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發現傳說
古代有一遠方僧人遊到宜丁鼎蜀山村邊行邊叫賣富貴土賣富貴。引得路人嗤笑不已,僧人又說「貴不欲買,買富何如?」後有幾個好奇的村民隨他來到附近的青龍山黃龍山腳穴中掘出的泥土,「果備五色,爛若披錦」,選便是其後燒制紫砂器的原料——紫砂陶土其土具有砂性製品燒成後,又主要呈紫紅色,紫砂之名由此誕生。
紫砂壺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器型何止萬千,而其中最耐看的,正是那些經典造型的壺。這些經典壺式自其創製後,就成為各時代壺藝家們喜歡製作的品種,並不斷衍生出新意。
此文介紹紫砂壺中最耐看的幾款壺型,供春壺、石瓢壺、西施壺、美人肩壺、掇只壺,這5種壺型幾乎所有制壺藝人多做過。
供春壺:
供春壺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江蘇宜興制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傳說他姓龔,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當時和後代的許多制壺大師都爭相仿製。供春壺已經名滿天下,當時宜興的紫砂壺從粗糙的手工藝品發展到工藝美術創作,應該歸功為供春,歷代的文獻也是這樣的記載,歷來宜興的紫砂名家高手,仿製供春壺的人很多的,我們從各個博物館可以看到,明代的黃玉麟、江案清,還有當代的汪寅仙、徐漢棠、釋延芫、等,都對供春壺做過研究,做過仿製。
供春壺
石瓢壺:
石瓢壺,此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經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紅華石瓢,漢棠石瓢等。但最終萬海歸宗,同出一源。
邢洪林紫砂壺作品石瓢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西施壺:
西施壺,顧名思義:應該和西施一樣美,或者說這種壺的靈感來源於西施:壺嘴便是西施的口,壺的身體則剛好是壺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纖細的腰姿。「西施壺」,完整的稱呼應該是「西施乳壺」,簡稱「西施」或「西施乳」。這個壺型在紫砂壺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記載的,而且,最早做這個壺型的,當屬徐友泉大師。
西施壺
西施壺
關於西施美貌的記載,最廣為流傳的是《莊子》裡面用「東施效顰」的故事來反襯西施之美,也因此刻畫出了一個纖弱、病態美的西施;李白曾經用「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顏」來稱讚西施的嬌羞之美;而蘇軾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則是說明了西施擁有天生麗質的素顏美。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壺,文旦壺中的格調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一個善于欣賞的人自然是胸藏錦繡,感覺裡天地就更開闊明朗更亮麗空靈。酒須鬧飲,茶要雅品。推開茶扉,花月滿眼,紅塵知己有幾?「也欲弄蘭草,相伴衣沾香」。
感謝關注和閱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