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與朋友討論,前任應該如何相處?
答案通常就兩種:做朋友,或者乾脆老死不相往來,大致取決於分手時的激烈程度。
可是,最近在重溫《他們生活的世界》時,好像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曾經的戀人,周俊瑛和鄭志岙,同為一家電視臺的電視劇導演,雖然是前任,但因為工作的緣故,兩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時不時還要互相幫忙。
鄭志岙在得知周俊瑛在拍攝時,不聽前輩們的勸阻,硬要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拍攝,導致特技替身出車禍之後,明明自己氣得要死,卻還在擔心周俊瑛,不惜「奪命連環call」。
說好的只是同事,只談工作,卻依然帶上了感情——
我們都在為你擔心,你卻在跟男朋友談情說愛,那我的關心又算什麼呢?
而最終的最終,一切的一切,那些自以為是的辯駁,那些無懈可擊的理由,最後也只是因為「我們分手了」。
———————————— 分割線 ————————————
曾經交往過一個男朋友,兩人相識多年,互生好感,順理成章地在一起,然後發現似乎更適合做朋友,於是各退一步,做回朋友。
偶爾看到什麼搞笑的,甚至可以取笑對方的視頻、段子,都可以互相發送,一個月也許都不會聯繫一次,但只要收到對方發來的不管什麼內容,都可以聊幾句,絲毫沒有生疏的感覺。
只是,交往過的事實,就像圓規的圓點,不論聊什麼、做什麼,似乎總能圍繞著這個圓點繞來繞去,卻總也繞不開。
兒童節,他說帶女朋友去了遊樂場,回來就抱怨:
「我知道她膽兒小,但不知道膽兒這麼小,坐個過山車喊得喉嚨都快啞了。」
「你明知道她膽兒小還要帶她去坐那個。」
「我還以為能跟我在一起的女生,都該跟你似的,坐跳樓機都能一邊看風景,一邊安慰一下旁邊魂兒都快嚇丟的妹子。」
所幸,無論如何,都不會跨越雷池一步。
不是沒有感情,也不是依然怨恨,而是心裡清楚,既然分手了,就說明彼此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和衝突,即便重新在一起,這些矛盾和衝突,也許會裹挾著更多的負面情緒和不安因素, 成為下一次分手的伏筆。
有人說最好的前任,應該像是死了一樣,未免有些偏頗。
因為交往過的人,往往是最了解對方的那個人,你懂我的任性,我懂你的固執,做朋友也許更輕鬆。
理智有個同義詞「冷血」,似乎一旦變得理智,就開始不顧情緒不顧感受,只在乎合理與否,適合與否,但也有好處,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別人。
一直都看不懂那些為情自殺的人,到底是多深的感情,才能連最基本的趨利避害的本性都忘記,甚至連最為忌憚的死亡都不怕,每當這時,都會慶幸自己的理智——
清楚自己的感情,卻也懂得那些不合適,所以才會活得輕鬆。
我愛你,但我更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