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父母的印象中,會存在一種固有觀念,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存在性格缺陷,當孩子在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時,他們往往缺乏安全感,而這個原因也會影響婚姻的不幸。
然而可憐天下父母心,家人出於對孩子的關愛和保護,所以會給他們忠告:「結婚不要找單親家庭的人。」但這句「忠告」又誤導了多少人?
在我身邊也有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時候在聊這個話題時,他們也會感到一絲尷尬,其中有個朋友說:「我在談戀愛時,需要先讓男朋友及其家人認為我是個正常人,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婚姻生活,才能開始正常交往。」
然而「談不好戀愛」「婚姻不幸福」成為了很多單親孩子的標籤,但這些刻板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實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很多文章和信息,會從側面或正面描述單親孩子有心理問題、社交能力不強、性格孤僻、缺乏愛等,這些負面的消息使得刻板印象「雪上加霜」。但事實是怎樣的?
單親家庭≠心理問題≠婚姻不幸,掃除偏見,才能正確認識
1)單親家庭孩子的幸福指數,與普通孩子並無差異
很多父母認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會有性格問題,將來婚姻會不幸,其實這個理論站不住腳,《奇葩說》中的傅首爾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駁例子」。
她的父親和母親離異,雖然從小生活貧苦,但她卻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通過努力成為一名作家,而且和丈夫的婚姻十分幸福,成為了別人羨慕的對象。
而且有一項調查以12877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並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們多久能夠感到快樂?」結果顯示,36%的單親孩子總能感受到幸福,64%的單親孩子有時能夠感到開心。
當這項研究應用於正常家庭中的孩子時,結論是一樣的。因此,決定孩子幸福的因素不在於家庭中的成員人數,而是關係質量。
2)孩子的性格與單身家庭並無多大關係
有一位社會學家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論是單親家庭的教育確實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並不大。
而且國內的少兒數據顯示,在學業、心理特質、社會交往、戀愛能力等重要指標中,離異家庭的孩子並沒有表現出劣勢。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單親家庭的孩子,並不像很多父母想像的那樣「不正常」,因此單親家庭≠心理問題≠婚姻不幸,家長只有掃除偏見,才能正確認識,才不會「誤導」了孩子的擇偶觀。
心理創傷和「單身家庭」並無太大關聯,有能力愛的人同樣值得被愛
在《幸福的陷阱》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過一項調查結果,75%以上的存在心理創傷,如果這個數據準確,那就和單親家庭沒有關係。
而且我也不認為父母離異或是親人離世是一件「特別重大」的事情,雖然正在選擇伴侶時,對方的家庭背景是個很關鍵的因素,但不需要把單親貼上標籤,而是要從多方面去了解這個人。
人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很多時候改變一個人,不是因為某件事情或某個人本身,而是我們對待這件事情的看法、處理方式以及反思結果。
當你遇到的伴侶身處單身家庭時,你可以了解對方家庭破裂的原因,關注對方是如何看待這些事情,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哪些感悟。
當我們能夠「立體」地了解伴侶時,反而有助於情感的進一步升華,而不是糾結於對方是否在單身環境中長大。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創傷,健康的人不是沒遇到過挫折的人,而是在挫敗中反思並獲得成長的人。
所以父母們,請不要將「孩子,結婚不要找單親家庭的人」這句「忠告」再去誤導子女了,教他們正確地了解他人才是應該去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