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將「生態瘡疤」變為「綠色名片」——朝天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

2020-12-19 國際在線

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辦公室調研組一行調研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碳廠坡地質災害治理及生態修復見成效

朝天區李家鎮民主硫鐵礦棄渣場生態修復後的面貌

朝天區西北水溝採石場生態修復治理現場

  楊鎮方 本報記者 張百順

  「治理很有成效,儘快總結經驗材料上報。」18日,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辦公室副主任鄭傑忠一行來我市調研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在朝天區西北水溝採石場治理現場,鄭傑忠對該區開展的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朝天,踞川、陝、甘三省結合部,扼秦隴入蜀咽喉,是嘉陵江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近年來,朝天區委、區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礦業秩序整頓、廢棄露天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切實解決礦產開發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走出了一條秩序規範、治理有效的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新路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築牢生態大屏障,實現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區「彎道超車」、助力鄉村振興蓄積力量。

  鐵腕整治礦業亂象用心守護青山綠水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早在2016年,朝天區委、區政府就清醒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自然資源局朝天區分局生態修復工作組負責人侯光全回憶說。當即區委、區政府便決定整頓全區礦業秩序,同時提出「河下不挖砂、山上不採礦」的思路,不斷規範礦業秩序。

  面對礦業亂象,朝天區以鐵腕手段推動礦業整頓,制定礦業秩序清理整頓工作實施方案,按照「突出重點、立足治本、嚴格規範、依法治理」的原則,統籌採取「關閉、整合、整改、提升」等措施,依法取締和關閉無證開採、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生態、環境汙染等各類礦山。

  「我們不能只看見眼前的利益,還要留些資源給子孫後代。」被依法取締的某礦山業主表示,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還是希望能為守護朝天的青山綠水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來,朝天區將轄區範圍內的煤礦、非煤礦山、河道採砂、砂石來料加工全部納入清理整頓範圍,對未取得合法手續的一律依法關停,對停業整頓不達標準的一律不予復工復產,對探礦採礦權到期且出讓年限到期的一律不再辦理延期手續,對有合法手續正在生產的,除對全區產業發展有支撐作用的採(探)礦權外,一律依法關停。

  該區堅持政府主導、統籌推進、取締非法、補償合法的原則,區政府籌集資金對符合補償條件的礦業權,依據談判協商或者核定後的第三方中介機構評估結果,綜合礦業權人的建設投入和應退價款及相應的治理恢復等費用,合理確定最終補償金額,並與礦業權人籤訂退出補償協議,確保礦山企業全部有序退出,有效規範了全區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勇挑重擔攻堅破難全力築牢生態屏障

  「朝天地處嘉陵江上遊,地理位置特殊,是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全區各級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勇挑重擔的勇氣和攻堅破難的決心,高度重視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為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貢獻朝天力量。」在朝天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動員部署會議上,朝天區委主要領導強調。為加快推進朝天區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區委區政府先後召開11次會議專題調度,並深入基層,明察暗訪,提出具體要求,確保修復工作取得實效。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研究制定礦山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全區範圍內實行區四大班子領導、區級相關部門、鄉鎮、行政村生態修復包幹責任制,層層壓實、人人擔當政治責任。

  朝天區自然資源分局作為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具體牽頭單位,始終把這項工作當作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堅持以督查促成效,實行問題清單交辦制,做到「全面督查、及時反饋」。對發現的問題現場交辦,下發整改通知單,大會點名通報限期整改,確保任務全面落實。

  一礦一策深入推進撫平大山生態「瘡疤」

  朝天區梳理發現,全區共103個礦山(含礦井湧水21個)需要治理,其中,非煤礦山90個,煤礦13個。面對一串串「大山告急」的刺眼數字,區委、區政府迎難而上,通過制定方案、落實責任,全面排查、掌握實情,依法依規、全面整治,建立機制、鞏固成效等舉措,吹響了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集結號。

  「對生產礦山,我們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督促礦山開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市自然資源局朝天區分局副局長楊進介紹說,本著「投資主體多元化、治理工程項目化、治理過程規範化」的原則,該區採取財政投一點、對上爭一點、企業拿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集礦山修復資金。

  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朝天區始終堅持「六個一律」標準:危巖懸石一律清除,全面消除可能引發的安全隱患;建築物、構築物一律拆除清場,達到項目現場整潔;原生產設備、機械一律拆除,確保完全撤離項目區;殘存石料一律清運出場,符合項目修復要求;對裸露礦山一律覆土,達到修復預期效果;能植綠的一律植綠、栽種植被,確保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一礦一策、一礦一檔的強力措施,撫平了朝天大山的生態「瘡疤」,曾經的滿目瘡痍正被一片片「綠妝」替代。

  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廢地兒」變成「香餑餑」

  朝天人的初心,遠不止礦山還綠。他們要變「生態瘡疤」為「綠色名片」,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項目實施前,朝天區邀請專家參與評審,結合地區特點,按照「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原則,將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開發整理相結合,因地制宜進行礦地綜合開發利用,形成自然山體環境修復和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相結合的廢棄礦山環境治理模式。

  「根據小麥的長勢來看,還需要對這塊地的土壤進行培肥作業。」24日,市自然資源局朝天區分局地質環境工作站的趙文學在查看原民主礦山棄渣土地上試種的小麥時說道。通過綜合治理,原來被老百姓嫌棄的「廢地兒」變成「香餑餑」,都爭先恐後地到村委會諮詢用地政策。

  項目實施中,朝天區嚴格按照設計方案推進,聘請地質環境修復專家參與技術指導,規範修復治理方法,有力推進修復工作順利開展。

  地質災害是生態修復的又一重要課題。朝天區堅持地質環境治理與礦區治理並重,統籌兼顧礦產開發、地質災害防治、土地整治、旅遊開發等,部門聯動,共建共治,實現生態與產業相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地質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並重,在施工設計期間就把復綠列入項目內容。通過對坡面削坡清理,利用臺階式、格構梁等修復技術,坡腳栽樹、場地內坡面撒播草籽復綠。通過工程造綠、植物多樣性自然復綠等手段,節約工程成本、防治水土流失,恢復原有山貌現狀。」談及地質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充分結合,朝天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王洪彬自豪地說。朝天地質環境複雜,山高坡陡谷深,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在2019年底190處在冊預案點的基礎上,目前已經銷號91處,有力地保障了全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明年,我們還將在曾家鎮榮樂村等7個村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朝天區鄉村振興發展需要提供用地保障。」王洪彬介紹說。下一步,將持續抓好地質災害治理,建立健全非煤礦山治理長效機制,儘快啟動全域土地整治等項目,為朝天生態環境修復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站在朝天區碳廠坡滑坡治理現場,已經很難再看出曾經治理過的痕跡,茂密的綠植撫平了大地的「傷痕」。俯瞰G5京昆高速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嘉陵江朝天段河水碧波蕩漾,遠眺朝天城區日益高聳的樓宇,只覺生態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朝天區將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後續監管,用初心和使命守護巍峨大山的笑語歡歌,用忠誠和擔當繪製生態文明建設的壯美畫卷。

相關焦點

  • 天元區局:紮實推進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11月18日,天元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王素帶隊與416隊技術專家一行對天元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進行現場核查。首先來到馬家河街道的金龍社區楊柳組生態修復點,現場察看了生態修復的施工進展情況,並對該處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
  • 礦山生態恢復工程_2020年礦山生態恢復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對中部底盤進行場地平整,削高 立即下載 江西省尋排廢棄稀土礦山專題—恢復礦山生態,重現綠色森林 查看詳情
  • 各地環保頭條丨廢棄礦山變生態公園——雲南箇舊以綠水青山築起...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下,按照州委、州政府得出的「保護優先、發展優化、治汙有效」的工作思路,箇舊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按照治汙項目化、項目產業化、產業綠色化的要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將廢棄礦山「變廢為寶」的新路子。新思路帶來新生機。
  • 「案例分享」全球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經典案例賞析
    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廢棄礦山(採石場)給城市帶來較為嚴重的景觀生態問題,如水土流失、威脅城市防洪、降低生物的多樣性、對地表的破壞等,對城市生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根據國內外廢棄採石場的改造研究與實踐分析,廢棄採石場的改造主要是在其自身的土地資源以及獨特的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加入人文景觀元素,在修復生態的同時將其改造成溼地公園、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旅遊景區。
  • 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探索生態產品價格實現機制——貴州省自然...
    近日,記者從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去年來該廳認真對照《貴州省2019年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要點》,通過加快頁巖氣和煤層氣勘查開發利用、實施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積極做好發展要素保障服務工作、持續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探索生態產品價格實現機制等工作
  •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廢棄礦山開啟生態修復
    央廣網大連4月15日消息(記者賈鐵生)2019年4月14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艾子口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一期(大甸子村)開工儀式在大連市旅順口區雙島灣街道大甸子村舉行。該項工作的啟動,標誌著保護區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 淄博35個生產礦山成了「生態公園」
    露天石灰石礦有了「小橋、流水、人家」景觀,淄博的綠色「生態公園式礦山」建設被國家自然資源部和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充分肯定,列為樣板推廣。「綠色礦山建設」淄博是全省標杆據了解,淄博市深入調研後,全面啟動了綠色礦山建設工作。
  • 廢棄礦山演繹「魚水情深」 「跨界農民」澆灌生態之花
    很難想像,這片好風景的「前生」,原是一座粉塵肆虐的礦山。十年來,農莊主石曉龍在發展生態農業這條路上「一意孤行」,積極探索「生態+N」多產融合的農業現代化模式,用事實證明廢棄礦山也能謀取綠色福利。石曉龍的九裡紅生態農莊 沈璐蘭 攝2011年初,剛從江西回來的石曉龍在眾人的質疑聲中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承包村裡近400畝的廢棄礦山,搞養殖,搞生態農業,「他們都說我瘋了,剛來的時候,這裡全是蘆葦塘,連路都沒有。」石曉龍說。「既然沒有路,那我就一點一滴鋪出來。」
  • 昆明大板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全國推廣
    Type=Article&ID=3729679&DomID=hitcount3729679"></script> 昆明大板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全國推廣
  • 聚焦廣東生態修復工作,助力綠色礦山建設
    會議探討「綠色礦山建設」、「生態修復與社會價值如何實現」、「紅樹林生態修復保護」等熱門話題,並走進廣州順興石場,深入了解綠色礦山建設經驗。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成立於2019年11月,是全國首個省級生態修復協會,截至目前已發展會員單位295家。
  • 國家能源準能集團: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一流國家礦山公園
    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將新聞筆觸和鏡頭聚焦到地處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深入了解準能集團披荊斬棘、身體力行、持續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及建設國家礦山公園的生動故事。
  • 建議提案追蹤 | 加快礦山生態修復 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我州屬礦業大州,多年的礦產資源開發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造成礦山生態環境不同程度的破壞。儘管前期開展了一些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但全州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總體仍屬滯後。礦山生態修復為此,州政協委員馬毅、黃德亮、趙雲、錢梅在政協紅河州十二屆三次會議上聯名提交了《關於加快紅河州礦山生態修復的建議》,建議以規劃為引領,按照已批准的方案逐年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實現「逐年還舊帳、不再欠新帳
  • 東升實業順興生態礦山公園項目正式面世
    近日,廣東砂石協會會長單位東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順興生態礦山項目順利通過了廣州市委常委秘書長、從化區委書記等相關領導的考察與驗收指導,在2020年到來之際為綠色發展、生態礦山事業獻禮。
  • 礦山生態修復有哪些新技術?
    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遠遠不可能使其完全恢復原本的狀態,事實上,更多的時候它是人為地重建一個人工生態系統,這也是生態重建的名詞在土地復墾中被廣泛使用的原因。同時,仿自然地貌注重微地形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微地形是針對地理學中巨地形和大地形而言的小尺度的地形變化,可以反映景觀整體形態特徵(張莉等,2016)。日本學者對丘陵地區微地形進行研究並將其分為頂坡、上邊坡、谷頭凹地、下邊坡、麓坡、泛濫性階地和谷床7種類型,而露天煤礦區內的微地形主要指部分區域出現的切溝、淺溝、緩臺、塌陷和陡坎等(鄺高明等,2012)。
  • 昔日「廢棄礦山」 今朝綠水青山 填溝平坑保糧倉 年墾良田萬平方
    原來自然形成的的深溝和開礦留下的露天廢棄礦坑哪裡去了?  看著我們的疑惑,中鋁鞏義市鑫源礦區薛樹陽主任自豪地說:「讓廢棄礦坑這一人為遺蹟加以利用,成為再生資源重獲價值,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支撐,是大力開展綠色礦山生態修復的結果,是中鋁人勤勞智慧的結晶,更是鞏義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功勞。」
  • ...大地控股以旗下大地民基公司為主體,致力於礦山生態環境的修復...
    杜兒坪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項目經理孫旺順,指著一塊展板告訴記者:「兩年前這裡還是塵煙飛揚、有毒有害氣體肆虐排放,隨著矸石自燃,就像是一座黑色『火焰山』。」  煤矸石,是煤炭開採和洗選加工過程中排出的一種固體廢棄物,在露天堆積時,易於風化成微細顆粒被帶到大氣中,這些微細顆粒中的可燃性碳氫化合物在高溫下經一系列複雜反應而形成炭黑、飛灰等粒狀懸浮物,形成霧霾。
  • 阜新廢棄礦山亦是「金山銀山」
    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的創新實踐,「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協同用力,讓礦山重披錦繡,產業綻放華彩,人才紛至沓來,匯聚起魅力獨具的場景優勢。告別煤炭依賴,探索全新路徑,新邱區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踐行「兩山論」,不斷開啟廢棄礦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通道。
  • 整治廢棄礦山「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
    石船礦山成為整治示範區  距離華鎣村幾十公裡外的石船鎮,有一處熱門景點——礦山公園。  這裡本是一大片礦山,於2012年關閉。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處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並形成了大大小小41個露天礦坑,鑲嵌在銅鑼山間。  其中,有10餘個礦坑因雨水匯集沉澱,形成了坑塘湖,有「七彩池」「心型池」等景觀。
  • 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與治理方案
    用植物綠化礦山的方法保持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綠色植物是人類和生物界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綠色植物通過它的生命活動對生態平衡功能的調節是任何其它物質所不能替代的。增加綠化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綠化礦山是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最積極、穩定、長效和經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