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父,必伴喜悅,更何況突然成了龍鳳三胞胎姐弟的父親?然而,宜賓高縣26歲的青年農民張健望著保溫箱裡的三個孩子,心頭卻像壓了一塊沉甸甸的石頭,高興不起來。
由於三胞胎早產兩個月,伴隨三個孩子到來的是體重超輕、新生兒肺炎並呼吸衰竭、腦損傷、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等多種嚴重疾病,張健收到了三份病危通知書,三胞胎也被送入重症監護室搶救,每日開銷高達6000元。目前,張健正通過網絡向社會籌集捐款,挽救三個孩子的生命,目前,七天過去了,張健籌到42000餘元,距離治療費用,仍有一段距離。
三胞胎/
七十萬分之一機率
26歲的張健是宜賓高縣沙河鎮天府村農民,17歲初中畢業後前往宜賓城區學習理髮,目前在一家理髮店打工,月收入僅3000餘元。張健的老婆楊明紅才23歲,是雲南昭通彝良人,兩人在宜賓認識相戀,今年剛領取了結婚證。婚後不久楊明紅髮現自己懷孕,經檢查確定懷的是雙孕囊三胞胎。
張健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妻子從懷孕40多天就檢查出懷了三胞胎,一家人開心慘了。「我們是自然受孕,沒有人工輔助受孕,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張健說,得知妻子懷了三胞胎後,他專門上網查了資料,「自然受孕的三胞胎為七十萬分之一,龍鳳三胞胎概率更低。」
張健告訴記者,9月11日早上,楊明紅在家中突然出現臨產跡象。雖然距離11月14日的預產期尚有兩個多月,但一家人不敢大意,馬上前往宜賓市一醫院南岸B區婦產科住院。9月12日凌晨1時左右,經過剖宮產手術,楊明紅產下一女兩男3個寶寶:老大(女)重1.14千克、老二1.26千克、老三1.41千克。
早產後/
馬上進重症監護室
孩子們降生半個小時後,張健還沒看到孩子,卻收到了醫院發出的三份《病危通知書》。顯示三個孩子均患有新生兒肺炎並呼吸衰竭、新生兒窒息、超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腦損傷、顱內出血等嚴重病症。同時,醫生判斷「患兒早產,體重極輕,病情危重,隨時有死亡可能」,將等候在手術室外的張健幾乎打懵了。「我們怎麼也沒想到孩子病情會這麼嚴重,一下就頭大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張健說,三個孩子一出生就被抱進了重症監護室,母親楊明紅直到第九天,才看到三個孩子。孩子出生已近兩周,因孩子們身體太弱,張健和妻子甚至都沒機會撫摸一下三個孩子。張健手機裡拍下的孩子們的照片,大多是熱心的護士在保溫箱外幫忙拍下。
9月20日,楊明紅看著孩子們全身綁著繃帶、各種呼吸儀器、插管,說不出的難受。「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救我們的孩子!」夫妻告訴記者。
治療費/
每日高達6000元
楊明紅懷孕期間,為了照顧楊明紅,原本在宜賓水果批發市場打工當搬運的婆婆辭了職,在家專門為兒媳做飯、調養身子。「我們很早就諮詢過醫生,得知三胞胎肯定會早產,為此作了些心理和經濟準備。」張健告訴記者,雖然一家人都在城裡打工,但是家裡其實沒多少錢。但考慮三個孩子出生就要花錢,張健已向多名親友借錢,打算花七八萬在孩子治療上。
「可是我們萬萬沒想到孩子早產兩個月,體重只有兩斤多不說,還有嚴重的顱內出血等症狀。」張健說,經過十多天的治療,老大的情況並不樂觀,體重還下降了,只有1.04公斤。「有好心的醫生給我們分析,說孩子要治好,至少得20萬;如果情況不好,花50萬也有可能。」在朋友的建議下,張健於18日早上在「輕鬆籌」平臺上申請了救助,目標金額是15萬元。截至記者發稿時,共有2095人為他捐款,金額為42848元。
「從9月9日老婆臨產發作到現在,母子四人住院費用已經花銷近5萬元。」張健告訴記者,目前三個孩子中,老大和老二情況最嚴重,每天的開銷都在2000元以上,老三每天1000元以上。「三個加起來,每天需要6000元開支。」張健說,目前家裡只有他和父親在打工,每月收入差不多就五、六千元,不吃不喝勉強夠孩子們一天的開支。
父親的選擇題
「放棄不是我的選項」
9月16日,經過幾天的住院治療後,楊明紅出院了。和其他新生兒媽媽喜氣洋洋地從醫院帶走寶寶不同,楊明紅只能獨自回家,留下三個孩子繼續在醫院接受治療。坐月子的楊明紅經常睡不著覺,眼睛一閉就想到三個孩子。可是絕大多數時間,楊明紅和張健都不能進入重症監護室,只能通過護士們提供的照片或視頻,看看自己的寶寶。
「有人說即使花50萬,也可能落個人財兩空。」張健告訴記者,有人勸他放棄。但作為父親,他沒有選擇。「三個孩子,一個都不能少,放棄不是我的選項。」雖然在醫院看到不孩子,但張健仍每天堅持從妻子那裡接母乳,用包裝袋封好,再騎電瓶車送到醫院交給護士,請她們代為餵養3個孩子。「每個孩子一次能夠吮吸5毫升左右母乳,身體實在是太弱了。」張健說,希望孩子們能夠多吸收一些營養,增強抵抗力,儘快好起來。
張健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雖然在宜賓打工多年,但是交際並不廣泛,認識的朋友也不多。生了孩子後,親戚朋友們依照當地習俗送了禮金,但總的數額不多,全都用在孩子們的治療上。「所有知道情況的朋友、老鄉都幫我轉發了,但是籌款的效果仍然不佳。」張健懇求記者幫忙轉發,讓更多人了解他和孩子們的情況,期望更多人可以幫助他們。(成都商報記者 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