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也有贏的可能?若全國百姓共同抗英,歷史會如何改變?

2020-12-16 歲暮歷史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鴉片戰爭也有贏的可能?若全國百姓共同抗英,歷史會如何改變?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作為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英國開始入侵中國,最終清政府為了求和籤訂了南京條約。有網友提出,說鴉片戰爭其實也有贏的可能,因為那個時候如果發動全國的老百姓,共同抵抗英國人,中國說不定就不會失敗。也不會有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還是會一片祥和。

但是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歷史將會如何改變呢?專家聽了這種說法連連搖頭表示如果民眾參戰,就算趕跑了英國人,中國也會發起更大的戰爭。

清政府的統治下有很多大臣都想要謀反,發動農民起義,好在之前有清朝嚴格的政策,民眾不敢反叛。倘若讓民眾一起來對付英國人,說不準仗打到一半就變成了他們聯合英國共同對付清政府。

因為清王朝的嚴酷刑法和文字獄讓百姓苦不堪言,據記載英國人登上岸的時候很多老百姓不僅沒有反感還覺得他們要得到拯救了。清朝的軍官對百姓實行壓榨,曾經有一次發起的白蓮教起義,在中國持續了多年。

清朝統治者害怕這點,士兵組成的軍隊和人民組成的團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軍隊是為朝廷效命,但是民眾可能反過頭來將槍對準清朝。另外英國的侵華戰爭讓中國人意識到了不能閉關鎖國,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如果鴉片戰爭勝利了,中國的統治還是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他們意識不到中國的毒瘤。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改良思想和革命運動。所以大家不能只看到後來發生的戰爭。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1840年清朝若打贏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會重回世界的巔峰嗎?
    清政府籤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歷史上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若當時的道光帝能舉全國之力打贏英國侵略者的話。那麼見識到西方國家的巨艦大炮的清朝政府會不會下令改革從此也使中國在近代重回世界的巔峰呢?
  • 歷史上鴉片戰爭爆發的真實原因?
    二、中英矛盾擴大:英商走私鴉片中英之間除了政府承認的合法貿易,在民間還存在陰暗處的非法交易,鴉片就是其中的非法交易。在國人吸食鴉片最瘋狂的時期,全國吸食成癮者多達1200萬人,本該紀律嚴明的軍隊中鴉片卻更是泛濫成災,80萬清軍有20萬人吸食成癮。
  • 1840年的中國,為什麼贏不了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自那之後,中國開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當時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至少佔世界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強國,但仍舊是一個富國。而當時的英國遠徵軍不過萬餘人,即便是他們的武器和戰術都要先進,當時的中國並不是完全沒有勝算。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筆者根據事實,找到了幾點理由,來和眾位讀者分享。
  • 高中歷史說課稿:《鴉片戰爭》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依據: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麼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
  • 如何打贏餐桌上的「鴉片戰爭」
    2016-12-19 16:18:40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黃義濤   打贏餐桌上的
  • 人教版:八上歷史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學習重難點】重點: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難點:如何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課程講解】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材料——中國近代現代史請思考:鴉片戰爭後英國對華工業品貿易狀況如何?英國人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增長,但非常緩慢,時有減少。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請你分析,英國商品滯銷的原因?(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
  • 鴉片戰爭中英軍為何棄廣州北犯定海,歷史書騙了我們,事實是這樣
    鴉片戰爭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殖民主義戰爭,最終清朝戰敗,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協議關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提起抗英民族英雄,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必定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
  • 有人竟說是林則徐引發鴉片戰爭?
    而這些對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污衊言論,如若不早日澄清,當被不了解歷史的人(尤其是孩子)看到,就只會對這些歷史產生越來越深的誤解……歷史早有公論: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是瘋狂擴張追逐利益的英帝國主義強加到中國頭上來的侵略戰爭。為什麼個別國人,不去譴責英國人的霸道與蠻橫,不去譴責鴉片的罪惡,反而責怪自己的正當行為呢?
  • 中國有沒有可能打贏第一次鴉片戰爭?想想有點可惜
    1840年中英之間爆發了鴉片戰爭,結果是中國慘敗給了勞師遠襲、最多時也只有區區萬把人的英國。歷來的流行結論是:因為英國進行了工業革命,所以裝備了先進武器的英軍在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面前是不可戰勝的。那麼彼時的中國真的沒有可能戰勝英國嗎?本人認為那時的中國完全可以打贏第一次鴉片戰爭。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讓這位記者「引火燒身」的照片由義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攝,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艦隊在香港九龍港灣集結的畫面。費利斯·比託是最早的戰地攝影師之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英法聯軍的隨軍攝影記者前往中國,用相機記錄了殘酷的戰爭場景,也揭示了西方列強在中國土地上軍事和殖民擴張的歷史真相。
  • 高一歷史教學教案: 第一節 鴉片戰爭
    第一段指出從17世紀開始,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已經落後於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第四段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影響。「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英法兩國又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句話不僅概括了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而且揭示了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的內在聯繫。俄國趁火打劫,蠶食鯨吞中國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 康熙年間,如果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能贏嗎?
    我們經常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假設也是研究歷史的方法。有時候一定的假設,也可以增強我們學習歷史的樂趣。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假設一下,如果在國力強盛的康熙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能贏嗎?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也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身為中國人我們都對這段歷史感到痛恨與無奈。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真正發生的有關鴉片戰爭的史實。陳偉國的《想像與敘述》中寫道,英國的總兵力是20萬,而中國當時是擁有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常用備軍。
  • 英國人為什麼對鴉片戰爭避而不談?
    我從中、英兩國視角對鴉片戰爭進行歷史敘事,並強調兩國對此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我也想重點研究鴉片戰爭對後世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因為歷史記憶的偏差已對175年的中英關係產生影響。東方早報:英國人經常把「鴉片戰爭(TheOpiumWar)」稱為「英中戰爭(Anglo-ChineseWar)」或「通商戰爭」。可您的書名為何採用「鴉片戰爭」?藍詩玲:因為這場戰爭,關鍵就在鴉片。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常識備考考點淺談之歷史常識第二次鴉片戰爭
    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常識備考考點淺談之歷史常識第二次鴉片戰爭。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最近在授課的過程中,發現歷史常識的考試中會考查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但是學員對這一部分的掌握一般比較薄弱。所以結合考情和學員情況,總結分析一些歷史常識便於學員的複習。
  • 英發動鴉片戰爭竟是正義的?國安法出手對香港教材撥亂反正
    內地學生在上初中時就開始學歷史,就知道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的來龍去脈,也知道鴉片戰爭這類販賣毒品的事情無論從道德還是從貿易角度講都是非正義的。但香港近年不時爆出中史科的教材、試題出現誤導、扭曲史實等情況。好在港區國安法及時施行,將對錯誤的歷史教材進行修訂。
  • 前海惠農黨支部受邀參觀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
    原標題:前海惠農黨支部受邀參觀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激勵全體黨員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時代,弘揚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的五四精神,4月24日,在行業黨委的帶領下,包括前海惠農黨支部在內一行
  • 鴉片戰爭前,英官員相信戰爭是仁慈之舉
    這樣,儘管律勞卑在外交上屢次失敗(並去世),但他在兩個方面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第一,由於相對和平的實用主義被經濟利己主義和高傲自大的民族原則所取代,他把英中之間的關係推進到了武裝衝突的邊緣;第二,他把英國發動對華戰爭的衝動變成了一種道德義務,是對中國人的「仁慈之舉」,英國炮艦播種的只會是友誼。
  • 對鴉片戰爭進行再思考,才發現了英帝潛藏百年的陰謀!
    只有找到近代中國落後的真正原因,才能理解為什麼自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雖有無數人仁志士浴血奮鬥但仍改變不了被殖民的命運,也才能真正全面認識為什麼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改革開放40年,就能取得偉大成就,使今天的中國再振聲威。 用「閉關鎖國」來解釋鴉片戰爭和近代中國的落後,是一種深受西方中心論影響的敘事,忽視了歷史真相。
  • 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奮起反擊,有機會贏英國嗎?
    沿著數千英裡的海岸線,清政府不可能處處嚴密防守。英軍隊憑藉其快船火炮,在各種戰場上行進,通常在局部地區形成兵力多於兵力的優勢。戰略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英軍隊手中,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戰鬥。
  • 鴉片戰爭,你哭的稀裡譁啦,大清上下沒咋難過
    但放到今天來說,鴉片戰爭的事實可能有點讓人哭笑不得。林則徐認為這完全沒問題,哪怕英國人來了,憑我上朝天國的勢力,還是能夠打贏他們。作為後人回顧歷史,我們其實沒資格嘲笑人家,就像某些罵貪官的人一樣,你難道能保證等你坐上那個位置不會魚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