誤。
(三)糾正留學生的名詞偏誤,要對偏誤的性質分析:是理解的還是表達的偏誤,是口語的還是書面語的偏誤,以區分輕重緩急。同時還要看偏誤發生的場合,採取不同的糾正方式:在對名詞的語言形式進行訓練時,無論是語音的還是詞彙、語法的偏誤都應該從嚴糾正;在進行交際性練習時(如演講、對話等)則應該避免當場糾錯、影響學習者的交際活動。最好辦法是啟發學生自己發現並改正偏誤。
(四)精講多練的教學原則同樣適用於對外漢語名詞教學,蒙古留學生中出現了較多同義詞和近義詞用法弄混的情況,教師應該引領和幫助學生區分,讓學生多練多用,多進行辨析。對於差別不大的詞語,如「家、家人,人、人們」這類詞語,要注意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通過造句進行鞏固,以避免在使用時產生混淆。
(五)對於以蒙古留學生來說,糾正漢語名詞的偏誤應當了解偏誤來源,有針對性進行糾正,同時學習者應該了解名詞偏誤產生的原因,學會自己分析語言偏誤,在教師進行糾正後,學生應該及時進行調整,從而更好掌握名詞的使用規則,減少偏誤的出現。
六、結語
不管是在現代漢語學習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名詞都是最普通,不可或缺的詞類之一。漢語不僅作為本體,也作為第二語言被重視和進行研究。但是,漢語名詞研究還沒有達到深化和詳細的程度。由於本文水平有限,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儘管如此,本文儘量分析了蒙古留學生的名詞方面遇到的偏誤,希望為蒙古留學生提供一份參考,也能有助於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 參 考 文 獻 ]
[1]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包雙喜.蒙古國學生漢語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7(4):40.
*作者簡介:李奧(1994-),女,蒙古族,遼寧葫蘆島人,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師範)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H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7)05-0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