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於中華武術文化傳播

2020-12-19 人民網

每逢周二、周四,在上海體院武術練功房內,總能見到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他練武時一招一式,剛柔相濟,充分體現了「精、氣、神」。他不時糾正身旁習武者的動作,並仔細講解武術動作的攻防內涵。在他的引領下,挺拔俊逸、標準規範的華拳動作進入了攝影師的鏡頭。原來,這位高齡老人就是當代武術界泰鬥蔡龍雲先生。為了拍攝正在編寫的《12路華拳叢書》中的圖片,體現中國傳統武術項目的規範性和準確性,他不畏嚴寒酷暑,風雨無阻,身先示範,悉心輔導。

採訪蔡龍雲先生是件愉快之事,因為他博學多才,對人熱情。上海體院蔡龍雲大師工作室,辦公桌上方掛著「敦厚周慎」橫匾,蔡龍雲先生忙著為我們倒茶讓座。對於冠於「武術大師」或「武術泰鬥」之尊,他都不以為然。蔡龍雲一再強調說,自己和父親蔡桂勤一樣,僅僅是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而談起練武經歷時,蔡龍雲娓娓道來:「我是山東濟寧蔡行人氏,出生於一個世代練武的家庭。曾祖父蔡公盛,精於技擊,喜鋤強暴。父親蔡桂勤、叔父蔡桂儉,都是近代著名的武術家。受家庭薰陶,我從小就跟父親練功習武。4歲開始學練下腰、踢腿、站樁、拿大頂等武術基本功;6歲開始學練基本功拳法和拳路;8歲開始學練華拳及槍劍等器械;9歲開始學練打樁、踢樁、打沙袋、打繃子等技擊基礎功夫;而後進入技擊實戰練習。」

「我小時候學武,父親對我練功要求非常嚴厲,稍不滿意就揮鞭抽打。平時,他又特別對我注重氣質的培養,經常講述革命者的愛國事跡,並用古代民族英雄的形象來啟發和鼓勵我,培養了我愛憎分明的愛國情懷。」蔡龍雲深有感觸。

敢與西洋拳師打擂臺

回首往事,今年86歲、精神矍鑠的蔡龍雲仍記憶猶新。上世紀40年代, 中國人被恥笑為「東亞病夫」,西洋拳擊界的一伙人曾多次向中國武術界進行挑戰。蔡龍雲的父親蔡桂勤與著名武術家王子平等武林前輩,為了給中華民族爭氣,選出8名選手應戰,其中蔡龍雲年齡最小,僅15歲。

1943年11月13日,中國武術和西洋拳擊對抗賽在滬舉行。經過預先抽籤,蔡龍雲的對手是西洋拳擊界名手、俄籍拳師馬索洛夫,年約30歲,體格魁梧,技術全面,步入賽臺時,那股傲慢的神情,使得不少觀眾為小個子的蔡龍雲提心弔膽。面對強手, 蔡龍雲牢牢記住父親臨賽前說的話:「為了咱們中國人的尊嚴,你要靈活多變,沉著應戰,一定要把西洋人打敗。」開賽鑼聲響了,馬索洛夫憑藉高大的身材,像一頭下山猛虎向蔡龍雲撲來,並且施以一系列的直拳連續猛擊蔡的臉部,他左右躲閃,仔細尋覓對手的破綻,憑著11年練就的「連環」手法和「迎面三腿」向對手展開了有力反擊。他採取長短拳法兼用,上下連環兼攻,剛柔相濟,使得對手防不勝防。馬索洛夫難以招架,頭部不時地受到重擊,一次又一次地被擊倒在地,上場時的那種傲慢勁早已蕩然無存。不出五分鐘,剛打了兩個半回合,馬索洛夫已被摔倒12次。第三個回合即將結束時,馬索洛夫孤注一擲,傾盡全力,猛然突擊,朝蔡龍雲腦門狠狠衝出一拳。他早有準備,一個下蹲,飛起一腳,正中對手腹部,只聽得「啊」一聲,馬索洛夫高大的身軀晃了兩晃,倒了下去。「……七、八、九、十」,裁判員數到十時,馬索洛夫躺在地上仍無反應。高大的洋拳師竟敗在中國的一個小孩子手下,賽場內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由於蔡龍雲小名為「大龍」,從此武林人士就送了他一個「神拳大龍」美譽。

武術的老前輩,曾這樣稱讚蔡龍雲的拳法:「動如本獺,靜如潛魚,進如風雨,退若山嶽。」

而曾經風靡一時的功夫巨星李小龍在電影代表作《龍爭虎鬥》中,表演使用過的得意之技「擊步三不落地旋風腳」等動作,便是早年從蔡龍雲專著的《一路華拳》、《武術運動基本訓練》書籍中學習、並經過刻苦訓練而得到的武藝。

潛心撰寫《華拳》叢書

光陰似箭,蔡龍雲大師工作室成立已將近6年了。人們欣喜地看到:為了滿足廣大武術愛好者的需求,蔡龍雲教授對原著的《武術運動基本訓練》、《劍術》(現為《劍術運動》)等書籍進行了系統地修訂和增補,已經於2013年再次出版發行,而且有了外文版在國外廣為流傳。

「我計劃撰寫12路《華拳》系列叢書,總共12本書,目前已經完成一至六路《華拳》、大約120餘萬文字。叢書全部完成,大約還需要2至3年。我目前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其它時間幾乎都撲在編撰《華拳》系列叢書的工作上。」蔡龍雲教授如是說。他還談到,挖掘、整理和撰寫這套武術叢書,就是為了不使華拳這個中國古老的傳統武術項目失傳,而且要發揚光大,既可以讓專業的武術運動員練習和比賽,又便於讓廣大武術愛好者學習和使用。

上海體院武術學院副教授蔡綱是蔡龍雲第二個兒子,子承父業,他從小就練武。近年來,蔡綱與來自外省市的武術青年教師王繼強和席餅嗣一起,為了父親編寫《華拳叢書》拍攝圖片而擔任華拳動作的替身「演員」。他們在練功房,嚴格按照蔡龍雲的要求,一遍又一遍練習華拳。他談起父親蔡龍雲時是一臉的敬仰:我的父親自奉節儉,謙虛待人,從來不以大師自居。他性格豁達開朗,瀟灑閒逸。琴劍樓是我家居住一間小樓的室名,以前經常是高朋滿座、賓客盈門,師生或武友論武說道,談笑風生。空閒時,父親亦會彈奏幾曲古琴,潑墨揮毫幾筆。他時常對我和大哥說「琴如人生,字如其人」,閒情雅致間,承載著一種很深的哲學和審美理念。他教育我們用琴、字正音正心,從而達到嚴謹治學、修身養心的過程。如今,他為了靜心編書,琴劍樓已成為父親編寫《華拳》續集的地方,他孜孜不倦,勤奮工作,即使在酷暑悶熱難耐的晚上,他仍然堅持寫作。由於老花眼,他時常藉助放大鏡手寫並修改書稿中文字或路線的每個細節,為傳播中華武術文化傾其心血。

為配合蔡龍雲教授書稿拍攝圖片的武術青年教師王繼強和席餅嗣說,蔡教授在編撰《華拳》系列叢書的過程中,他十分講究一招一式的規範和準確性,不僅毫無保留、手把手地認真傳授武藝,而且他身教言傳,像對待小輩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我們,經常噓寒問暖。然而,他即使在寒冬臘月,教學時連續做武術動作1至2個多小時,還是不肯停下來休息片刻,他的「只爭朝夕」敬業精神令人敬佩。

以弘揚中華武術為己任

曾任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副院長的蔡龍雲教授是我國著名武術技擊家、理論家、教育家,中國武術九段,武術國際級裁判員。他擅長華拳、少林、太極、形意諸技,尤精技擊,是我國武術界公認的一代宗師。

蔡龍雲幾十年「沉醉」於研究中華武術文化之中。在訪談中,蔡龍雲先生說,武術以「體勢」分類,其拳術可以分為:工、行、醉、綿、勁、別六種。華拳則是工、行的「結合體」。劍術可以分為:工架劍、行劍、醉劍、綿劍四種。說話間,他站起身來,他拿起劍,比劃著握劍把的方法,他邊做邊說,要隨著不同劍法的變化,分為滿把、螺把、壓把、鉗把、刁把五種。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蔡龍雲教授表示:「我只是做了自己認為有意義而喜歡的事情,而黨和人民卻給了我這麼多的稱號和榮譽。我願意用畢生的精力,廣泛弘揚中華武術文化,為促進和推動中國與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貢獻!」(沈文敏 錢承飛) 

相關焦點

  • 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 講好中國武術故事
    12月22日,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活動基地授牌儀式在杭州拱墅區舉行。原浙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會長蔣學基為基地授牌。蔣學基表示,中華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武術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國功夫」在全球家喻戶曉。所以,傳播中華武術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載體。希望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增強文化自信,積極團結京杭大運河沿線各地武術界人士,共同為中華武術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不懈努力與應有貢獻。
  • 紙團系列——中華武術
    平凡、樸實、被丟棄的紙巾,給以恰當的擺放和觀察位置、角度和光線,加上對武術的一點了解,達成了這一影像效果,突出太極拳某個動作的基本特徵,含胸、弓步,還有那種勢,衣袖和布衫下擺的掠起,不可缺。視頻裡面有真實的動作形象,阿拉紙匠,來一個?啊吆喂,別別別,羞煞哉。
  • 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講好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故事
    節目中,海外華人為傳承中華文化各顯「奇招」,有人耗費13年時間搶救性錄製了一首首將要消失的華人鄉音,有人讓秦始皇兵馬俑在舊金山這樣現代化大都市「招搖過市」引來無數目光,有的讓少林武術成為警察克服心理壓力的秘方……或幽默,或質樸,過程艱辛,但效果顯著。文化傳播要彰顯文化自信,堅守使命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深沉的民族精神,在當下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擁有強大生命力。
  • 荷蘭海牙舉辦文字瓷器展 武術大師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博/攝   引人注目的是,在本次參展的展品中,有二十餘件瓷器來自於一名華人武術大師,費玉樑先生。費玉樑為荷籍華人,來到歐洲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期間始終不遺餘力地在當地弘揚中華武術,多年來為中荷乃至中歐文化交流貢獻頗多。   費玉樑出生於南京的武術世家,9歲起便跟隨其父親,著名武術家費隱濤先生習武,自此成為費家武術的第十代傳人。
  • 「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從文化的狀態來看,體育更像是一種動態文化,教育則傾向於靜態文化,而中華武術文化便將這兩種文化外顯為實用主義文化,即身體格鬥文化;內化為理想主義文化,即精神思想文化。在「體教融合」理念指導下,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既要重視實用主義文化,又要抓住理想主義文化,將體育與教育科學融合,才能並駕齊驅。
  • 中華武術文化研修學院甘肅分院在蘭州揭牌成立
    中華武術文化研修學院甘肅分院在蘭揭牌成立每日甘肅網9月9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9月8日,中華武術文化研修學院甘肅分院在蘭揭牌。中華武術文化研修學院常務副院長李佔士代表北京總部宣讀甘肅省分院院長委任書並授予分院牌匾、指定培訓單位牌匾、指定晉級、教練員、裁判員牌匾。
  • 【TOP】河南大學:依託中原民俗資源 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近年來,作為河南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原傳統藝術基地的河南大學,依託地理優勢,利用豐富的中原文化資源和民俗資源,搶抓機遇,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外合作交流持續深化,進一步推動了學校的國際化進程。    文化體驗項目的實施,使留學生對中國功夫、石刻藝術、甲骨文、唐宋文化等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同時認識到中原歷史文化不僅是一種地域文化,而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這些活動增強了留學生對中原地區特別是河南的了解,拓寬了他們的文化視野,提高了他們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增強了中國文化的世界傳輸力。
  • 中華武術:傳承數千年的文化蘊含(圖)
    《論語》記載了孔子高超的射術舉手投足,風生水起 呵呼吐納,氣貫周身中華武術,源自人類攻擊自衛本能,但又遠不止是拳腳打鬥的蠻力比拼每一個武術門派,都有著一段傳奇曲折的歷史。縱觀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還沒有哪一種傳統搏擊技巧,具有如此豐富的技術理論體系;也沒有哪一種搏擊技術,具有中國武術這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一個初習武藝者面對博大精深的武術時,常會有高山仰止、不得其門而入之感。於是,傳說中的習武秘籍就成為進身武林的不二法門。
  • 紐西蘭華社舉行團聚會 冀更好傳播中華文化
    紐西蘭華社舉行團聚會 冀更好傳播中華文化
  • 理論學習丨「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從文化的狀態來看,體育更像是一種動態文化,教育則傾向於靜態文化,而中華武術文化便將這兩種文化外顯為實用主義文化,即身體格鬥文化;內化為理想主義文化,即精神思想文化。在「體教融合」理念指導下,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既要重視實用主義文化,又要抓住理想主義文化,將體育與教育科學融合,才能並駕齊驅。寓理想主義文化於實用主義文化,實現理念融合。
  •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從娃娃抓起——禎旨新幼稚園舉辦中華幼兒武術操表演
    為增強幼兒體質、鍛鍊幼兒意志、培養道德情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2020年11月19日上午,新太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班洪蘭攜工會負責人、太平居委會工作人員等來到禎旨新幼稚園觀看「中華幼兒武術操」表演。活動中,全體教師和大、中、小班的小朋友們參與本次武術學習
  • 傳承中華文化 菲律賓中正學院開設在線武術課
    中國僑網7月27日電 據菲律賓《世界日報》報導,菲律賓中正學院向來重視學生的智慧、人格品行和身心的全面發展,日前,為弘揚並傳承中華文化,除為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學生開設「中華料理課」外,該校又特別開設了「線上學武術」這一課程。課程的武術指導老師施俊仁亦是該校校友,他年少習武,中學生時代就已是和菲律賓武術協會的成員。
  • 2019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在南京體育學院舉行
    江蘇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一級巡視員王魯寧在致辭中表示,兩岸文化根脈相通,國術技法一脈相承。中華武術是一種獨具東方生態特色的身體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智慧結晶,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2019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的舉辦,再一次證明了中華武術的當代價值與魅力。
  • 在美國孟菲斯過中國大年 傳播中華文化(圖)
    在美國孟菲斯過中國大年 傳播中華文化(圖) 2017年02月06日 09: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中華武術應納入下一代教育中
    央視連續播出關於中華武術的準確定位和全方位推廣意義,顯示國家關於中華武術的定位不僅僅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更是傳統文化、民族氣節甚至民族之魂的高度。不少人預測,中華武術全面納入教育體系,成為下一代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 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民間青年中華武術交流大會在南京召開
    本次交流大會為兩岸四地武林同仁的溝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對促使中華武術能夠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展現新生機具有重要意義。香港健身氣功太極聯合會會長宋文回顧了自身習武從教的親身經歷,表達了以發揚中華武術文化、傳播中華武術精神為兩岸四地人民聚民心、為中華民族謀福祉的精神主旨。
  • 醒獅表演、武術大賽、芭蕾舞劇…… 「五一」文化大戲輪番上演
    文化節內容豐富,既有珠中江三地傳統強隊上演的龍獅爭霸賽,還有龍獅文化展、武術大賽、龍獅文藝晚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市民表示,龍獅文化節活動形式豐富,可以滿足全家人的娛樂需求。本屆文化節由區宣傳部、區文化廣電體育局、區經促局共同主辦。
  • 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 ——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會議綜述
    中華文化如何實施整體傳承與傳播?文化傳播應當具備怎樣的思維與目標?儒道思想對後疫情時期的心理重建有何啟示?如何開展國際漢語的對外教學與研究?在2020年12月5—6日舉辦的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27位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等,通過騰訊會議平臺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探討,共有310餘人通過網絡參會,收聽收看了這次論壇盛況。
  • 中華武術發展的「及時雨」——《藏著的武林》第一集觀後感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中華武術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既面臨著競技困境,也面臨著教育困境,更面臨著輿論困境。這其中最為直接的是輿論困境,最令主管部門頭痛的是競技困境,最牽繫整個中華武術長遠發展的是教育困境。
  • 武術精英齊聚一堂 中華武術會舉辦百周年慶典
    10月13日,中華武術會在東亞富豪酒店,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百年慶典活動。武術會旗下的各路武術精英,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嘆為觀止的武術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