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增建了一些房間屋舍,由於賓客不斷增加,還是使人感到瓦氏小木屋空間狹窄,生活便利設施不足。《紐約時代雜誌》有篇文章在回顧希特勒這段時期的居住條件時聲稱,「每當有客人在此逗留過夜時,就連希特勒黨內第二號領導人魯道夫·赫斯這樣的顯要人物也不得不睡在支在外面或車庫的帳篷裡」。希特勒的貼身男僕海因茨·林格在回憶錄中寫道,「暖房是招待客人吃飯的地方,那裡非常擁擠。客人們用過餐後必須把餐具摞起來,幫勤務兵一把,因為空間太狹小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宣誓就任德國總理以後,安吉拉·勞巴爾盡心盡力地滿足他對安排家務提出的最新要求。在當年春夏兩季保留下來的厚厚一摞發票中,我們看到她添置了不少家用物品,購買了盤子、玻璃飲具和餐具、烘烤用具、燈具和裝飾用品。奇怪的是,當年6月她還購買了五個夜壺,也許是供剛剛建成的附屬房舍客人使用,因為屋內五個房間共用一個洗手間和浴室。此外還購買了鮮花、攀緣植物、灌木、草坪和園藝工具設備。這說明對於房前屋後的景觀更加注重美化維護了。上述購物收據不僅反映出需要進一步配備完善室內外日常生活設施以接待這位總理不斷湧來的新客人,而且還反映出他進一步增強了私家生活形象意識。
1935年夏季,希特勒決定大力擴建瓦氏小木屋家園。1936年7月竣工後,他將之重新命名為貝格霍夫別墅。阿爾伯特·施佩爾在回憶錄中談到最初構想時寫道,設計方案從一開始就受到設計者容易衝動、過度自信性格的不良影響:「希特勒不僅僅畫了貝格霍夫別墅的設計草圖,還向我借去了製圖版、T形尺和其他工具,按比例畫出房屋的樓面布置圖、透視圖和剖面圖,拒絕任何幫助,一意孤行。」雖然施佩爾指出希特勒在設計上極為用心用力,但是他缺乏施佩爾所說的訓練有素的建築師應有的職業習慣。「大多數建築師都會把各種不同的想法先寫在紙上,然後看一看哪種想法最適合進一步細化擴展。希特勒的典型做法是認為首先閃現出的想法就是直覺上正確的想法,並且毫不猶豫地把它畫下來。」施佩爾描述了「不切實際」的樓面布置圖上所存在的許多缺陷,認為「技術學院的教授只能給D等評價。另一方面,這些笨拙之處也使貝格霍夫別墅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
施佩爾在回憶錄中沒有提到建築師阿洛瓦·迪加諾這個名字。然而正是此人的籤名赫然出現在國家檔案中保留的貝格霍夫別墅建築設計圖上。迪加諾這位建築師主要工作在巴伐利亞州泰根湖畔小鎮格蒙德,以現代化而又不媚俗的阿爾卑斯山區設計風格而聞名。1933年6月他見到了希特勒,此前這位德國總理非常欣賞迪加諾不久前在泰根湖畔聖齊林為納粹黨財長弗朗茨·克薩維爾·施瓦茨設計修建的住宅。當年晚些時候,迪加諾又在上薩爾茨堡設計建造了赫爾曼·戈林官邸,改造擴建了鄰近的土耳其旅館和普拉塔霍夫酒店。後來迪加諾還為菲利普·布勒、海因裡希·希姆萊和麥克斯·阿曼等人設計住宅,設計總理府貝希特斯加登分府。另外還設計了兩所精英學校:一所是建在巴德-圖爾茨的黨衛軍軍官學校,另一所是建在菲爾達芬的納粹黨幹部學校。這樣一位備受尊敬、擁有一家大型公司和20年以上從業經驗的建築師,不可能隨隨便便在一位業餘設計者的設計方案上簽字提交建築當局,即使這位業餘設計者是阿道夫·希特勒。據當年新聞界報導,希特勒首先提出基本構想,然後由迪加諾加以細化擴展,完成設計方案。但現有證據仍然表明,希特勒既是一名客戶,又是一位設計者。1936年9月,慕尼黑及上巴伐利亞地方長官阿道夫·華格納寫信給帝國總理府總管漢斯·蘭馬斯,討論迪加諾制訂的貝希特斯加登總理府設計方案。他警告說應該對建築師加強監督指導力度,並把希特勒對於以往委託迪加諾所完成的設計方案的影響說成是「決定性的」。他甚至還說:「設計方案基本上是元首本人提出的,迪加諾幾乎只是元首構想的執行者。」在貝格霍夫別墅新建主體部分的一張草圖上可以看到影響程度有多大。施佩爾在回憶錄中收入了這張草圖,並確認是希特勒本人所畫。雖然這張草圖同最終竣工的建築有所不同,但是仍然體現出尺寸比例和基本特點。比如保留了原有的小木屋,將其安置在又長又斜的屋頂輪廓線下,一樓安裝了一扇巨窗,二樓安裝上了三扇窗戶,建造了一個大陽臺,屋頂下面設有一個涼廊。
最初的瓦氏小木屋模仿當地農舍建築風格。希特勒打算繼承這一當地傳統,只是規模上有所變化。儘管還有一些明顯的例外,比如那扇巨窗,但擴建部分大體上接近當地的建築形式或當地常規。例如,帶有懸吊式屋簷的低矮屋頂在這一地區極為常見,能有效應付多雨的阿爾卑斯山氣候。樓上的陽臺和屋頂下的涼廊也是上巴伐利亞地區農舍常見的建築特點。擴建部分主要採用工業材料,但是內部覆面卻具有傳統木材灰漿結構的韻味。建在房屋東側的低矮耳房其先例原型就是農民住房一側經常搭建的牲畜棚。再者,保留最初的那座瓦氏小木屋使人不禁想起這一地區的一個常見做法:把較小的建築納入擴建部分當中,雖然這樣做經常是出於經濟方面的原因。也許希特勒喜歡老舊房屋,出於感情方面的原因想把它保留下來。他沒有必要出於經濟方面的原因才這樣做。但是其中還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動機。到1935年,這座房屋已經具有偶像象徵的意義,得到許多德國人的鐘愛。因此,希特勒很想保留由它而引起的強烈聯想,力圖避免給人留下已同自己的過去漸行漸遠的印象。
希特勒開始改造擴建瓦氏小木屋時,於1933年和1934年購買了一批圖書。購書發票顯示其中有幾本民居建築和鄉土建築方面的專著,包括有關德國農舍建築的參考書。這表明希特勒當時不僅在考察貝希特斯加登地區的農莊建築,而且還更廣泛地閱讀有關此種建築的建築史和文化史。希特勒將其私邸重新命名為貝格霍夫,意為「山中農場」,表明他有意將其與農業傳統聯繫在一起。在政治上而言這是一種選擇策略,體現著卑微出身,體現著同生產力和德國民眾的聯繫。同時代德國新聞界在報導元首的新居所時,紛紛炒作宣傳「紮根於本土,名副其實的山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