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環球時報》舉行2020年會,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多位兩岸權威專家紛紛發聲,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認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並未消失,促進經貿談判是重要的一步。周志懷強調,和平統一的主導權不在於島內,而是在於大陸。換句話說,統一沒有爭議,只是路徑有分歧。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表示,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比較悲觀」,但兩岸仍然存在走向和平統一的土壤,對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還是表示樂觀。首先,北京方面的主要基調是和平統一;第二,臺灣內部絕大多數認同中華文化,希望兩岸和平發展;第三,拜登上臺後,美國會做政策調整,中美之間不太容易擦槍走火。
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執行長、臺灣青年鄭博宇認為,統一是必然的結果,但自己更傾向於「實力統一」而非「武力統一」。鄭博宇坦言,「作為一個臺灣年輕人,我在大陸發展進入第五年,我慶幸讀書的時候學的是舊教材,有『堂堂正正中國人』這句話。」此外,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邱毅則認為,目前在統一的問題上,臺灣存在著8個障礙:法律障礙、教育障礙、選舉障礙、民粹障礙、國際障礙、利益障礙、政黨障礙、文化障礙。但他強調,「有壓力之下的和平統一」,是有可能的。
針對祖國統一問題,新華社曾刊發評論文章指出,臺灣前途命運歸於國家統一。關係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之大事,不是地方當局能夠觸碰的,更不是任何分裂勢力能夠阻撓的。「臺獨」分裂分子和外部勢力再怎麼變換花樣、玩弄心機,都是非法和無效的。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相信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將會看清時與勢,認清利與害,勇敢地鼓與呼、起而行,積極匯入民族復興、祖國統一的時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