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發明之一,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諮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庫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但其中大部分已經被淘汰或不常用到,日常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在這幾千字之外,還有一些在某些場合必用的字,其中一些筆畫繁多,人人見而生畏,潛意識裡在說:這個字這麼難寫,我還是不要認識它好了。但是,有些字還是需要認識的,否則在某些場合,會出現很尷尬的情況。比如下面的字:
這個字在我們常用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找不到,在電腦裡也打不出來,但這個字在陝西關中地區卻很常見,而且它是現存筆畫最多的漢字。這個讀作「biàng」,筆畫簡寫42劃,繁寫56劃。作為名詞使用時,它指的是陝西名吃biangbiang面,作為象聲詞使用時,它指製作這種小吃過程中發出的聲音,即用力扯麵中麵條擊打案板之聲。這個字有個記憶口訣:一點撩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掛麻談糖,推個車車逛鹹陽。
除了這個字外,還有很多筆畫繁多的字,我們再舉幾例。
爨(cuàn),讀過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的人都認識這個字,古代兄弟分家過日子叫分居異爨,它含有燒火煮飯的意思,在書面語裡它還指「灶」。除此之外,它還是一個姓氏,不知道姓「爨」的人在寫自己名字的時候,會不會想到要改一個比較好寫的姓氏呢?
齉(nàng),這個字還是比較常見的,意思是鼻子不通氣,發音不清。很多人是會說不會寫,比如「他感冒了,說話有點齉」。
纛(dào),指古代軍隊裡的大旗。這個字在古詩文裡還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柳營出號風生纛。(許渾《中秋夕寄大梁劉尚書》」)
璩(qú),書面語中指「玉環」,另外這也是一個姓氏,如果你身邊有姓璩的,就會認識這個字。說到姓璩的,其實與這個字同音的姓還有很多,比如瞿姓,還有蘧姓,都是這個音。
饕餮(tāo tiè),傳說中一種兇惡貪吃的野獸,現在常用來比喻兇惡的人或貪吃的人。另外蘇軾曾寫過美食作品《老饕賦》,估計吃貨們都讀過,所以應該認識這個字。
藳(gāo),收藏盔甲、弓矢的器具,也有「儲藏」意。
以上這些都是依舊保持原形的,沒有被簡化字替代的漢字,還有一些已經淘汰或者被簡化字取代了,這一類筆畫繁多的字就更多了。比如被人們盛傳的有160個筆畫的漢字:
這個字讀作「léi」,共有160畫!據說這是史上具有最多筆畫的漢字,《集韻》中解釋,它是「雷」 的古字。不過早已淘汰了!類似的字還有:
這個漢字讀作zhé(64畫),由4個中國繁寫漢字「龍」組成,意為「嘮嘮叨叨,話多」,是「讋」的異體字,收錄於《漢語大詞典》《中華大字典》《字彙和字彙補》《康熙字典補》。
這個漢字普通話讀「zéi」,意為「盜賊」,72畫。
這個漢字讀作zhèng(64畫),由4個繁體的「興」組成。
好在這些字都已經被淘汰或簡化,否則流傳到今天,一場考試下來,連自己名字也寫不完的是不是大有人在?所以我們還是不要自討苦吃了,記住還在使用的漢字就可以了,這些字了解一下,權當娛樂了。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