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三大發展領域

2020-12-25 電子發燒友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三大發展領域

李倩 發表於 2018-08-29 10:12:20

前 言

人工智慧技術與學校教育融合成為一種未來趨勢,這為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學習的實現提供技術保障,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智能教育」作為重點任務被寫入2017年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成為人工智慧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部於2018年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也提到要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然而,當前教育信息化面臨著教學方法革新、教育資源均衡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問題,人們期待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將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前幾期的推送中已經從技術視角和教育視角審視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特徵和規律,試圖回答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帶來的潛能、可能面臨的挑戰。而本文將通過回答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與研究領域,以期新一代人工智慧為學校教育的發展提供啟示,從而為構建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貢獻智慧。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主要表現為「技術研發、環境部署與應用」、「認知特徵、學習本質與教育價值」、「智能機器的安全、規範與倫理」三大研究領域,其中關於「技術研發、環境部署與應用」的研究課題開展的較多,主要集中在認知工具、差異化教學、適應性學習系統、學習環境感知和教育機器人(見下圖),後兩者是兩大新的發展領域,特別值得關注和重視。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三大發展領域

(一)研發麵向特殊教育的認知工具

全納教育提倡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所有學生在合適的教育環境中接受教學。據調查,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存在著大量的非盲、聾、弱智的特殊學生,在接受調查的30所普通小學中,有「特殊」兒童的學校佔到85%以上,高達65.6%的學校有情緒、行為、心理問題的學生(劉全禮,2016)。基於智能輔助技術的認識工具的開發,能為接受特殊教育學習者認知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性服務,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針對不同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分析技術;不同學科所需技能分析技術;面向不同學科的特殊認知工具設計;面向不同學生群體的認知工具設計等。

(二)利用學習分析技術

支持差異化教學

差異化教學管理既是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途徑,也是未來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當前多藉助學習分析技術實現該功能。學習分析技術就是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記錄、跟蹤、分析,對學習者行為進行預測、評估(李豔燕等,2012)。當前的學習分析技術,多藉助技術手段和應用軟體跟蹤和獲取學生行為、學習軌跡等數據,主要集中於數據分析和行為分析層次,由於目前的設備不能清晰獲取學習目標和教學目標,還難以做到精確的學習分析,因此離差異化教學管理還有一定距離。以下方面的研究都值得關注:人工智慧將如何在教學管理工具、學習支持工具以及資源提供工具上給予差異化的保障;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的管理支持作用;如何通過個性化學習目標和多元活動教學設計來使每一個學生主動投入到深度學習。

(三)基於學習環境感知優化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建設強調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單純的網絡基礎設施裝備、學與教數位化資源建設、應用軟體系統的開發難以有效支撐學與教方式的變革和拓展相對封閉的時空維度。為有效支持教與學,豐富校園文化,真正拓展學校的時空維度,智慧校園建設需要利用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隨時隨地感知、捕獲和傳遞有關人、設備、資源的信息;同時還需要對學習者個體特徵(學習偏好、認知特徵、注意狀態、學習風格等)和學習情境(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學習夥伴、學習活動等)的感知、捕獲和傳遞。

(四)研發課內外教學

有效銜接的適應性教學系統

自適應性教學系統將成為銜接課內外教學的有效途徑,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打破課堂學習的界限,讓學習者在任意時間和任意地點進行學習。該系統能夠從學習環境、學習者特徵、學習資源與工具、學習行為以及評價反饋等多個方面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立體多維的學習者學習分析模型及知識地圖,完成對區域、學校、班級、學生等多維度的數據處理及分析。隨著研究的深入與各種技術的應用,未來研究可以針對以下主題展開:對適應性學習策略進行形式化描述的方法與模型研究仍需突破,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指引,容易出現學習迷航現象;學習者特徵模型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的評價研究有待加強;學習內容獲取的智能性是否能夠適應學習者特徵和學習需求等問題;將來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研究者還會持續開發越來越多、能夠表達學習者的社會性、情感性和元認知方面的模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自適應學習系統將能夠涵蓋影響學習的所有相關因素,並將其轉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這些人工智慧教育應用將會對教育系統的變革作出巨大貢獻。

(五)研發教育領域服務型機器人

教育機器人是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和仿生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典型,具有教學適用性、開放性、可擴展性和友好的人機互動等特點。當前,教育機器人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聽覺能力、視覺能力、認人能力、口語能力、情緒偵測能力及長期互動能力等領域;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提高,教育服務機器人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表現出了無可比擬的教育價值和發展前景,其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性為培養寬口徑、高素質、複合型的工程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然而,在實踐應用中仍然存在課程管理平臺、對應的學習內容和師資等缺乏的諸多困難,也面臨各學段課程無法銜接、機器人教育應用研究匱乏等現實問題。未來,教育機器人的研究者還需要繼續研究感應技術、辨識技術、控制語言、機器人結構、無線網絡、雲端科技和仿生技術等,並從教育機器人的系統架構、教學平臺管理行動裝置與管理端的關係進行規劃,使教育機器人的發展更完備。

(六)開展關於認知特徵、學習本質

和教育規律的研究

從解決單一特定任務(如下棋和機械製造)、解決特定領域問題(如人機對話和機器人高考)到行業變革(如服務機器人和智能製造)以及全面服務於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人工智慧技術將能夠逐步滿足人類日益複雜的功能需求,智能技術的支持和學習資源的極大豐富將使得在任意時間和任意地點學習成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生命周期將受到認知特徵、學習本質、教學規律相關的學習科學和教育相關領域綜合研究的制約。在智能時代,複雜的教學系統功能逐步實現,人們對學習本質的探討和教育規律的追尋將比任何時代都將更加強烈,如什麼是學習、如何讓學習者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如何多維度獲取學習者的認知特徵等。

(七)開展關於智能機器的

安全、倫理和規範的研究

人工智慧系統的技術倫理就是要確保人工智慧做出的決策與現有的法律、社會倫理一致,以保障人工智慧應用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國家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中指出在構建人工智慧技術倫理時,我們有責任確保整個社會儘快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素養,要能夠保證我們可以適當地、高效率地、符合倫理規範地使用這些新技術。人工智慧並非單個領域、單個產業的技術突破,而是對於社會運行狀態的根本性變革,目前關於機器道德(Machine Morality)、機器倫理學(Machine Ethics)、道德機器(Moral Machine)、人工道德(Artificial Morality)等領域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仍有多個議題亟待深入探討:如何緩解人工智慧所可能加劇的教育不平等現象;如何平衡人工智慧帶來的教師發展與失業問題;如何建立圍繞算法和數據的治理體系;如何創新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社會治理體系。

結語

新一代人工智慧是以大規模數位化和行業深度應用為顯著特徵,將為學校教育改革帶來新的機遇,促成「智能教育」的落地,有助於打破時間、空間和環境的限制,促進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的構建。智能教學系統源於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促進下將迎來新機遇,以大數據、VR/AR和新一代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可進一步延展智能教學系統的「教學」功能,比如通過增加語義網絡和約束模型增強領域知識模型功能,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優化用戶界面模型功能,並結合大數據和學習分析技術完善個性化教育服務功能。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應以人機共存的「教」與「學」為典型特徵。因此,在智能時代,除了培養學習者的創造力、溝通力和終身學習力外,仍需關注基本技能(如閱讀、寫作和算數)的培養,從而提升人工智慧時代原住民的數字生存能力。新一代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將具有支持個性化學習、提供適切服務等五大潛能。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人工智慧應用仍面臨人機共處環境下的教學體驗、人機和諧發展的技術治理等五個挑戰。後續研究還需分析應對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挑戰的對策、深挖與兩大新興發展研究領域(「智能時代的認知特徵、學習本質與教育價值」和「智能機器的安全、規範與倫理」)相關的研究課題,以促進人工智慧與就業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三大最火領域人工智慧為何獨領風騷
    今天我將帶大家了解當今社會最火的三大領域:新零售、區塊鏈、人工智慧相信通過小智的講解大家對新零售、區塊鏈和人工智慧會有全新的認識,並將深刻感受到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及相關領域將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深遠影響,另外本文還將揭秘人工智慧背後的萬億市場小智帶大家先來了解一下新零售2016年10月的阿里雲棲大會上
  • 中國對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的融合
    智能化教學 個性化發展   近年來,中國對人工智慧與教育融合發展的認識程度不斷加深,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智能教育發展的政策性文件。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正式發布,其中提出,要加快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培養,建設人工智慧學科,發展智能教育。2018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從高等教育領域推動落實人工智慧發展。
  • 人工智慧與教育丨教育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現狀、影響與挑戰——基於OECD《教育中的可信賴人工智慧:前景與挑戰》報告的解讀與分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20年4月發布了《教育中的可信賴人工智慧:前景與挑戰》報告,詳細闡述了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從現狀看,人工智慧在課堂教學、學校管理及教育系統三個層面發揮了巨大價值。從影響看,人工智慧推動了正規教育系統進一步變革知識與技能。從前景看,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快速發展給各國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
  • 人工智慧驅動教學模式升級,百度教育大腦助力新課標落地
    人工智慧的發展時間比起傳統產業來說還很短,但就目前發展的勢頭來看,未來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企業對人工智慧人才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據領英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於領英平臺的全球AI(人工智慧)領域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其中美國相關人才總數超過85萬,高居榜首,而中國的相關人才總數也超過5萬人,位居全球第七
  • AI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發展
    據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系列將包括政策簡報、分析報告和反思論文,以探討由於技術的使用及其對教育和人類生活其他領域的影響,教育領域正在發生和正在出現的根本性變化。接下來,該報告從人工智慧對利益相關者(學生、教育者、家長、學校領導和行政當局)的積極作用、挑戰以及在教育中應用的未來展望進行了分析。
  • 未來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
    教育是祖國發展大計的重中之重,時至今日以往擁有重大非凡的意義。根據國家的發展安排、社會情況的變化,以及世界教育的進步發展,從演變的規律上可以預判出未來的一些發展趨勢。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教育領域,以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業務開始智能化、自動化和數位化。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夠提高教育的效率,降低教育投入的成本,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進步,可以預見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 四年耕耘K12領域,威盛創造慄構建校園人工智慧教育進化模型
    在這樣的背景下,威盛人工智慧研究院於2018年正式成立。創立之初,就明確了三大目標任務,包括教育研究、課程建設和師資培訓三個方面。三大任務緊扣K12人工智慧教育的痛點,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學不會、老師不會教的現實難題,為校園人工智慧教育的高效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提供了高屋建瓴的體系化思路,進一步夯實了威盛創造慄在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領域不可撼動的地位。
  • 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
    在新一輪變革推動下,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等前沿科技正加速應用於教育領域。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談談在資訊時代,人工智慧將為教育行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各國要引領實施適當的政策應對策略,通過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系統融合,全面創新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並利用人工智慧加快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確保全民享有公平、適合每個人且優質的終身學習機會,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人工智慧+教育」主要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
  • 兒童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成立 將跨領域開展兒童教育應用
    中國兒童中心兒童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12月10日在北京成立。研究院將搭建平臺,匯聚專家資源和社會資源,多學科、跨領域開展兒童人工智慧教育應用和實踐研究。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1日電 (郭超凱)中國兒童中心兒童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成立大會暨首屆兒童人工智慧教育研討會10日在北京舉行。研究院將搭建平臺,匯聚專家資源和社會資源,多學科、跨領域開展兒童人工智慧教育應用和實踐研究。
  • 人工智慧未來十年飛速發展,三大投資機會可供挖掘
    一、線上線下生活將成常態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人工智慧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後疫情時代,我們被助推到數位化『生存時代』,未來線上和線下的生活將成為常態,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未來的生產生活,都將面對階段性的或者長期並存的線上線下的數位化生存
  • 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聚焦AI前沿領域
    人工智慧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市場和產業格局。「2019人民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於2019年8月9日在廈門隆重舉行,本次高峰論壇由工信部、網信辦、公安部指導,人民網、廈門市工信局主辦,人民創投、廈門市湖裡區工信局承辦。
  • 專家探討:聚焦人工智慧在少兒在線教育領域的研究
    來源:鳳凰網日前,斑馬AI課 「十三五」教育部重點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在北京斑馬AI課總部召開研討會,多位在京學科教研專家及教育部重點課題組負責人蒞臨現場,並與斑馬AI課教育研究院、教育部重點課題組成員就《基於人工智慧的少兒教育發展研究》的三大階段性成果進行深入研討。
  • 吳潁惠:人工智慧將如何引發教育領域系統變革?
    人工智慧必然深刻影響新一輪教育變革。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教育中的人工智慧: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支持和包容無處不在的學習訪問,有助於確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機會,促進個性化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果。」可見,人工智慧進入教育並將深刻影響教育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
  • 人工智慧來了,教育當未雨綢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人工智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有哪些實踐?發展人工智慧,教育應該有哪些作為?人工智慧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會產生哪些衝擊?怎樣應對這些挑戰?
  • 芬蘭多維推進人工智慧教育
    研究發現,如果芬蘭消極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發展機遇,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只有0.8%,到2030年就業率會削減0.5%;如果芬蘭在新的領域積極開展基於人工智慧的創新發展活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將達到3%,而且到2030年就業率將增加5%。面對人工智慧對就業帶來的挑戰,芬蘭人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看作一種能夠藉以取得更大發展的機遇。
  • 《人工智慧》雜誌:人工智慧+教育主題出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019年6月的《人工智慧》雜誌主題是:人工智慧助力教育現代化——提供包容、公平、優質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期邀請了四十三位撰稿人,發表了精彩的文章。《人工智慧》是一本公開發行的雜誌,它的媒體屬性將有效地提升並擴大專家、學者、企業等在該領域的影響力。
  • 北京掀起人工智慧教育革命
    「人工智慧為教育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教育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宇輝說。通過人工智慧,小小的技術革新可能帶來課堂教學的變革。雨課堂是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聯合研發的基於微信和PPT的智慧教學工具,實現課前、課上與課後的教學數據收集與師生互動。
  • 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人工智慧最難代替的領域是教育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數學家、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湯濤發表了《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智慧教育》的演講。湯濤院士湯濤院士表示大數據與智慧教育已經密不可分。湯濤教授探討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創新技術如何推進智慧教育的發展問題。
  • 山東省青島市探索構建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新模式
    夯實制度保障,緊密結合青島「高端製造業+人工智慧」發展,加強規劃設計,印發《人工智慧教育實施意見》《人工智慧教育課程規劃綱要》,打造「綱要先行」「一綱多本」「教練結合」的課程體系,加快普及人工智慧教育課程。完善教學體系,圍繞提升學生人工智慧素養目標,開展分層進階式教學,構建銜接貫通的人工智慧教學體系。
  • 洋蔥數學舉辦2018卓越教師培訓活動,探討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落地...
    活動現場,教育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組長王尚志分享了他對於人工智慧背景下數學教育發展的思考;洋蔥數學人工智慧實驗室首席工程師姬弘飛則談到了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如何落地,以及洋蔥數學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教育場景的應用和實踐。人工智慧在核心環節仍無法替代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