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的時候,我就起來割鹿茸了。」早市散盡,把起早割下的八副鹿茸賣掉的老趙仍沉醉在興奮中,因為八副鹿茸給他帶來很可觀的收益。看來,起早的功夫沒白費。
鹿鄉鎮早市看鹿業沉浮 清晨4點多鐘,鹿鄉鎮上最主要的一條街就沸騰起來了。 「這一副鹿茸多少錢?」尋找貨源的買家打聽著。 「少3000不賣,好成色的!」貨主分毫不讓。 隨著鹿產業的發展,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的鹿農們已經開始編織自己的財富之夢了……
原來,坐落在長春市雙陽區的鹿鄉鎮早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經掌握了馴養梅花鹿的技術,代代相傳至今,而且,還培育出世界上純種度最高的人工馴養梅花鹿,也就是世界上產茸量最大的「雙陽型」梅花鹿。
也正是因為有梅花鹿這個特色產業,雙陽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地方經濟特色而命名的地方——「中國梅花鹿之鄉」。這個殊榮也使鹿鄉鎮在國際上擁有很高的定價優勢,其他國家鹿產品價格幾乎都是參照鹿鄉鎮鹿副產品給出的價格。
「碧碧青紗帳,呦呦鹿鳴聲」是鹿鄉鎮幾代人傳承下來的夢想,雖說馴養梅花鹿有300多年的歷史,然後使鹿產業形成規模,但作為特色經濟來經營,還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說起。
「雙陽區鹿業自建國以來經歷了幾次高潮和低谷。」徐彪說,第一個發展的高潮是在1949年建國後,雙陽建起了全國第一個國營鹿場,至1962年一共建設了3家國營鹿場。但是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時,經營不善的國營鹿場開始紛紛倒閉,這是雙陽鹿業經歷的第一次打擊。
一隻被割過鹿茸的梅花鹿,又重新長出一副新的茸角。它的茸角一年要被採割兩次
1989年,當時馬鹿還比較受歡迎,並且價格較低,徐彪從兩隻馬鹿起家。徐彪說,當時是趕上了1985年-1989年這波行情的尾巴,但隨後行情一直走低,大約在1993年前後,鹿產品價格才又一次抬頭,之後便一路高歌,到1999年時達到了高峰。
徐彪說,1985年的時候,一頭鹿300元,而一瓶鹿茸酒能賣700元-800元,每頭鹿每年的利潤在上千元。直至1999年鹿產品價格大抬頭,好多農民看到豐厚的利潤,也開始大量養鹿。養鹿的人多了,加之當時受到俄羅斯、紐西蘭鹿產品的衝擊,從2003年開始步入低谷。
「從那時起,到今年開春計算,鹿業已經在低谷裡整整趴了6年,這6年我每年幾乎都賠掉幾十萬元,存欄量從最多500多隻,減少到現在的100多隻。」徐彪說,這期間更是有小養殖戶,賣鹿、宰鹿,原來養100多隻的變成現在的20-30隻,養十幾隻的減少到一兩隻。
工人將止血藥抹在鹿的傷口上。這種止血藥是用刺筋草、陳石灰、龍骨粉混合而成,據說有止血止痛功效。
現在,見到行情回暖,見到效益的鹿農們又紛紛找到上世紀90年代的熱情。「還想多養,增大規模,行情一定還會更好的。」鹿農們異常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