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載相濡以沫,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
——清水河縣宏河鎮土溝村郝美英、邢存福夫妻
生活,是晨起暮落,日子,就是柴米油鹽。
認識郝美英大姐的人,都羨慕她有個幸福的家庭。丈夫邢存福是一位從教四十餘載的退休教師,儒雅溫和又德高望重,兄弟姐妹們和睦相處,兒子、兒媳、閨女、女婿也自立又孝順。郝大姐在村裡是公認的好人緣,無論是男人們商討村裡的大事小情,還是女人們拉拉家常,大家都願意來郝大姐家裡。邢老師是村民遇到難事的主心骨,郝大姐就是替村民排憂解難的知心人。無論是夏日的傍晚還是冬天的午後,郝大姐的家就是村民們聚會的場所,她那爽朗的笑聲時時飄出農家小院,感染著左鄰右舍。
一
幸福的家庭雖然是相似的,但他們爭取幸福的途徑卻是千差萬別的。
其實,邢老師和郝大姐來自兩個不幸的原生家庭,都經歷了過早喪父的心酸,而且兩人都是家裡的老大,青年時期在撫育自己兒女的同時,也承擔著幫助寡母撫養弟妹的家庭重擔。
18歲那年,郝美英認識了初中畢業的農村小夥邢存福。雖然是親戚介紹認識的,不過,在那個年代,沒有上過一天學的郝美英對能夠上完初中、識文斷字的邢存福已是芳心暗許。邢存福也喜歡上了這個長相俊美、性情開朗的農家女子,大家都誇兩人是天生的一對兒。就在兩家大人談婚論娶的時刻,邢存福的父親——家裡的頂梁柱因意外打擊自殺。邢存福的母親一下子懵了,大兒子剛剛二十歲,老二和老三及姑娘尚未成人,本來貧困的家庭又雪上加霜,這日子怎麼過呀?再說了,邢存福和郝美英尚未結婚,擔心親家會反悔這門婚事。在這關鍵時刻,郝美英的父親親自登門安慰親家和未結婚的女婿,並且安頓,「不管家裡發生什麼變故,只要兩個年輕人願意,他們的婚事不受影響。」
後來,村裡長輩們同情這個失去了頂梁柱的家庭,為了幫助他們把日子過下去,牽線讓邢存福的母親又組建了家庭。邢存福和郝美英也順順利利結婚了。
當時,土溝子小學正好缺一個民辦老師,村委會和學區領導一致推舉邢存福當民辦老師。邢存福雖然回家務農了,但他喜歡看書學習,也熱愛老師這個職業。可是,糾結再三沒有去,家裡五口人,二弟和三弟還小,母親和妻子都是女人家,他是掙工分的主要勞力,不能丟下這老的老小的小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時候,妻子郝美英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支持他,讓丈夫安心去學校當老師,她用自己尚且柔弱的肩膀和婆婆扛起了家庭的責任。
日子雖艱難困苦,好在一家人齊心協力,夫妻彼此關懷體貼,貧困的生活也是暖心的。可是,不幸又一次降臨了這個家庭,就在邢老師和和郝大姐結婚第二年,她的父親也因病早逝了。郝大姐兄弟姐妹六人,她是家中老大,父親下世那年,最大的二妹也只有十六歲,最小的四弟才幾個月。在那些自顧不暇的艱難日子裡,她和邢老師義無反顧地幫助幾十裡之外的母親擔起了撫養弟妹的責任,家裡的口糧、邢老師微薄的工資,被郝大姐精打細算地分配給兩個家庭。
屋漏偏逢連陰雨,命運好像是在不停折磨這個不幸的家庭,郝大姐的父親因病早逝的第二年,邢老師的母親也因病撒手人寰,邢老師同母異父的四弟才只有三歲,這個家庭又一次處於風雨飄搖的邊緣。郝大姐如母親般接納了這個四小叔子,如同自己的孩子般把他拉扯大。
在以後的歲月裡,邢老師擔當了那個長兄如父的角色,生活再苦再難卻沒忘記母親和嶽父的囑託,幫助弟弟和妹妹都成家立業。郝大姐也如母親般照顧著三個小叔子和一個小姑子。郝家孤兒寡母,大凡小事都得邢老師這個女婿定奪。一個妹妹、四個弟弟都是郝大姐和邢老師幫助成家立業,那些年,四個小舅子定親的彩禮,都是邢老師想辦法。邢老師就是兩個家庭的大家長。
後來,繼父年老體弱,不能下地勞動了,邢老師和郝大姐一直如親生父親般照顧著繼父的晚年生活。
二
邢老師當年從教的土溝子小學是民辦學校,在掙工分的年代,邢老師是每天一個工,土地承包後,邢老師是每月固定的50元工資。就是這50元微薄的收入,要兼顧兩個大家庭整整15口人的吃喝拉撒,生活實在是太困難了,邢老師覺得自己是堅持不下來了,他一次又一次想過辭了民辦老師,另謀出路。在這命運的關鍵時刻,郝大姐又站出支持了丈夫。
他們結婚時,郝大姐就讓出了自己做新房用的窯洞,改變了學生們在透風漏雨的教室上課的困境。土地承包以後,郝大姐一個人種著五口人的責任田,春天拉車送糞、耕地播種,秋天收割、趕馬車把莊家拉回場面、碾場、揚場,直到把糧食歸倉,這些男人的活兒都是她一個身材瘦小的女人做。有一年郝大姐套著那匹性格暴躁的兒馬去耕地,旁邊就是苜蓿地,那馬可能是餓了,帶著犁鏵拉著郝大姐就往苜蓿地狂奔,郝大姐被馬絆倒在地,矯健的兒馬騰空而起,從郝大姐身上跨了過去。好在一場虛驚,郝大姐只是擦破了腿和胳膊,也沒受大傷。那些年,為了全家人的生活,郝大姐付出了一個女人超過極限的堅韌和辛勞。
在邢老師跟郝大姐商量辭去民辦老師這件事情上,郝大姐堅決不同意,她說:「這些年,我一個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是希望你還能做個文化人,還能在學校教這些娃娃們,有困難咱們想辦法,你這一走,咱村的娃娃到哪裡上學?」(當時土溝子小學是複式班,全校只有邢存福一位老師。)
郝大姐跟邢老師商量,種莊稼她一個女人,確實比不了村裡其他人,可她小時候經常幫母親做豆腐,學會了做豆腐的手藝。當時王桂窯一帶豆腐坊很少,她想開個豆腐坊,再餵幾頭豬,這樣,收入也好一點,邢老師也可以不用為家裡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況憂心,安安穩穩地一心撲在學校上。
說幹就幹,郝大姐的豆腐坊開起來了,她人實誠、手藝也好,周邊村民都過來買郝大姐的豆腐,口碑越傳越遠,連縣裡開車路過的司機們也來郝大姐這裡買她的石磨小鍋豆腐。豆腐渣又是餵豬的好飼料,有一年,郝大姐餵了九頭豬。郝大姐更忙了、也更累了,但是,為了家人的生活,為了邢老師能安心工作,她就這樣無怨無悔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擔。
在郝大姐的支持下,邢老師把整個人、整個身心都撲在了土溝子小學上。邢老師是個非常執著的人,打定了主意的事,再苦再難也要成功。多年來,他奔走呼籲,跟村裡、鄉裡、學區協商,也跟駐地企業爭取贊助,憑著自己的滿腔熱忱和不懈努力,令土溝子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二十年過去了,土溝子小學由建校時的一間窯洞、一個老師,發展成為兩排十九間校舍、十多名教師、二百多名學生的完全小學。在改善學校環境的同時,邢老師也日趨規範了學校的管理制度,教學質量逐年上升。鄰村慕名而來的學生也不斷增多,全鄉有八個自然村的學生就讀於土溝子小學,為了解決外村學生的吃飯問題,邢老師還專門騰出一間窯洞作為學生中午熱飯、吃飯的廚房。
三
邢老師對教育事業的鐘愛和奉獻、對土溝子小學做出的貢獻,受到了周邊村民的尊重和學生的愛戴,也贏得了上級部門和各級政府的一致好評。從教四十年,邢老師的獎狀摞起一大堆,獲得縣級優秀教師、盟級(當時清水河縣屬於烏蘭察布盟管轄)優秀教師、市級優秀教師、自治區級優秀教師等榮譽證書。在第十屆全國中小學生作文競賽中,邢老師所輔導的學生作文有二人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邢老師因此獲「育才獎」。獲得教育部和人力資源部頒發的鄉村學校從教30年榮譽證書,入選中國優秀教師人才庫。
老天總會眷顧那些善良又執著的人,1988年,通過全縣統一考試,邢老師終於從民辦老師轉為國家正式老師。工資高了,生活好了,二弟和三弟也成家立業了,兩女一兒也長大了。這時,郝大姐和邢老師的日子終於一天比一天好了。
不過,還有一件事壓在他們的心頭,就是四弟年紀也大了,性格靦腆內向,一直還沒有成家,郝大姐那幾年成了最熱心的紅娘,見人就讓給自己的小叔子說媒。四十出頭的四弟終於成家了,在四叔的婚姻大事上,侄兒侄女們都各盡所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郝大姐和邢老師臉上終于洋溢起了開心的笑容,那是苦盡甘來的幸福,是生活對這對夫妻最大的回饋。
四
郝大姐幫助母親拉扯大自己的一個妹妹、四個弟弟,又親自給三個小叔子娶了親。每小叔子成家的新被褥都是郝大姐親手縫製,他們的鍋碗瓢盆也是郝大姐親自置辦。作為邢家的長嫂,在公婆下世後,每到春節和中秋節,郝大姐總是招呼三個小叔子全家都過來團聚,如今侄兒侄女都已經成家立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邢老師和郝大姐每年二、三十口人的大團聚卻一直沿襲了幾十年沒有改變。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每個家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郝美英大姐和邢老師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維繫著這個大家庭。郝美英大姐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作為長嫂和長姐,她替早早故去的老人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作為妻子,她是賢內助。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多年來她毫無怨言地承擔起家庭所有的勞作。作為婆婆,她待媳婦如閨女一般,為了支持年輕人的工作,她又去呼市幫助兒子兒媳看大了孫子。在媳婦心中,郝大姐就是那個最好的好母親。
如今,兒女事業有成,郝大姐和邢老師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村裡的大房子裝修得明亮整潔,有專門的衛生間和抽水馬桶,裝了暖氣。可是,他們淡薄物質、不慕新潮、崇尚節約的家風一直影響著這個大家庭的後代們。
郝大姐是個熱愛土地、熱愛莊家的人,邢老師退休了,老兩口本來可以去呼和浩特和兒女及孫子外孫團聚,享享清福。可是,郝大姐勞作了一輩子,難捨對土地和莊家那份感情,每年到了春季,她都要把前後院子種滿蔬菜,夏天的鋤草、秋天的收穫,都讓郝大姐快樂。瓜果豐收的日子,郝大姐會把自己的勞動果實送給兒女、親戚晚輩及土溝村的村民們。
家和萬事興,郝大姐和邢老師一家是千千萬萬個家庭中及其普通的一個家庭,在這個大家庭裡,他們和睦相處、風雨同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盡孝道、講親情的傳統美德。
作者簡介:
木子姐姐,實名李潔,企業工程師,清水河縣作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作家協會會員。外表樸素、靈魂有趣的中國內蒙古大媽。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喜歡文字、喜歡收藏,關注流浪動物。個人公眾號【木子姐姐說】創建者。
來源:投稿 木子姐姐
原標題:《五十載相濡以沫,傳承孝老愛親好家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