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周瑞峰)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12月10日,芬蘭廣播公司報導,芬蘭的奧爾基洛託核電站的第2個機組在10日12時22分發生了嚴重故障,導致緊急關閉。該故障可能是由於反應堆水處理系統故障所致。
據芬蘭輻射與核安全中心(STUK)稱,目前核電站情況穩定,該核電站處於安全狀態。該中心表示,該核電站沒有核輻射物質釋放到環境中,對環境也沒有危害。
芬蘭TVO電力公司和芬蘭輻射與核安全中心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芬蘭輻射與核安全中心總幹事佩特裡·蒂帕納(Petteri Tiippana)表示,「在測量到高放射性數據時,核電站立即啟動了最高級別的保護措施,立即隔離測出高放射性的反應堆,並在該反應堆中啟動了自動快速關機。該事件未導致員工受到輻射,也沒有造成人身傷害。在反應堆廠房中,輻射水平通常很高,工人不會在那裡移動,因此不會給工人帶來風險。」
人類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核電站事故,人們難免「談核色變」。其中事故等級最高的就是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和福島核電站事故。(國際核事故分為7級,從等級1異常到等級7的特大事故)
據統計,車諾比核事故共造成840萬人受輻射影響,15.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受到汙染,事發地方圓30公裡至今荒無人煙,數萬人在隨後的幾年中面臨罹患癌症、白血病甚至死亡的威脅。
在核能歷史上,和車諾比核事故同為 7 級的,就只有2011年由海嘯引發的日本福島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一場特大地震襲擊了日本東北沿海。地震和隨之而來的海嘯,引發了東京電力公司運營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洩漏。
福島核電站位於日本福島縣,佔地約350萬平方米,1971年1號機組開始運轉,截至核事故發生時共有6個機組。「3·11大地震」引發高達17米的海嘯,摧毀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應急電源系統,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無法發揮作用,釀成1至3號機組堆芯熔化:反應堆內壓力容器中的核燃料棒失去冷卻後迅速升至極高溫度而熔毀,並從壓力容器底部洩漏到外面一層安全殼的底部。當時處於冷溫停運的4號機組躲過一劫。5號和6號機組因備用電源沒有毀於海嘯使這兩個機組得以倖存。
事故發生後,全球都測量到了微量輻射性物質,包括碘-131、銫-137(半衰期為30年)在內,大量放射性同位素釋入太平洋。截至 2019年1月,仍有超過3.2萬人沒有返回家園。
責編 | 周琦
版式 | 孫珍蘭
微信值班:周琦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