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學校還沒有正式開學,但軍訓已經熱火朝天地開始了。
對很多學生來說,一起操練、拉軍歌的集體生活是結識新朋友的好機會。軍訓結束,大家身邊已經多了幾個親密的夥伴。
但第一次住校的妮妮(化名)卻看著烏泱泱的隊列陷入了恐慌:我該找誰交朋友?他們會喜歡我嗎?兩天後,她哭著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帶她回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臨近開學,浙大二院精神科接診了不少這樣焦慮無助的患者。精神科陳巧珍主任醫師說,開學焦慮的不止是學生,不少家長和老師也出現了類似的症狀。
第一次住校,
新高中生軍訓兩天情緒崩潰
這周一,陳巧珍醫師的診室走進一對母女。女孩半躲在媽媽身後,眼神怯生生的,不敢直視醫生的眼睛。
媽媽告訴陳醫生,女兒妮妮今年剛升入高中,前段時間在學校參加軍訓,「但剛軍訓兩天,她就哭著給我打電話,讓我去學校看她。」
妮妮的小學和初中都是走讀,從沒住過校,這是她從小到大第一次過集體生活。軍訓休息時,周圍的同學都三三倆倆閒談起來,但性格內向的她一句話都說不出口。
放眼望去,整個操練場一大片烏泱泱的學生,妮妮卻覺得自己是置身汪洋的一片孤舟,炙熱的太陽烤得她有些眩暈,一句簡單的打招呼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回到寢室,其他小姑娘嘰嘰喳喳聊成一片,熄燈了還停不下來。妮妮內心很想加入她們,但總找不到合適的時機,最後還是默默無言。
這樣熬了兩天,她終於受不了了,哭著打電話讓媽媽來學校。為此,媽媽特地請了一天假,一整天都在學校陪女兒。臨走時,她又哭成淚人,說什麼都不讓媽媽走。
沒辦法,媽媽只好帶上情緒失控的妮妮來到浙大二院精神科就診。量表測試顯示,她的抑鬱和焦慮都達到中度,最終被診斷為「適應性的抑鬱焦慮反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陳巧珍說,從妮妮的人格測試和問診時的表現來看,她是典型的內向、敏感性格,這類性格的孩子通常在社交上比較慢熱,有的會存在一定障礙。如果沒有及時引導和幹預,有的可能會發展為厭學,漸漸更不願意去學校。
「這種程度的情緒失控需要藥物治療,同時我們也會教這些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幫助他們建立社交自信。」
陳巧珍給妮妮支招:先不要想著在軍訓那麼多人裡交朋友,可以把範圍縮小到排在身邊的同學、寢室隔壁床的室友等,再慢慢擴大到全班;實在找不到話題也不用很有壓力,適當回應別人拋出的問題也可以很快加入討論……
轉行當老師,
焦慮得連家長的信息都不想回
開學臨近,除了學生出現焦慮,老師也感到了返工的壓力。幾年前從傳媒行業轉行當老師的李女士(化名)深有體會,每次開學前,她的焦慮感就會直線上升。
李女士是某所高中的老師,剛轉行當老師沒幾年,還是一個不斷摸索中的「教學小白」。她責任心很強,總擔心自己經驗不足會誤人子弟,不知不覺中就給自己施加了過多的壓力。
尤其每次聽完老教師講課,她都會陷入自我懷疑中,有時控制不住地想哭,有時又忍不住向身邊的人發脾氣。這種時候,家長發來的微信她都不敢看、不想回,消極躲避教學上的事務。
今年開學後,學生將重新分班,她被分配到某個實驗班教學。這個班其他各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她瞬間被壓力包裹得喘不過氣,甚至產生了輕生的想法,只好來到陳巧珍的診室。
陳巧珍說,很多人都會在長假期後、開工前陷入焦慮和倦怠情緒,教師這個群體比較特殊,每年都有寒暑假兩個相對較長的假期,雖然很多教師假期也在忙著工作,但新學期還是會周期性給他們帶來不小的壓力。
另一個老師則和上初中的女兒雙雙陷入了焦慮。女兒這次重返學校,排斥情緒很重;老師本人平常就有些焦慮症狀。作為教師,她為開學返工煩惱。作為家長,她為女兒擔心,於是這次開學前焦慮升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陳巧珍建議,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緩解開學焦慮,情緒健康地迎接新學期——
開學前:在有限的時間內預熱,學生需將飲食、作息等生活規律調整回上學期間的規律;換學校的新生可以去新學校周邊轉轉,家長也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及時向老師了解學校的信息,和孩子討論對新學校的期待和顧慮,為開學後的角色轉換作鋪墊。
開學後:把握好節奏,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根據情況作調整。適度的焦慮可以調動機體的積極性早日進入學習節奏;當壓力過大時可適當降低期望值,從認知上允許自己有個適應期,在行動上則需要將壓力或目標分解並努力去達成。
尋求有效的支持:當碰到困難時針對不同的情形可以向老師、家人、朋友尋求支持和幫助,若出現明顯的睡眠、情緒問題,也可以找精神專科醫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