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用戶一直詬病的筆記本電腦的屏幕解析度太低,1366×768解析度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喜歡用大屏幕筆記本玩遊戲、看電影的用戶,低解析度的屏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使用體驗。好在近幾年,高分屏、全高清屏乃至超高清屏幕的筆記本不斷湧現,目前筆記本上最高的解析度已經達到了3200×1800,比1366×768解析度提升5倍以上,用「大躍進」來形容不為過。
越來越多的高分屏筆記本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需求,不過我們也要問一個問題:在一個13英寸或者14英寸的屏幕上有必要升級到3200×1800這麼高的解析度嗎?
一、超高清屏帶來的負擔:
這個得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高解析度的屏幕價格比主流解析度的屏幕價格更貴:不管你要的是小尺寸還是大尺寸的顯示屏,你都得為這些額外的像素買單,這意味著購買超高清屏筆記本的朋友必須具備較好的經濟能力。
另一方面,屏幕解析度的提升和筆記本的處理器、顯卡的性能要求是成正比的,越高的屏幕解析度需要越高的硬體配置來支持,這就增加了用戶購買這款筆記本的成本——我們看到現在採用3200×1800解析度的筆記本產品價格最便宜也要7999元,遠遠超過主流筆記本的價格。此外,高解析度的屏幕也增加了筆記本電池的能耗,縮短了電池續航時間。
二、屏幕ppi與視距的問題:
讓大家熟知ppi這個概念的還得歸功於賈伯斯:蘋果在2010年發布了採用視網膜(Retina)屏幕的iPhone 4手機以及MacBook Pro筆記本,當時賈伯斯稱:「當你所拿的東西距離你10-12英寸(約25-30釐米)時,它的解析度只要達到300ppi這個『神奇數字』(每英寸300個像素點)以上,你的視網膜就無法分辨出像素點了。」這也就是蘋果對「視網膜屏幕」的最初定義,iPhone 4屏幕的像素密度也達到了326ppi。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視距」——「眼睛到屏幕的距離」,現在即便是採用13.3英寸、3200×1800解析度屏幕的筆記本其ppi也只有275,看上去似乎還不如手機清晰。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普通人使用筆記本時,眼睛與筆記本屏幕的距離一般在50-60釐米左右,而且筆記本的屏幕尺寸越大,「視距」越遠。如果距離半米外看一塊1366×768解析度的14英寸筆記本電腦屏幕,人眼也無法分辨出像素點。
超高清解析度在大尺寸屏幕上顯示才有意義
當然,如果你把眼睛湊到離屏幕只有5釐米的時候,3200×1800解析度的屏幕當然要比1366×768解析度的屏幕清晰很多,但問題是你有多少情況下才會這麼做呢?
三、什麼時候超高清屏才有用?
從上面兩點來看,超高清屏幕既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同時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意義又不大,那麼超高清屏幕在什麼情況下才有用呢?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經常需要處理高解析度的照片,那麼這時候超高分辨的筆記本對於你的工作有幫助——屏幕解析度越高、照片看起來更加銳利,放大之後的細節也更清楚。
如果你是一個單位的財務人員,經常要面對海量的數據、表格,這時候超高清屏幕可以讓你同時打開更多個Execel文檔,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但這個前提是屏幕尺寸要足夠大——在13英寸或者14英寸的筆記本屏幕上太費眼神了。
文章小結:
總的來說,採用超高清解析度屏幕的筆記本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還是「殺雞用牛刀」:在13英寸或者14英寸的筆記本上配備這麼高的解析度意義不大;如果你的工作需要,而且預算又比較充足,那麼購買一款大屏幕、超高清解析度的筆記本還是值得的。
確實本人也有親身體會,在小尺寸高分屏筆記本上看網頁上的字,確實是一件很痛苦的是,如果為了看清再降低解析度的話,這個行為本身就又與設計初衷背道而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