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王朝的創建者拉瑪一世(1782-1809年在位),原名通鑾,華名鄭華,是鄭信小時候的同窗好友,阿瑜陀耶王朝後期曾任叻丕府的軍政長官。阿瑜陀耶王朝滅亡後,他於1768年投奔鄭信,成為其手下的一員幹將,在驅逐緬甸侵略者和國內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吞武裡王朝後期,他被晉封為昭披耶卻克裡,執掌軍政大權。1782年暹羅發生內亂,鄭信被廢黜,他從柬埔寨前線回京,自立為王,把首都從吞武裡遷到河對岸的曼谷,開創了曼谷王朝。時至今日,曼谷王朝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九世國王。曼谷王朝的歷史從1782年拉瑪一世即位,1910年拉瑪五世逝世,稱為曼谷王朝初期。
1.政治,曼谷王朝初期,極力恢復和發展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拉瑪一世首先樹立國王不可侵犯的權威。國王不僅是封建等級最高的統治者,而且是國家的化身。反對國王,就是叛國,就是犯罪。國家的一切法律、命令要由國王頒布,全國的行政事務要以國王的名義進行,國家大事要由國王親自處理。國王及王室成員被奉若神明,國王在場時,任何人皆不得坐著或立著,都必須在國王面前下跪。國王是全國土地的所有者,有權徵召一切臣民為他服役。為了顯示國王的權威,拉瑪一世在曼谷修建了一座極其華麗的皇宮。皇宮所需的磚瓦是從拆除吞武裡炮臺和阿瑜陀耶城的城牆而來的。
其中一部分建築材料,是吞武裡王朝派往中國的最後一次貢船從廣東採購回來的。為模仿阿瑜陀耶故都的格局,特地從柬埔寨徵募上萬名柬埔寨人來修建環繞大皇宮的運河。運河全長8246米,寬20米,深2.6米。後來又從萬象強徵了5000名寮國人來修環繞曼谷的城牆和堡壘。每隔400公尺就修一個防衛堡壘。拉瑪一世時修築的八大堡壘,至今尚存。此外,還在皇宮內外修建了些大殿、寢宮和佛寺,這些工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費時10年。最早修建的大殿是律實官( Dusit Maha PrasetThrone Hall)。律實(Dust)在泰語中是兜率天,即佛教所說欲界雲天中的第四層天。
因此,律實宮按其意思來說就是第四層天上的兜率宮。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裡,兜率宮是太上老君住的地方。律實官的造型為帶尖頂的廡殿式的大屋頂,計有七層,用碎玻璃片嵌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殿內的牆壁上繪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有奇花異草和飯糰花球圖案。所謂飯糰花球,是泰國獨有的東西,將飯包成錐形,分別夾置在花球上,作為祭祀之用。大殿的門楣和窗欞上端,呈穹廬式拱形,貼金描飾,鑲嵌玻璃。律實宮經多次翻修,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按照拉瑪五世時代的樣式重修的。該殿的南面牆上有一大窗臺,當年國王就是坐在這個大窗臺上接見王室成員和大臣的。帕瑪哈孟天殿( Pra Maha Montien)曾經是拉瑪一世的寢宮,後用來舉辦各種王室大典。整座大殿坐南向北,廳房一字兒排開又互相連接,左右兩側為配殿。帕瑪哈孟天殿為典型的泰國古代建築,屋頂兩端有龍風角裝飾和鴟尾,山牆的人字板上有葉紋圖案。
卻克裡大殿( Chakri Maha Prasat)是拉瑪五世時期修建的,採用西方建築與泰式建築相結合的方式,底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一層樓房,石階、石欄、石柱和石壁皆是潔白無瑕的上等石料,鏤花雕刻,備極精緻。屋頂則是泰國傳統的廡殿式大屋頂,多層重疊,斜度很大,描金彩繪變幻靈活。屋頂上高聳的尖塔,像一頂王冠,罩在大殿之上,既増加了整幢建築偉岸挺拔的氣勢,又使其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卻克裡大殿由4個大廳組成,中央大門東面緊接的那個大廳原是拉瑪五世的寢宮,後來改為宴會廳。西面緊接的大廳用作會議廳,有時也在那裡接見外賓。最具有紀念意義的是,1874年拉瑪五世在這裡頒布了在泰國廢除奴隸制的命令。
至於最東面的那個廳,拉瑪五世時期用來存放衣服飾物。最西邊的那個廳,用來存放瓷器古玩。大皇宮內有佛寺和佛塔。佛寺為皇寺,是專供王室成員吃齋念佛、舉行佛教儀式的場所。泰國歷代王朝都有在皇宮修建佛寺的傳統。素可泰王朝有瑪哈達寺,阿瑜陀耶王朝有帕希訕派寺,吞武裡王朝有黎明寺,曼谷王朝則有玉佛寺。玉佛寺( Wat Phra Kaeo)是拉瑪一世於1782年所建。該寺建成後2年,拉瑪一世將徵討寮國萬象時獲得的一尊玉佛迎奉到這裡,故稱玉佛寺。玉佛成了鎮國之寶,拉瑪一世專門為玉佛定製了夏季和雨季的衣服,以後拉瑪三世又增制了冬衣。每年換季那一天,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由國王親自為玉佛換衣,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大皇宮內佛塔林立,有吉篾式佛塔、緬式佛塔和泰式佛塔。僅在玉佛寺的院子裡就建了8座佛塔,以獻給8位值得尊敬的人。另外,還堆築了假山,種植花草,放置了一些從中國運來的石雕神像。皇宮和皇寺遙相呼應,偉岸峙立,金光燦爛,彰顯了皇權和神權至高無上的權威,讓老百姓從心理和視覺上產生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效果,這就是曼谷王朝初期不吝重金修建大皇宮和皇寺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拉瑪一世恢復和健全了封建等級制度。他首先給王室成員授予封爵。正宮皇后所生的王子,授予「昭法」爵號;皇妃所生的王子,授予「帕翁昭」爵號,皇孫授予「蒙昭」爵號,這種按血緣親疏排列的「姓氏爵行」最初只有昭法、帕翁昭和蒙昭3個等級,到了拉瑪四世時代增加了蒙拉差翁和蒙蠻兩等。
拉瑪一世封自己的兄弟為烏巴臘,即副王,這是僅次於國王的最高職位。根據爵位的高低封授土地。曼谷王朝初期,烏巴臘佔有封田10萬菜,昭法佔有封田2萬ー5萬菜,帕翁昭佔有封田40007000萊,蒙昭佔有封田1500菜。其他貴族和官員則按他們身份和職位的高低,分別授予昭披耶、披耶、帕、鑾、坤、汶、攀等爵位。這稱作「職位爵銜」,也是按等級授予封田。凡授田400菜以上的官員,由國王直接任命。授田400菜以下的官員,由部長任命。王室成員不僅都獲得最高爵位,而且在行政上也封授最高官階。國王通過對王室成員的分封,把國家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王室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