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簡稱「粵」,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廣州。因古地名廣信之東,故名「廣東」。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考古證實廣東於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早在3000~5000年前廣東就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並通過水路將其影響擴大到沿海和海外島嶼。改革開放後,廣東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和引進西方經濟、文化、科技的窗口,取得驕人的成績。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居全國第一位,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廣東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廣東珠三角9市將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2019年,廣東省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671.07億元,比上年增長6.2%。
粵A:廣州市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743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49.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30.59萬人,城鎮化率86.46%。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珠江下遊、瀕臨南海,是中國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廣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文化的發祥地,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也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粵B:深圳市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廣東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截至2018年末,全市下轄9個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02.66萬人,城鎮人口1302.66萬人,城鎮化率100%,是中國第一個全部城鎮化的城市。 深圳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是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國家物流樞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並全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水陸空鐵口岸俱全,是中國擁有口岸數量最多、出入境人員最多、車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深圳之名始建始籍於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清朝初年建墟,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被譽為「中國矽谷」 。深圳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服務、外貿出口、海洋運輸、創意文化等多方面佔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國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肩負著試驗和示範的重要使命。
粵C:珠海市
珠海,廣東省地級市,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最早設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是全國唯一粵D:汕頭市
汕頭,簡稱「汕」,廣東省地級市,經濟特區,地處粵東潮汕地區,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鄰揭陽,南瀕南海與臺灣隔海相望,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是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內海灣的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6個區、1個縣,總面積2198.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66.48萬人。 汕頭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沿海開放港口城市、中國著名僑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文具生產基地,海陸豐革命老區,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衝、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美稱。汕頭市人文歷史悠久,夏商之際屬海陽國(南甌國)。自秦朝,即為廣東潮汕地區。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發源地、興盛地。潮汕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以潮汕方言、潮汕英歌舞、潮劇、潮菜、潮繡、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抽紗、潮汕民居、潮汕善堂、潮汕商幫文化等特色文化為代表。汕頭市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同胞500多萬人,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粵E:佛山市
佛山,簡稱「禪」,是廣東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5個區,總面積3797.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90.57萬人,城鎮人口750.73萬人,城鎮化率94.96%,是廣東第三個GDP破萬億元城市。 佛山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部、珠三角腹地,毗鄰港澳、東接廣州、南鄰中山,與廣州共同構成「廣佛都市圈」,大力推進廣佛同城化合作,打造國際大都市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山是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全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是中國天下四聚、四大名鎮之一,有陶藝之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之稱,是中國龍舟龍獅文化名城,粵劇的發源地,廣府文化發源地和興盛地以及傳承地之一。佛山自古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文教鼎盛,自唐朝至清朝光緒三十年(1905年),佛山有文進士786人,武進士98人,舉人近4000人。其中文狀元5人、榜眼3人、探花3人、會元7人、解元25人。佛山前身為管轄珠江三角洲的粵中行署、佛山專區。
粵F:韶關市
韶關,廣東省地級市,古稱韶州,得名於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之後歷朝沿襲。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韶州得名韶關始於明清之際,在今韶關市區先後設立水陸三個稅關收稅,俗稱韶關。韶關位於廣東省北部,地處五嶺山脈南麓,北江中上遊地區,內聯珠三角,外接湘贛,是中國南方的交通要衝,廣東的北大門、內地連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韶關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總面積18218.06平方千米,下轄3個市轄區、4個縣、2個縣級市、1個自治縣,2019年戶籍人口為337.2萬人。韶關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金融生態市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林業生態市和生態發展區,是廣東省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韶關都市區的核心城市,是全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 韶關有2100多年的城建歷史,被譽為「嶺南名郡」、是馬壩人的故鄉、丹霞文化的發祥地、丹霞世界遺產地,禪宗文化的祖庭、盛唐賢相九齡故裡,朱德元帥祖居地 ,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廣府文化的發祥地,是廣東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客家民系聚居地。韶關歷代名人輩出,有侯安都、張九齡、餘靖等傑出人物。孫中山先生曾兩度率國民革命軍在韶關誓師北伐。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曾在韶關留下足跡。
粵G:湛江市
湛江,廣東省地級市,舊稱「廣州灣」,別稱「港城」,位於中國大陸南端、廣東省西南部,介於東經109°31′~110°55′,北緯20°12′~21°35′之間,總面積13225.44平方公裡。湛江屬於熱帶北緣季風氣候,終年受海洋氣候的調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亞熱帶作物及海產資源豐富。截至2018年,湛江市下轄4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政府駐赤坎區。截至2018年末,湛江常住人口733.2萬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設市級建置,定名湛江市。因歷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曾設椹川巡檢司,因而得名。1983年9月,實行地市合併、市領縣體制,湛江市為省直轄的地級市。湛江位居粵、瓊、桂三省(區)交匯處,是中國西南各省通往國外的主要出海口,亦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海上航道最短的重要口岸。 湛江是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粵西和北部灣城市群中心城市、首批「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支點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
粵H:肇慶市
肇慶,古稱端州,廣東省地級市。肇慶是珠江三角洲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肇慶封開(古稱廣信)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粵語的發源地,肇慶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最早的交匯處。肇慶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肇慶東鄰穗、深、港、澳,背靠祖國大西南,是經濟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肇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城區的七星巖,素有「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鼎湖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沿西江、綏江溯江而上,盤龍峽、「天下第一石」、千層峰、廣寧竹海大觀、燕巖等景點次第展開,構成了千裡旅遊走廊的絢麗畫卷。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漢代到清代,肇慶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考古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230多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所設四會縣是廣東省4個最早建制縣之一;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高要縣;隋朝開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設肇慶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慶是兩廣總督府駐地。
粵J:江門市
江門,別稱「五邑」,廣東省轄地級市,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地貌特徵為北低西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轄3個市轄區和4個縣級市;2018年常住人口456.17萬人。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明代心學奠基者陳白沙、近代維新先驅梁啓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裡;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讓大文豪巴金先生為之陶醉的小鳥天堂。江門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廣州、佛山、肇慶。祖籍江門的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人口眾多、分布全球五大洲,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江門是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所在地,著名的「中國僑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突出,開發腹地廣闊。 江門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區與粵西連接的重要交通樞紐,已開通的廣珠城際把江門納入了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建設中的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將成為省內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江門大道、江順大橋、廣珠城際江門段、深茂鐵路江門段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或相繼建成,區內交通網絡日臻完善;江門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具備可大規模連片開發土地的地級市,發展空間廣闊,土地承載力優勢明顯。
粵K:茂名市
茂名,廣東省地級市。位於中國南海之濱,廣東省西南部。東接陽江市,南臨南海,西連湛江市,東北連雲浮市,西北與廣西玉林市交界。轄茂南區、電白區,代管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設茂名濱海新區、茂名高新區、茂名水東灣新城三個經濟功能區。茂名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和海南自貿區三大國家級經濟區的交會處。茂名是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農副產品、礦產資源、輕工紡織、醫藥健康、金屬加工及先進裝備製造等「六大主導產業」 。物產豐富,茂名還是廣東省農業總產值最高的地級市。茂名縣域經濟穩步發展,長期位居粵西前列。茂名是一座擁有山海全地形資源的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博賀漁港、放雞島、浪漫海岸、中國第一灘、水東灣、歌美海形成了濱海旅遊的「六點一線」;擁有冼夫人文化旅遊、美麗鄉村風情遊、山地運動休閒遊等特色旅遊板塊。茂名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嶺南道教先驅潘茂名、「嶺南聖母」冼夫人、唐代重臣高力士、嶺南著名才子陳鑑等。
粵L:惠州市
惠州,廣東省地級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岸,背靠羅浮山,南臨大亞灣,境內東江蜿蜒100多公裡,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總面積11599平方公裡,下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和龍門縣,設有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8.00萬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177.41億元。惠州是東江中下遊的中心城市,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並蓄,廣東漢劇、漁歌、山歌、舞龍、舞獅、舞春牛、瑤族的舞火狗等各種文化活動盛行,民間文化多姿多彩。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古代即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簡稱鵝城。惠州還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惠州是廣東三大族群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融合得最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從陸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客家人是惠州人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客家文化是惠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外許多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就是惠州。惠州是中國近代抗爭史的前沿陣地,曾建立華南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東江縱隊。從唐到清末1000多年間,共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臨履惠州,留下了許多讓世人為之驕傲的歷史文化遺產。
粵M:梅州市
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和漳州接壤,南部與潮州、揭陽、汕尾毗鄰,西部與河源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相連。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總面積15864.50平方千米。2019年末戶籍人口545.85萬人。 梅州是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是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綠色崛起先行區和文化旅遊特色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是海西經濟區的重要成員,享有地方立法權。梅州既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也是明清以來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旅居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達700多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其中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中國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區松口鎮落成,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正式開館,並於2013年成功舉辦了央視中秋晚會。
粵N:汕尾市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臨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總面積4865.05平方公裡。下轄城區、海豐縣、陸河縣,代管陸豐市,2018年常住人口299.36萬人。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080.30億元。深汕高速、廈深鐵路、廣州至汕尾高速鐵路貫通全境。汕尾是一片紅色故土、革命老區。是全國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全市4個縣(市、區)均為一類革命老區縣。汕尾是閩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交匯地,有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等3大稀有劇種,擁有9項國家級、2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孕育了彭湃、馬思聰、鍾敬文、黃旭華等著名人士。全市海岸線長455公裡,居全省第二位;海島數量881個,居全省第一位,是南海優良漁場。擁有中國大陸最大的濱海潟湖——品清湖。該市曾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具魅力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中國現代旅遊新地標」「中國水鳥之鄉」「中國青梅之鄉」「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等稱號。
粵P:河源市
河源,別稱「槎城」,廣東省轄地級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遊。全市總面積1.5642萬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309.39萬人,轄1個區、5個縣,市政府駐源城區。河源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淳樸的風土人情。歷史上南越國創建者趙佗為首任龍川縣令;佗城治所是嶺南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城邑;河源是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馮雲山的祖居地,是客家學鼻祖徐旭曾、中國革命的審計創始人阮嘯仙、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劉爾崧的故鄉;河源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粵Q:陽江市
陽江,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緊鄰珠三角,扼粵西要衝。東鄰江門,西連茂名,南臨南海,北接雲浮。轄江城區、陽東區、陽西縣、代管陽春市,設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和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7955.9平方千米。 陽江市境內瀋海高速公路、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中山-陽春高速公路、325國道、三茂鐵路、陽陽鐵路、深湛鐵路貫穿全境。陽江人才較多,近代有「嶺南八子」之一的南國詩人、書法家阮退之,現代有國畫大師關山月,新四軍軍歌作曲者何士德,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畫家黃安仁、蘇天賜、陳醉,語言學家黃伯榮等文化名人。 陽江歷史悠久,文化傳統獨特。這裡曾是漢代、兩晉、南北朝古高涼郡治和隋時冼夫人幕府治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和補給站。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陽江山海兼優,風光秀麗,交通便捷。陽江擁有中國十大最美海島、首批國家級海洋公園海陵島,擁有國家地質公園凌霄巖為代表的陽春山水,擁有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
粵R:清遠市
清遠,又稱「鳳城」,廣東省地級市,地處北江中上遊。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史前文明。 清遠位於廣東省中北部,東北接壤韶關市,西南緊靠肇慶市,東南緊鄰廣州和佛山市。總面積1.92萬平方公裡,為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下轄清城、清新2區和佛岡、陽山、連南、連山4縣並代管英德、連州2縣級市,2018年戶籍總人口約410萬。清遠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地域相連,歷史上清遠南部地區曾經長期屬於廣州府管轄範圍,清遠文化與廣府文化圈一樣,在歷史、地理及族群有深厚的淵源關係。是廣府文化區域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清遠享有地方立法權,是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廣佛肇等珠三角區域層面的規劃協調城市。 清遠先後出現西漢中散大夫何丹,唐代兩度為相劉瞻,南唐詩人孟賓於等人。清遠的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韓愈、周敦頤、蘇軾等名人題刻。
粵S:東莞市
東莞,是廣東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珠江三角洲東岸中心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4個街道、28個鎮,總面積24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9.22萬人,城鎮人口763.86萬人,城鎮化率91.02%,常住外來人口達415.86萬人。 東莞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西北接廣州市,南接深圳市,東北接惠州市,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為「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是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也是全國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新一線城市之一。 東莞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和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東莞有港澳同胞約120萬人,海外華僑約30萬人,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粵劇之鄉,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籃球城市等稱號。
粵T:中山市
中山,古稱「香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廣東省地級市,全國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東地區性中心城市之一、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並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小虎。前身為1152年設立的香山縣;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縣,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遊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鬥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80多萬人。
粵U:潮州市
潮州,是廣東省地級市,廣東省政府批覆確定的廣東省東部門戶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1個縣,總面積3679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64.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5.66萬人,城鎮人口173.48萬人,城鎮化率65.3%。潮州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東部、韓江中下遊,是中國瓷都,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全國重點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示範基地、中國食品名城、國家園林城市,潮州菜之鄉、中國不鏽鋼製品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著名的革命老區蘇區、華僑之鄉、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制始於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歷史。歷史上相繼為潮汕郡、州、路、府治所,隋代經略臺灣的始發地,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臺的主要通道。宋代以來享有」南國邦郡「、「嶺海名邦」、「海濱鄒魯」之稱。潮州地靈人傑,名人有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泰國五大帝之首達信大帝、國學泰鬥饒宗頤、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謝國民、廣東省長盧瑞華等。
粵V:揭陽市
揭陽市,廣東省地級市,地處廣東省東部。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裡。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素稱「魚米之鄉」「浮水葫蘆」、「水上蓮花」。揭陽市是潮汕地區歷史較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新興城市,是中國玉都,「亞洲玉都」,「中國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海陸豐革命老區之一,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之美稱。揭陽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揭陽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發源地、興盛地。揭陽市因秦戌五嶺之一的揭陽嶺得名。文化底蘊深厚,夏商之際屬海陽國(南甌國)秦朝至三國,隸屬南海郡揭陽縣,南海郡揭陽縣域包括今揭陽市、潮州市、汕頭市、汕尾市、梅州大部、福建漳州南部一帶。晉朝至唐朝,揭陽市域隸屬義安郡。宋朝至清朝,揭陽市域隸屬潮州府。新中國成立之後至1991年,先後隸屬廣東省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1991年12月,從汕頭專區析置揭陽市。
粵W:雲浮市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遊以南,毗鄰珠江三角洲,與肇慶、佛山、江門、陽江、茂名、廣西梧州接壤。市區距省會廣州140多千米,水路距香港177海裡。1994年4月設立地級市,轄雲城區、雲安區、新興縣、鬱南縣,代管羅定市。雲浮是珠江—西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重要節點城市,珠三角城市群組成城市之一。水資源豐富,西江黃金水道貫穿全境,雲浮新港是廣東內河第一大港。礦產資源豐富,雲浮是中國重要的多金屬礦化集中區之一,其中硫鐵礦儲量、品位均居世界首位,被譽為「硫都」。雲浮是全國最大的硫化工生產基地、廣東省最大的不鏽鋼餐具生產基地。石材加工歷史悠久,素有「石都」之稱。雲浮是中國石材基地中心、中國石材流通示範基地、中國人造石之都、中國民間文化(石雕)藝術之鄉。南藥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南藥的地理、氣候、生態、種源和栽種歷史等優勢,境內有肉桂、巴戟、無患子等藥用植物。截至2018年,全市總面積7785.11平方千米,市區面積1966.71平方千米;全市戶籍人口300.91萬人;常住人口252.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6.74萬人。祖籍雲浮市的海外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4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