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
有個叫楊朱的人,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侵奪。
墨子的學生禽滑釐有一次問楊朱,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是否願意?楊朱回答: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禽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楊朱默不作聲了。
這便是一毛不拔的由來。孟子認為楊朱主張的是『為我』,重視自己的利益,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就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提倡愛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付出比汗毛大得多的代價,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也是心甘情願的。
一毛不拔如果從負面的角度解讀,是說一個人過於自私吝嗇,毫無奉獻精神。即使一個人是力量很小,也應該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用力量小為自己的自私辯護,是值得批判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義務一定要為他人做貢獻?如果硬要他做貢獻是不是就有所謂「道德綁架」的嫌疑呢?而且楊朱的觀點不僅反對別人對自己的剝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剝奪,這是一種相互的關係,這是否與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不謀而合呢?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一個深刻的話題。從道德的角度說,個人應該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應該是大多數人都能達到的覺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能讓整個社會更美好。但是對於楊朱這種人,究竟是應該包容他,還是站在道德高度批判他?他的做法可能不道德,但是不違背法律和規矩。他有對他自己身體的所有權,也不做侵犯他人傷天害理的事情。而且從他最後不作聲來看,如果真的出現墨子學生所說的情況,他也未必是不願意的。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教導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消除自私自利的思想,倡導助人為樂,團結奉獻的崇高精神。
其實,楊朱這樣的人並不是危害最大的,因為他不願別人侵犯自己,同時也不侵犯別人,換句話說就是利己不損人。而真正應該防範的是那些損人利己的人。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好的制度和監督措施了,讓這類的人沒有機會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