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第一定律將內能定義表述為:封閉系統的內能變化 ΔU 等於系統吸收的熱量 Q 減去系統所做的功 W:
(35)
如果系統可以運動,則方程(35)可以擴展為包含系統動能 :
(36)
溫度變化方程可以用來預測散熱器中的溫度分布。此類分析可用於研究電子散熱、設計散熱器以及確定如何在某個過程中進行冷卻。
(37)
結果稱為總內能守恆方程,(參考文獻 4)。此方程中:
ρ 是密度
e 是單位質量內能
v 是速度矢量
v2 是速度大小的平方
q 是傳導熱通量矢量
σ 是總應力張量
F 是單位質量的體力,如體積力
將方程(37)簡化為內能守恆方程:
(38)
其中, 是壓力, 是黏性應力張量(見方程(30))。
一種更方便的表示能量守恆的方式是根據溫度重寫方程(38)。溫度可以通過測量得到,因此工程師們更習慣於使用溫度,而不是內能。這可以通過使用以下熱力學關係來實現:
(39)
再次使用連續性方程插入傅立葉定律,執行一些代數操作後可得:
(40)
上式右側添加了最後一項 ,用於表示由反應或與輻射相互作用等產生的內熱源。
方程(40)描述流體中的能量守恆。相應的固體的能量守恆方程可以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方程(35))推導而來。結果寫為
(41)
其中, 是熱膨脹係數張量; 是應力張量的時間導數; 是應變率張量; 表示所有可能的非彈性應力(如黏性應力)。
項 稱為熱彈性阻尼,對應於方程(40)中的壓力功 。項 表示黏性加熱,是方程(40)中 項的固體表示。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些能量守恆方程的密切相似性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它們都描述相同的基本守恆原理。
傳熱方程在所有物理和工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有時,熱量是某個過程的目標產物,但在許多情況下,是過程的副產物,必須通過冷卻進行消散。下圖中,由反應熱(燃燒)產生的氣體膨脹將太空梭推向太空。在上圖中,顯示了一個用於電子冷卻的散熱器,必須消除電子電路上的熱量,才能使其正常工作。反應熱:「發現號」太空梭於 1997 年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圖片來自公共領域,通過 Wikimedia Commons 共享。
Y.C. Fung, Foundations of Solid Mechanics, Prentice-Hall Inc., 1965
R.D. Bird, W.E. Stewart, E.N. Lightfoot,Transport Phenomena, 2nd ed.,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2.
本文內容來自 COMSOL 博客,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延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