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愛奇藝抄襲#登上了微博熱搜。
原因眾所周知,就是那檔剛剛收官的偶像養成綜藝《偶像練習生》。據國際IP保護協會FRAPA在坎城電視節發布的數據顯示,《偶像練習生》抄襲相似度達88分,並稱抄襲相似度刷爆世界記錄,成為史上抄襲之最,並對此表示震驚和惋惜。
原版《produce101》製作公司CJ E&M指責愛奇藝已不是第一次抄襲其重點IP,表示中國也有尊重IP的公司,希望不要因少數公司拉低中國國際品牌形象。
消息一出,熱門評論被「丟人」「相似度不止88%」等言論佔據。
其實早在《偶像練習生》開播之時,就被指節目模式、概念、舞美等均照搬韓綜《produce101》。
不少人本以為《偶像練習生》購買了版權,但一周後,《produce101》製作方Mnet電視臺在其官網發出聲明:Mnet從未以任何方式參與愛奇藝《偶像練習生》的製作或與之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同時,針對Mnet的重點IP的侵權事宜,深表遺憾。
韓方聲明無疑為愛奇藝的抄襲打上了實錘,可這依舊沒有影響《偶像練習生》成為今年Q1的爆款。
據骨朵傳媒數據統計,截至3月31日,《偶像練習生》前臺播放量達24.27億,居Q1網綜播放量之首,佔整體市場的17.8%。
當然,這並不是國內第一部涉嫌抄襲的綜藝:
2017年1月15日,湖南衛視推出一檔生活紀實綜藝《嚮往的生活》,三位明星回歸田間生活、勞作的設定,立馬被網友指出抄襲韓綜《三時三餐》。
就此,官方回應稱《嚮往的生活》並未購買《三時三餐》版權,二者的節目創意回到鄉村有所相似,但內容大相逕庭,「一顆種子落地各處會開出不一樣的花」。
2017年6月24日,愛奇藝自製音樂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上線,無論節目logo、舞美風格、還是賽程設置,都與韓綜《SHOW ME THE MONEY》幾乎一模一樣。
節目總製片人陳偉在接受鳳凰網娛樂專訪時稱:「黑色、金色、鑽石、大金鍊子、工業風,這本來就是嘻哈文化,不管在哪個國家這都是該有的特徵吧?除了這些我還能選擇什麼呢?」
隨後,《SHOW ME THE MONEY》製作方韓國Mnet電視臺發表立場:
「中國愛奇藝的節目《中國有嘻哈》並不是CJE&M官方授權的模式。我們對並未正式購買卻在播出類似節目的現象表示非常遺憾。」
2017年7月22日,經營體驗綜藝《中餐廳》在湖南衛視開播,由趙薇、黃曉明等5位青春合伙人利用20天時間經營一家位於泰國象島的中餐廳。巧合的是,兩個月前,相同的明星在國外經營本土餐廳的韓綜《尹食堂》剛剛收官。
《中餐廳》總導演王恬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說:
「從節目開播以來,這種爭議一直都有。但也有很多網友在幫我們說話,這種理念和創意其實大家都會有,比如到海外開家餐廳,韓國也借鑑了《海鷗食堂》啊。」
打造了《三時三餐》《尹食堂》等人氣綜藝的韓國著名導演羅䁐錫,在某次記者見面會上也發表了對抄襲一事的看法:「很想跟中國方面說,其實我們節目的版權並不貴。若購買的話,我們會很熱心地將詳細的內容細節傳達給對方,甚至提供『售後服務』。因為價格便宜,購買版權的話會比較好。」
2017年10月7日,經營體驗真人秀《親愛的客棧》在湖南衛視播出。民俗概念、明星經營的噱頭與韓綜《孝利家民宿》如出一轍。
海報一經曝光,《孝利家民宿》製作方JTBC 回應:「我們製作單位與法務團隊,全都留意到這個事件了。只是我們也得等到節目開播後,才能判斷是否確為抄襲,並做出恰當的處理。」
······
看到此處,不知你的感受如何?是怒國產綜藝不爭還是倍感無力?以上僅統計了去年至今比較大的綜藝抄襲事件,還有《花兒與少年》《極限挑戰》《我想和你唱》等諸多節目未列入在內。
提起中韓綜藝的淵源,要從2013年說起。
2013年10月,湖南衛視引進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推出親子戶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
酷爸萌娃的搭配,加上全新的戶外體驗模式,讓這檔綜藝爆火,幾乎達到「全民熱議」的程度。同時,也為行業帶來了一個新思路:「原來綜藝還可以這麼做?」
自此以後,購買綜藝版權改編便一發不可收拾。那幾年,幾乎國內所有的熱門綜藝都帶著「引進」標籤,韓國的人氣綜藝也個個都能找到對應的中國版。
從版權保護角度來看,引進之後改編當然是件好事。但國內製作團隊完全不動腦子,想直接拿錢買版權照搬節目了事的態度激起了越來越多觀眾的不滿,也引起了廣電總局的注意。
2016年6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鼎力敦促廣播電視節目自立立異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在19:30至22:30開播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跨越兩檔。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新播出的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跨越1檔,第一年不得在19:30至22:30之間播出。
限制電視臺引進國外綜藝的檔數,廣電總局此舉本是想逼著創作團隊多動腦筋,做出幾檔好的原創節目,卻未曾料到反倒替他們的抄襲助了力。既然你不讓我購買版權,那我就直接拿來「借鑑借鑑」好了。
於是,那之後,每隔段時間國內總會出現一部版權歸屬不明,卻能在國外找到模版的綜藝節目。比如:和《拜託了冰箱》很像的《瘋狂的冰箱》,和《Vocal戰爭:神的聲音》很像的《天籟之戰》《夢想的聲音》,和《Hello Baby》很像的《放開我北鼻》......
而隨著韓國薩德系統的部署,導致中韓關係緊張,這一情況也在2017年愈演愈烈。國內團隊會以「巧合」「共通」「創意不新」等說辭回應抄襲,或者直接不回應,韓方則只能一次次「深感遺憾」。
可輿論壓力和韓方聲明並未給國內公司一定的威懾力。於是,忍無可忍的韓國只能尋求最後一道底線——法律的援助。
今年1月30日,韓國國會通過了由韓國教育文化體育觀光委員會李東燮提出的《文化內容產業振興法修訂案》和《音樂產業振興法修訂案》。李議員稱,近幾年國外抄襲並製作韓國人氣電視節目的事件頻發,但由於此處法律缺失及國際訴訟的艱難,導致很多製作公司蒙受損失,也難以得到相應的補償。此處,幾檔中國綜藝被當作案例點出。
除了希望藉此保障韓方製作團隊的合法權益外,李東燮也特別提及中國近幾年在文化產業上的快速發展。他說:「中國自己積累著經驗,正可怕地追趕著我國。」
誠然抄襲不對,但在一個好的idea下改進、創新,要比什麼都沒有從零開始簡單太多。在學到精髓後,抄襲者超過原創者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大概也是韓國最擔憂的地方,畢竟,這個以「文化立國」的國度,一直將他們的文化產業當作最為自豪的部分。
據韓媒報導,相關法案將從今年7月30日開始實行。屆時,為杜絕國外繼續抄襲韓國文化產品,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可依據該法律,向外交部等其他中央行政機關提出協助要求,進行跨部門協同合作。
不過,綜藝抄襲這事兒,韓國立法就能解決嗎?這可能需要畫個大大的問號。內容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的涇渭分明,只要並非完全一模一樣,就難以簡單地界定是「抄襲」還是「參考」。
這兩年網文行業的「原創保衛戰」便是最好的例子,大多作者選擇的維權方式是在微博掛出作品對比,用輿論譴責抄襲者。因為他們知道,付諸訴訟獲勝的機率極低,還會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
類比綜藝行業同樣如此。一方面是否抄襲很難確定,另一方面國際訴訟的難度也更大。
但不論是從彌補韓國法律欠缺、未雨綢繆的角度,還是警示國外團隊勿要再照搬抄襲的角度,此舉的意義都遠超立法本身。至於實際效果如何,那就要等待正式實行後再看了。
話又說回來了,在這個網際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既然一抄襲就會被扒出,為何國內的製作團隊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頂風作案」?
因為「原創不易,抄襲可期」。如果說網劇已經形成了諸如廣告植入、劇場廣告、付費觀看、等多種商業模式,那大多數綜藝節目依舊將廣告贊助作為唯一出路。據統計去年僅網綜便有170多檔,可播放量破10億的不到10%。當節目製作成本水漲船高,廣告商投放意願和預算卻逐年下降時,如何讓金主爸爸們心甘情願地掏腰包,成了他們最頭疼的問題。
原創固然可貴,但誰也不願輕易在一個全新的項目上下注。而一個已被驗證的成功模式,則更能打動廣告主的心。還因為大眾容易遺忘、行業對此的容忍度高。甚至不少觀眾抱著「我不管是原創還是抄襲,只要節目好看就夠了」的心態。
於是,即便是剛開播就被指抄襲的《嚮往的生活》《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等,依舊在口碑、播放量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中國有嘻哈》最為明顯,開播前全網群嘲,隨著節目的播出爭議聲越來越小,好評漸漸湧現,最終成為去年的一匹綜藝黑馬,一時間風光無兩。
行業對這類節目也毫不掩蓋溢美之詞,來看看這幾檔綜藝所獲獎項:
《嚮往的生活》獲「2017中國綜藝峰會匠心盛典」年度匠心品牌營銷獎和年度匠心導演獎
《中餐廳》獲得中國泛娛樂指數盛典2016-2017年度最具價值電視綜藝獎
《中國有嘻哈》獲「2017中國綜藝峰會匠心盛典」年度匠心剪輯、年度匠心視效、年度匠心品牌營銷、年度匠心編劇、年度匠心導演、盛典作品等獎項
以上諸條給出的信息是,只要找到一個好的節目模式,稍微調整一下便能得到廣告主的青睞。前期被指抄襲沒關係,那也是熱度。隨著節目播出,觀眾會漸漸淡忘這個點,行業也會用各種獎項為你加持。
這似乎形成了如果國內綜藝節目因為「參考」海外綜藝迅速本土化而成功,那麼就被視作這個綜藝是成功的觀點。
聊到這或許會有人跳出來質疑:「韓國綜藝也抄日本的啊,為什麼只抓著國產綜藝不放?」的確,韓綜也非一開始就這麼牛。它也會存在很多創意抄襲日本綜藝的情況,甚至有「所有韓綜都來源於日綜」的說法。
但俗話說得好,「天道好輪迴」,日綜在這塊也不是清清白白的,此前就曾有網友指出,日本某檔新節目抄襲了挪威的某真人秀,這也非日本文化第一次與歐美文化撞車。
那國內就沒有優質的原創綜藝嗎?當然不是,同樣是今年的坎城電視節,當地時間4月7日下午,名為「WISDOM in CHINA」的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推介會登陸於此。
《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聲臨其境》《跨界歌王》等九檔國產綜藝首次集體亮相,其主創依次登場介紹自己節目的模式特點、亮點、模式呈現和模式價值等。為中國原創節目模式走向海外邁出裡程碑意義的一步。
不過,這都無法成為部分國產綜藝走捷徑、抄襲開脫的理由。
如果「抄襲」是每個行業的必經之路,那在這條路上,大眾也好,其他專業機構也好,應該幫助他們儘快回到正途。而非選擇忽視,甚至讚美,讓他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從而擠壓了原創內容的生存空間。
因為好的創意只有吸收、消化、本土化之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相關條例的出臺無法從根本上遏制類似情況的發生,只有大眾版權意識不斷提高,製作團隊專業度增強,讓這一模式「無利可圖」,其自然會消失殆盡。
而培養創造力才是真正國產綜藝發展的出路。但就目前看來,這條路還很長很長。因為《嚮往的生活2》要上線了,《中國有嘻哈》第二季也據傳搖身一變為《中國新說唱》正在籌備中,而愛奇藝即將上線的《愛奇藝粉絲節》也被質疑抄襲韓國MBC電視臺的《偶像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