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郭安妮:從《戰狼》看國產軍旅影視的未來
截止到4月26日,《戰狼》已累積收穫5.2億票房,成為同期票房的強勁黑馬,也打開了我國關於軍事類電影題材的大門。這匹「狼」,成功地誘惑了一大波人,軍事類影片又火了。
儘管每年都有關於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產量的大前提,可出的精品卻是寥寥無幾,手撕鬼子,千篇一律的諜戰早已讓人們對這類影視作品失去應有的興趣。仔細數數叫得上名字的作品,除了《士兵突擊》便是《特種兵》系列了。《戰狼》的出現無疑讓人們看到了未來軍旅題材影片的希望。
就影片本身來說,它並不算完美,結構簡單,劇情單薄,好在並不拖沓。吳京是第一次擔任導演,但在大場面,打鬥動作方面完美展示了他作為一名動作影星的實力,最後的徒手搏鬥更是讓人熱血沸騰。人物設定向好萊塢靠近,用塑造冷鋒這個英雄來詳細地刻畫我國特種兵的鐵血柔情。偶爾爆粗口,插科打諢使得軍人形象不再過於臉譜化,有了一種親民的意味,讓特種兵走下了神壇,軍旅題材就該這樣拍。
《戰狼》 成為黑馬有諸多因素,吳京本身的效應就帶動了不少人,當初籌備時不少人都對於這一類題材的電影並不看好,他更是親自到特種兵訓練基地參與訓練。七年才孕一「狼」,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吳京自己才會明白。影片的宣傳上,吳京也是身體力行,跑遍全國各大影院做宣傳,親自與影院協商,以取得更大的排片量。這一點與現如今電影上映期間明星都選擇曝緋聞來博關注的舉動截然相反,更能獲得觀眾的好感。
細數之下,國產軍旅作品的產量並不高,不論是影視還是小說,精品是少之又少。這與軍營的封閉性有一定的關係,人們只能通過這些少量的作品窺得一角。腳底有泥巴,筆下才會有好文章,編劇的能力有待強化,一部好劇的根本便是它的情節。深入軍營,或許能激發出編劇的創造力,寫出好的劇本。
在如今靠小鮮肉刷票房的時代,《戰狼》用自己的親身行動證明了票房不僅需要「臉」,更需要「演」。說實話這部片子的演員除了吳京,餘男和倪大紅等老演員外並沒有當下很紅的小生,好多演員甚至叫不出名字,但這並不影響電影的精彩程度,甚至,演繹出了我國男兒該有的男子漢氣概。男子漢保家衛國,生命之所在,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影片的潛移默比教科書式的傳教讓人更加理解愛國之意義。相比較文藝片拼顏值,軍旅片比演技則更勝一籌。
《戰狼》打開了軍旅影片的大門,讓這類影片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片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這類影片搬上熒幕,也會有更多的片子超越戰狼,帶領中國的影視業走向一個新高度。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