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曾經被用來進行對一個人智慧水平的評估。但是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讓智商值的可用性和公平性受到質疑。
智商高的人工作能力一定就強嗎?我們應該如何量化地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又該如何預測他在學習中或工作中的勝任程度?
智商並不能評估個人能力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成功的管理者更多依靠的是一種精明地管理自己、工作和他人的能力,而較少依靠智商測試中得分所評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學研究者上也同樣認為,對高級管理者技術能力的要求並不高。
傳統智力測驗評估的是學業智力,他們當然能夠很好地預測學業成績,卻不能很好地預測職業成就。那些在學校裡卓爾不群的學霸,在工作中也可能表現平平;那些優秀的管理者,在學生時代往往也都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心理學家劃分的三個智力層面
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通過對一般智力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進行接納和綜合,簡潔的歸納出了能夠取得成就的智力的三個層面:
分析性智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也就是前文說道的學業問題解決能力,它是通過智力測驗評估的,測驗呈現的是定義明確、答案唯一的問題。
創造性智力(creative intelligence):表現為對新情境的適應性反應以及新觀念的產生。
實踐性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是處理意義不確定、往往有多種解決方案的日常任務所需要的能力。
心理學界都普遍認同,這三個智力層面能夠比較全面的描述和評價分析一個人是否能夠在生活中獲得成就,心理學家相信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助力了人生的成功。
心理學家針對這三個層面分別設計了智力量表,用以獲得量化的評價指標。研究結果顯示,分析性智力分數高的人更能勝任科研任務,如大學教授;創造性智力得分較高的人,往往在研發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實踐性智力強的人,常常會得到更快得到更好的薪金或職位的提升。
專注你擅長的領域
智力的三個層面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相關性,這說明,沒有人能夠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好,同時也不會有人一無是處。只不過人們所擅長的事情不一樣。
大腦的生物基礎同樣也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大腦皮層面積相差無幾,不過不同功能之間會產生相互擠佔,這就造成了每一個人能力各有不同。
智商不過就只是一場測驗得出的分數,它只說明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卻無法預測我們人生的走向和今後會獲得的成就。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如果你對什麼擅長的話,那麼你的切實讓自己確信:你不用再其他不擅長的方面做得很好。」
我們不必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或一時的失敗而感到懊惱和自卑,我們都有自己所熱愛的理想和意想不到的天賦,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才華,如果你發現了它,那就請堅持鍛鍊它成為你的強項;若還沒發現它,那它一定在等著你尋找,然後和你一起散發光芒。
沒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試過以後。
——【德】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