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譜成像技術未來或走進日常生活——訪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教授嶽...

2020-12-11 儀器信息網

2019年9月16-20日,兩年一次的國際近紅外大會(ICNIRS)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召開,吸引了來自36個國家的347位代表參加,其中參會的中國學者有30多位。與全球近紅外發展相比,中國近紅外學科的發展處在急劇上升的階段,相關的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而且,經過了多年的摸索和沉澱,中國的近紅外走過了從質疑到認可的過程,當前在飼料、菸草、石化、糧食等領域都得了很好的應用,並為用戶創造了客觀的經濟價值。不僅如此,中國學者在近紅外的前沿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儀器信息網在會議期間特別採訪了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教授嶽海波,請他談談參會感受以及對2021年即將在北京召開的國際近紅外大會的期待與寄語,以及未來高光譜成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嶽海波教授表示,本次國際近紅外大會對國內的研究及國內外近紅外的發展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本次會議還為2021年北京國際近紅外大會的籌辦工作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鑑的方面。

談到高光譜成像技術,嶽海波說,該技術改變了人們對傳感器的傳統認知,未來它的應用會越來越廣。如果能將光譜技術集成到行動裝置中,將會極大的擴展人們感知世界的能力,未來或許會變成生活日用品。目前,高光譜成像技術主要應用於實驗室研究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該技術將走向工業化。此外,該技術還將朝著便攜和實時的方向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將可望成為未來新一代的傳感技術以完成對目標的精確探測和識別。 每一項技術的進步都會推進成像光譜偏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向著大視場、寬譜段、高探測靈敏度、高解析度、模塊化集成、高數據傳輸率方向發展,集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於一體。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從成像的時間維度來看,高光譜成像主要存在兩種方式:(1)基於掃描的方法(多次曝光):通過犧牲時間來掃描得到靜止的光譜圖像;(2)計算成像方法(可以實現單次曝光條件的高光譜成像):通過計算重建調製後的光譜數據以獲取動態的高光譜視頻。
  • 高光譜成像的傳感器和相機要求
    通過適當的組件選擇,高光譜成像技術可提供可見光範圍以外的有效圖像捕獲。高光譜成像(HSI)技術最初用於地球觀測,已擴展到各個領域,從工業分類到醫學研究,例如科學家利用該技術生成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資料庫。隨著圖像傳感器和照相機的改進,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正在發現越來越多的高光譜成像應用,包括食品質量控制,製藥過程控制,塑料分選和生物測量。
  • 前沿| 多光譜成像:五彩斑斕的黑
    根據光譜解析度,可把光譜成像技術分為多光譜成像(MSI)、高光譜成像(HSI)和超廣譜成像(USI),其光譜解析度分別約為10-1λ、10-2λ、10-3λ,成像波段數/通道數分別約為3~10、100~200、1000~10000,本文主要介紹MSI技術。在生物醫學的科學研究及臨床應用中,往往希望採用對生物樣本損傷少的成像方式獲取足夠多的目標生物信息。
  • 基於可見光光譜的光學相干層析血管成像
    傳統OCT系統使用的光源波長在800nm-1500nm,在此波長範圍內,生物組織的低散射和弱吸收性能使得成像達到更深的範圍。而近年來對OCT成像技術的研究逐步擴展到可見光範圍。儘管可見光OCT(Visible Light OCT,Vis-OCT)成像深度不及NIR-OCT,但可見光的更短波長則能夠提供更高的軸向解析度。另外,Vis-OCT還可通過分析生物組織的光譜吸收性能實現一定的功能性成像。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經過董振超團隊的改良,單光子光學拉曼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從3到15納米提高到了0.5納米,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
  • 細胞成像再添新技術:鞠熀先教授提出細胞膜蛋白成像的...
    量子點(QDs)具有尺寸可控、高發光效率和窄的發射光譜,並在2002年被發現是一種理想的ECL發光體(Science 2002, 296, 1293)。化學化工院鞠熀先教授研究團隊用簡單方法解決量子點凝聚問題,首次在水相體系中實現了QDs的ECL,並將其用於共反應劑的化學傳感(Anal.
  • 基于田間條件下的動態高光譜成像和機器學習對於葡萄品種分類的研究
    眾所周知,高光譜成像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帶來了更豐富的數據,但是這一特性也帶來了巨大負擔:高光譜採集所蘊含的大量數據。 01 葡萄品種分類是葡萄栽培和葡萄酒業的重要植物表型問題,通常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通過破壞技術,如傳統的電泳和DNA分析來完成的。 本文利用高光譜成像技術和不同的機器學習算法,提出了一種在田間條件下對大量葡萄品種進行分類的新方法。在自然光照下,使用高光譜相機以5km/h的速度安裝在All-terrain vehicle上進行動態成像。
  • 開啟光譜CT+AI全新時代
    所以,未來CT發展方向是基於探測器的光譜成像。而目前,具有成熟的商用探測器端光譜成像技術的是飛利浦的雙層探測器光譜CT IQon。《雙層探測器光譜CT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第一版)》的制定,也標誌著光譜CT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已經在臨床上廣泛常規化應用。 另一方面,醫學影像AI在行業的不斷滲透仍是最大主旋律。
  • 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
    對專委會的成立表示祝賀,並向原子光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邢志老師頒發了聘書。同時,邢志還提到,未來委員會將繼續擴大影響力,定期召開委員會會議及擴大會議,吸納更多更廣泛領域人才的加入,在已經成功運行並在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原子光譜沙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爭取每年召開一次原子光譜應用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原子光譜應用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希望能夠為廣大原子光譜從業專家搭建一個互相交流,協同進步的平臺。
  • 《光學 精密工程》航空光學成像與測量技術
    邵曉鵬 教授邵曉鵬,博士,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執行院長、光學工程學科帶頭人,西安市計算成像重點實驗室主任、陝西省新體制光電成像與感知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軍委科技委/裝備發展部XXX專業組專家。
  • 【分析】西南大學黃承志教授團隊構建深度學習等離子體光散射分析技術
    等離子體暗場散射成像因其具有較高的成像對比度和信噪比,極大推動了暗場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生物醫學成像分析領域的應用。但當等離子體納米顆粒的光散射受到複雜生物背景的散射幹擾時,在複雜生物樣品成像中難於被有效的識別和分析,特別是在動態和複雜環境如活細胞和組織中的等離子體納米顆粒散射性質表徵仍然有很大挑戰。
  • 海洋塑料危害大 光譜技術來救場
    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製品如果將其填埋,200年的時間不降解。對土地有極大的危害,改變其酸鹼度,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業減產,至於拋棄在水裡或陸地上的塑料製品,不僅影響環境,而且若被動的吞食,則會導致死亡。
  • 高光譜圖像的數據特性之探討
    近年來,傳感科技與成像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促使圖像獲取在質與量上均獲得了顯著提升。在多樣化成像手段中,光譜成像技術是成像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藉助光這一能量手段探測物質特性的科學技術。地球上的不同物質,受物質組分以及光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可具備不同的光譜特性,依據光譜特性捕獲的精細程度,可將成像結果劃分為多光譜及高光譜圖像。
  • 基於紅外光激發分子振動的鍵選瞬態相位(BSTP)成像技術
    基於紅外光激發分子振動的鍵選瞬態相位(BSTP)成像技術文中通過開發時間門控的泵式探頭照相機系統,演示了以50Hz幀頻對活細胞進行BSTP成像,成像具有高頻譜保真度,亞微秒級時間解析度和亞微米級空間解析度。
  • 【學術報告】利用飛秒受激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
    ---題目:利用飛秒受激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的激發態結構動力學報告人:劉偉民教授,物質學院,上海科技大學,時間:2020年11月5日下午2點地點:化學化工學院A樓518會議室邀請人:張紹東特別研究員 丁蓓特別研究員劉偉民教授物質學院,上海科技大學個人簡歷:2002.9-2006.2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2006.8 -2009.4新加坡國立大學,
  • 【乾貨】定量/高光譜遙感之—光譜分析技術
    在定量遙感或者高光譜遙感中,信息提取主要用到光譜/波譜分析技術。
  • ...載荷,氣象衛星,天氣預報,成像,輻射計,中國,上海,衛星,光譜...
    從單一遙感成像到地球環境綜合探測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為滿足中國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環境監測等方面迫切需求而建設的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1994年「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列入航天技術「九五」規劃,2000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的目標是獲取地球大氣環境的三維、全球、全天候、多光譜、定量、高精度資料。
  •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劉世民受聘我校兼職教授
    10月21日,應自然科學處和能源與安全學院邀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劉世民副教授來校開展合作交流活動。    交流期間,校長袁亮院士會見了劉世民,為劉世民頒發了兼職教授聘書。劉世民介紹了美國天然氣行業的發展過程,以及水力壓裂、增能壓裂、液氮凍融壓裂等技術在油氣行業的應用等,並與參會師生就學術思維理念、論文寫作等進行了交流互動。    劉世民,現就職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本科、碩士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2年畢業於美國南伊利諾大學並獲得工程科學博士學位。
  • FluorCam葉綠素螢光成像技術應用案例——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青年研究組長、博士生導師Chanhong Kim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urich)、康奈爾大學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 at Cornell University)工作期間就已經使用FluorCam葉綠素螢光成像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先後發表了「1O2-mediated retrograde sign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