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31日報導:在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輝煌歲月,人們為牡丹花的美麗和芬芳而著迷。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朝的著名詩人劉禹錫在他的詩句中盛讚牡丹的美麗。
一千年後,牡丹花仍然因為他們美麗鮮豔的花朵為國人所深深喜愛。
牡丹在中國被稱為「富貴花」。雖然沒有被官方正式命名,但早已被視為中國的國花。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800種栽培牡丹,其中有1000多種源自中國。
義大利人在1200年首先將中國的牡丹花介紹到了歐洲,自此以後,當地種植者通過品種雜交等方式研發出了更先進的牡丹培育種植技術和一些歐洲獨有的品種。
鑑於此,中國的一些植物專家開始擔心中國為之驕傲的牡丹花將在競爭中失去光彩,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出口國的主導地位也將受到威脅。於是一些中國牡丹花種植商開始從歐洲進口牡丹花種用以改善他們的產品質量。
「歐洲的人把牡丹稱為『沒有刺的玫瑰』」,北京林業大學植物學教授陳仿雲說。
陳教授說牡丹在歐洲早已經成為了非常流行的裝飾性植物,並且更加頻繁地出現在歐洲的花園和花卉盆景中。
「我常常在荷蘭的超市看到鮮豔的牡丹花和盆栽牡丹在銷售,這反映出牡丹花在當地居民中享有很高的人氣。」陳教授介紹說義大利是歐洲大陸最大的牡丹種植國。他表示雖然中國牡丹花的年出口量近年來持續增長,同時中國仍是世界第一大牡丹出口國,但中國出口的牡丹花質量確是一個著實需要關注的問題。他認為中國牡丹能夠在市場上勝出是因為便宜的價格。「和歐洲同行相比,中國人的牡丹育種技術缺點很明顯。」陳說。
「歐洲人在種植上沒有盲目地追求短期經濟利益。他們除了做了大量的傳統品種保育工作,還投入大量的資金及人力在培育新的牡丹種類上,而且他們也非常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相比之下,國內大多數花農主要依靠傳統的栽培技術,而在擴大其種植目錄上下的功夫太少。長遠來看,低價策略將很難再成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陳表示儘管當前歐洲種植者的產品僅僅用於滿足國內市場供應,還沒有發展成為出口行業,但這一天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這將最終威脅到中國的花卉出口,也將對中國花農產生形成巨大衝擊。 」他斷言。
「要想在國際市場立穩腳跟,我們不能一味擴大生產規模而對我們的產品不作任何創新。」有了這種緊迫感,一些中國植物學研究機構和大型花卉種植企業都在積極思考應對策略。「我們必須加大新品種的研發力度,儘快推出新品種,以增強我們產品的競爭力。」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徵安博士說。
劉說他和他的同事正在建設一個牡丹基因庫以保證新品種的選育。
「我們應該好好利用現有的傳統品種,同時我們也需要鼓勵農民種植新品種並向他們提供財政和技術援助。」劉徵安同時也擔任中國牡丹學會副秘書長。他介紹說傳統的牡丹花通常在春天盛開,並且花期較短。但經過品種改良的牡丹花不但看起來更漂亮,而且可以根據需求四季開花,同時還有較長的花期。「這個技術在2000年就已經成熟,但我們在向農民推廣時仍不斷遇到困難。」「可喜的是這個形勢已經得到改善,因為政府近年來撥出更多的資金來支持我們的項目。」
劉說在過去農民們種植某個品種僅僅是考慮這個產品好不好賣是否流行,而忽略了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為了培養出高品質的產品,我們告訴他們要摒棄這種錯誤的種植觀念,並教他們培養適應當地條件的花。」與此同時,一些有遠見的花卉出口型企業已經開始從歐洲引進牡丹花品種用以培育新的花型來多樣化他們的出口品種。「我們從歐洲引進了40多個牡丹品種,包括荷蘭,德國,烏克蘭,俄羅斯,比利時和瑞典。」山東菏澤曹州花卉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少濤說。王的公司有中國最大的牡丹種植場,種植品種達820多個。其中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營業額來自於歐洲出口貿易。
該公司還創建了一個「太空牡丹「種植基地。 神舟三號飛船攜帶環繞地球飛行的200顆精挑細選的牡丹種子就播種在這裡。根據王的描述,這些牡丹花「色彩豔麗,長勢驚人,並有著更厚的莖。」除了研究和開發新品種,該公司在每年的三月至四月還主辦牡丹花展,吸引了大批遊客和潛在客戶。在王的眼裡牡丹種植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
「牡丹花瓣的提取物可用於加工化妝品,香水或精油,它的種子可以提煉食用油,牡丹的根是很好的中藥材,總之牡丹全身都是寶,「他說。 「所以我相信更多精明的商人會看到牡丹種植裡蘊藏的巨大經濟回報。」面對海外強勁的競爭對手,王對自己的產品信心百倍。「毫無疑問,低價戰術終有失效一天。但我相信通過有責任心的中國企業的共同努力,中國一定能在全球花卉市場樹立自己的牡丹花品牌。」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3/31/content_12253078.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劉露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