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一出來,河北考生小榮(化名)陷入了絕望。文科考了500多分的她,可以上一所不錯的二本院校。但由於家境貧寒,湊不齊學費,她不敢出門見人。「我考得沒那麼好,沒人會幫助我。」就在將要決定復讀的時候,她接到了一個來自北京的電話:北京的「助學團」將為她提供上大學的學費。
製圖:李麗雲
如今,小榮已經是某大學英語系的一名大二學生,自信而開朗。四年來,這個助學團已經幫助二十多名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
探親探出來的助學團
資助小榮的助學團,全稱是「故城鄉梓助學團」,是由河北故城籍在京人士發起的一個愛心組織。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畢業於同一所高中,大家對家鄉和母校的發展十分關注。但由於平時忙於家庭和工作,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大家才能匆匆見上一面。
助學團的發起人崔永生是一家印刷企業的負責人。四年前的一次回鄉探親,促使他發起了捐資助學的倡議,也讓大家因此聚到了一起。
2015年夏天,高考剛剛考完。正在老家探親的崔永生聽說有個女生家裡非常貧困,但學習卻很不錯,便想去看看。到了家裡,崔永生覺得心裡仿佛被什麼東西扎了一下,特難受。他的同伴,兩個四五十歲的大男人,眼眶一下子就紅了。
這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家庭。一家五口人,父親是農民,母親有智力殘疾,三個孩子只有這個女生是正常人。「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屋裡的地面全都是坑,被褥都黑得發亮。」崔永生感嘆,離開家鄉多年,他不敢相信老家還會有這樣貧困的家庭。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這名女生身上的衣服雖然很舊了,但是乾乾淨淨,而且言談舉止也非常懂事。女生的父親告訴他,家裡雖然很窮,但是再窮再苦也要供女兒讀書。
通過母校的老師,崔永生了解到了更多貧困生的信息。但了解得越多,就越心痛。「我們上學那會兒是80年代,那時候大家的條件都不好,但至少是父母雙全,有勞動能力。錢能夠借得來,借來也能夠還上。」他深知,生長在這種極度貧困的家庭,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回到北京,崔永生在一次老鄉聚會上說起了自己這次回鄉的所見所聞。一位老鄉聽完他的介紹,當場拿出一千元,委託他交給這名女生。飯桌上的其他人也紛紛掏錢響應,希望能加入到資助的行列中。但崔永生認為,只捐助一個,還遠遠不夠。他建起了一個微信群,專門用來商量捐助家鄉貧困學生的事。這就是後來的「故城鄉梓助學團」。
為了讓「苦孩子」不再苦
微信群建起來之後,捐資助學的倡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也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助學團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來自於農村家庭。許多事業有成者,就是當年的「苦孩子」。一位國家部委的公務員回憶,他當年曾經為了湊齊上大學的學費去賣冰棍。自己熱得汗流浹背,卻捨不得吃一根。
很短的時間裡,微信群裡就達到了一百多人。大家紛紛慷慨解囊,有的人剛剛參加工作,捐款十分踴躍。有的人每年都捐款,但是特意囑咐不留名字。大家說,幾百元在北京不過是吃一頓飯、買一件衣服,但對於老家的貧困學生來說,卻能幫上大忙。
有一位捐助者家裡的孩子生病,花了許多錢,但每次捐款從不缺席。
助學團中的李俊今年剛剛貸款買了房子。月供壓力巨大,但他還是在第一時間捐了款。事後,他一直解釋,捐的不多,很內疚。
還有一位「王姐」,是北京人。她是崔永生在稅務局辦理業務時遇到的。因為當時忘帶現金,他只好向同樣在辦理業務的「王姐」借錢,於是就加了微信。在朋友圈裡看到崔永生發的助學團信息後,她立即轉來了五百元錢。「這是好事,我會一直參加你們的活動。」崔永生說,「王姐」是一家公司的財務,但她堅持不留下名字,他至今也不清楚這位女士的真實姓名。
劉鍾(化名)是助學團中個人捐款最多的。從去年開始,他和一位貧困生結成了對子,「一對一」地進行資助,每年捐款一萬元。劉鍾在老家工作,一萬元是他兩個多月的工資。他說,十年前自己曾遭遇過車禍,是同事、同學湊錢把他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事後他提出還錢,大家誰都不要。他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盡點心意,把愛心傳遞出去。
他回憶,上高中的時候他住大通鋪,一天半夜聽到有人在哭,大家就全醒了。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同學家裡突遭變故,無力再供他讀書了。大家圍在一起安慰他,但過了幾天,那位同學還是在校園裡消失了。「那時候我們的安慰是很無力的。」他說,現在雖然談不上條件有多好,但畢竟是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幫助寒門學子改變命運。
助學也是為了扶貧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助學團,每年大家籌集的善款越來越多。2015年,有49人捐款,共籌集了3萬多元。去年,共有159人捐款,共計10萬餘元。今年,助學活動還在進行中,善款金額就已經達到了6萬多元,捐款人數已達130多人。四年來,助學團已經資助了二十多名寒門學子,他們其中不乏有考入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名校的學生。
為了讓善款全部用在刀刃上,確保每一個真正困難的學生得到資助,助學團成立了組委會,負責核實貧困學生的情況。「每一個學生我們都要找三個人進行核實。」組委會成員劉慧明說。
根據組委會的討論,考慮到寒門學子的自尊心,他們一般情況下不會和受捐助的學生見面。即使是打錢,也是先進行電話溝通,再把善款直接打到孩子們的銀行卡上。在溝通的過程中,孩子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也常常讓助學團成員感動。
前年,助學團得知了小榮的情況。小榮父親早逝,母親有精神病,身為獨生女的她和80多歲的姥姥相依為命。在學費已經不成問題之後,她依然選擇了一所學費較低的省內院校。她說,她不希望給大家添太多麻煩。而且,因為媽媽還在醫院,她不能離家太遠。
去年,助學團準備資助一個名叫小軍的孩子。他的父親在他高二時去世,母親當清潔工,體弱多病。當助學團給小軍打電話準備打錢時,小軍卻婉言謝絕了捐助。原來,他的母親告訴他,自己有手有腳,可以打工掙錢,應當把受捐助的機會讓給條件更差的人。收到錄取通知書不久,他就去蘇州打工了。
還有一個叫小麗的女生,助學團決定資助她上學後,其他愛心組織也為她發起了募捐。當學費問題已經解決時,她依然去建築工地上打工了。
談到這些,大家都不勝唏噓,但也為孩子們的自立自強而感到高興。1981年參加高考的劉炳毅,從90年代他就開始為貧困生捐款。他說,大家的捐助都是發自內心的、很愉悅的,從來沒有把它當作是一種負擔。他也希望受捐助的孩子們不要有心理負擔,好好成長,將來有能力了,也能加入到助學團,幫助其他有困難的同學。
他說,對於寒門學子來說,出身無法選擇,改變貧窮只有上大學這一途徑。對於捐款的人而言,助學,其實就是一種形式的扶貧。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