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戀羅大佑,每首歌背後,都有一個《光陰的故事》!

2020-12-11 品怡說關注小編

  他是雄踞樂壇30年的華語音樂教父

  他是改變一代人生活態度的殿堂級作詞人

  他是敢於揭露社會現象的時代英雄

  他更是引起共鳴的靈魂歌者

  他是羅大佑

  

  如果說李宗盛唱得是每一個人是情感故事,那麼羅大佑唱得就是一個時代的故事。

  高曉松曾在自己的節目裡高度稱讚羅大佑,說羅大佑是喚醒一代人的時代歌者,他不僅僅是一個歌手嗎,更是一個詩人,一個文人。

  羅大佑的歌像一個燈塔,指引著每一個過路人。

  

  《戀曲1980》

  你不屬於我 我也不擁有你

  姑娘世上沒有人有佔有的權利

  或許我們分手 就這麼不回頭

  至少不用編織一些美麗的藉口

  

  《鹿港小鎮》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 等待著放學 等待遊戲的童年

  

  《光陰的故事》

  春天的花開 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 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裡它天天的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的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亞細亞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真理

  

  《未來的主人翁》

  有一天孩子們會告訴他們後代你們要守規矩

  格言象玩具風箏在風裡飄來飄去

  當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一些陌生的旋律

  你或許會想起現在這首古老的歌曲

  飄來飄去 就這麼飄來飄去 飄來飄去……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一個被現實生活超越的時空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遠模糊的水平線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近沉默的春天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我們不要被你們忘懷變成鑰匙兒童

  

  《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

  我再不須要他們說的諾言

  我再不相信他們編的謊言

  我再不介意人們要的流言

  我知道我們不懂甜言蜜語

  留不住你的身影的我的手

  留不住你的背影的我的眼

  如此這般的深情若飄逝轉眼成雲煙

  搞不懂為什麼滄海會變成桑田

  

  《耶穌的另一個名字》

  耶穌有另個名字 叫做你也叫做我

  我們都有他的聖靈 還有魔鬼的本性

  撒旦有另個名字 叫做你也叫做我

  他在夢中將我驚醒 笑我平凡的人性

  平凡有另個名字 叫做你也叫做我

  我們都在白天犯罪 就像夜晚的懺悔

  如此我才真正明白 星期天的教堂為誰開

  上帝住的天堂門外 平凡的魔鬼在等待

  阿門

  那個年代的歌者好像都更有理想,他們也歌唱愛情,也歌唱青春嗎,但是他們又不僅僅在說情情愛愛,不僅僅說著是是非非,他們還在思考。希望我們這個時代能有更多的人會思考。

這是初戀的樣子。

這是羅大佑的初戀,

或許,也是每個時代的每個年輕孩子的初戀。

羅大佑出生於臺北一個醫生世家,

家族中有十幾位親戚都從事醫學相關行業。

遵從家族傳統以及父親的期望,

18歲那年,羅大佑考入醫藥學院,開始長達7年的醫學學習。

一年後,在大學校園裡,羅大佑有了他的初戀,

夏志仁,一位來自護理系的姑娘。

為了心愛的姑娘,羅大佑寫了這首著名的《光陰的故事》。

但這段愛情,只持續了不到一年。

「在一次醫院的會議上,我突然感到一個人的生命不可能屬於另一個人,兩個人不可能同一刻死去。人有時是很脆弱的,有時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對愛的激情也不可能永遠長久。」

羅大佑說:「羅密歐與朱麗葉從相戀到殉情前後只用了4天。」

2013年,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伙人》上映,

這部基友版的「致青春」,講述了有志青年「一直想改變世界,最後才發現,其實是世界改變了我們」的故事,

影片主題曲用的就是這首《光陰的故事》。

由黃曉明、佟大為、鄧超三位主演演唱。

平平緩緩的編曲,淡淡款款的演唱,那股輕柔正像那慢慢溜走的時光。

這首歌,就是那些年我們逝去的青春。

每一個音符的跳動,都是青春的跌宕,

每一次無聲的哼唱,都是在重走一遍青春。

「我們也有過美好的回憶,只是,讓淚水染的模糊了。」

《光陰的故事》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裡它天天地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的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

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過去的誓言就像那課本裡繽紛的書籤

刻畫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

遙遠的路程昨日的夢以及遠去的笑聲

再次的見面我們又歷經了多少的路程

不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舊日狂熱的夢

也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依然的笑容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

李宗盛說,「羅大佑在我內心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音樂創造才能是無與倫比的,他創造了臺灣音樂的一個歷史階段,和他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屆重量級人物」。

羅大佑是中國搖滾樂,翻不過去的一座高山。音樂屬於藝術,藝術不必拿去比較。

他的詞有人文情懷,有反思批判,有不可思議的前瞻性。這種矛盾混天然一體才能寫出《之乎者也》,《亞細亞的孤兒》,《未來的主人翁》,甚至是,至今沒能過審的歌曲。

他徹底改變了中文流行歌曲的創作方式,而他黑衣墨鏡的形象也成為那個時代永不抹去的印記。

羅大佑和李宗盛

63歲的羅大佑在今年七月份發行了他演唱生涯的第八張專輯,叫《家Ⅲ》,封面上一家三口在清風朗日中共享天倫,其樂融融。

如今,墨鏡依舊戴著,黑衣和殺氣卻沒了,《家III》用4個字概括就是溫情內斂。曾經傲骨錚錚,如今溫情脈脈,曾經喊著歌詞,如今唱著情話。羅老大的心聲,在《家III》裡直白到底:給我個滿懷著溫暖的、彼此關照的家。

02

羅大佑說: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

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

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

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

1984年,在《之乎者也》的橫空出世、《未來的主人翁》的憤怒犀利之後,30歲的羅大佑發表了遊子渴望穩定溫暖的《家》專輯,他說他最喜歡《家I》歌詞裡的那句:「輕輕地愛你/輕輕地想你 」。

這兩句話,不是唱給觀眾的,而是對家裡面坐著的人說的:輕輕地愛你,保護你,用四個牆壁,窗,門,保護著你們。

——那是他出生的家,有父母兄弟的溫暖,有童年最好的時光,是他曾竭力逃出、眼淚卻最終回歸的地方。

同年《家II》的發行,招致樂評和輿論激烈的抨擊,說他「抗議歌手」的形象是一個「十足的謊言」,同時這張專輯又被臺灣當局認為「不規矩」,從而招致了最嚴格的審查。當局和激進派的雙面質疑和夾擊,也讓他覺得「很多東西都扛不下來了」。

1985年,父親來到羅大佑的身邊,告訴他:「你必須放棄音樂去美國,以後老老實實做一名醫生。」

令羅大佑沒有想到的是,這次美國之行非但沒結束音樂生涯,還讓他在寧靜和喘息中重新審視自己。

終於,在歷經十多年的職業選擇痛苦後,1987年,他寫信告訴自己的父母:「感謝你們對我作為一個醫生的栽培。心裡拔河拉扯14年,音樂終於贏了,我已經決定好這輩子不做醫生,一輩子都做音樂,一輩子的主業都只有音樂。」

人這一生會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還有一次,就是當你發現自己是誰的時候,這時的羅大佑,終於找到了真實的自己,也可以坦然面對自己所處的位置。

同年,羅大佑離開臺灣,定居香港,租了一個非常小的錄音室重新開始。

有記者看他過得苦,便故意問:「你在臺灣那麼紅,現在這麼苦,有沒有覺得太不划算了啊?」

羅大佑回答說:「人一輩子就是這樣,有得有失,得失怎麼算比較合算呢?根據心來算,心放下一切不開心的枷鎖後,活得更真實,更喜歡今天的自己,那得到的,一定大於所謂失去的。」

「給我個溫暖的陷阱和一個燃燒的愛情,讓我這冰冷的心靈有個想到了家的憧憬。」

——這是羅大佑所說的人生的第二個家,我們年輕時想要外出追尋的自己的家,卻是「最困難、最迷茫、最顛沛流離、不知道歸宿在哪裡」的家。

離開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但又失去了他們擁有的。

正是因為沒有找到故鄉,所以才要一遍遍呼喚故鄉;正是因為永遠不能回到故鄉,所以故鄉永在。

離開臺灣的羅大佑創作了許多關於故鄉、光陰的歌。《鄉愁四韻》《滄海一聲笑》,他用特別的方式隔著汪洋大海回望寶島臺灣。

我們離開家鄉,向著被人們說是天堂的地方奔去。當想歸來時,也許依舊,也許,早已是物是人非。

昔日的臺北,今日的香港。今日的老者,明日的他鄉。總有一天我會離開,即使我現在還未到達。

「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當年那個意欲追夢的孩子,在外面的世界用力踩下流浪的痕跡。他遇見過愛情,認識過朋友,完成過夢想,品嘗過失去。

1998年父親的去世對羅大佑打擊很大,也逼迫他開始重觀生死。

很長時間裡,他都以為自己從此看透了生命的輪迴去往,甚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昨日遺書》一書中提到,「相信父親在天之靈不會介意,我不打算有小孩子的不孝行為,」那時的他灰暗冰冷,壓抑孤獨,卻無人解救。

2004年第七張專輯《美麗島》發行不久,遭逢摯友黃霑、梁弘志陸續離世,楊德昌也罹患大腸癌,身邊的人倏忽就消失了,仿佛死亡忽然離他那麼近,眼前看不到希望的氣息。

此後多年,羅大佑一直兜兜轉轉,也嘗試演出,甚至加入了《中國好聲音》第三季,但他似乎一直沒有釋懷。

《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導師

直至2010年再婚,兩年後,羅大佑多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身份——父親,他的女兒Gemma在香港降生。

三十年過後,58歲的他終於做了爸爸。《戀曲2100·家》是羅大佑等待女兒降生過程中寫下的歌,這不是他第一次譜寫「家」,但卻是他第一次真正擁有自己的家。

女兒Gemma出生後,羅大佑思慮良久決定在2014年舉家遷回臺灣,這時的羅大佑才算是走進了他追尋了3 0多年的那個家,那個屬於他自己的人生的第三個家。

羅大佑一家

一生做音樂的人,回到一世牽繫的地方。時代的喧囂在歌舞昇平中隱沒,旅行者的腳步在百轉千折後靜默。

在這個時刻需要考慮成本和回報,趣味高於思考的21世紀,羅大佑告別了所有激越的情緒,用平和的方式對愛和回歸做了表達。

《家III》誕生了。

他說,當他終於準備好,可以完整地把父母曾經給自己的「家的安全感」,給到下一代時,——那種感覺就像一個輪迴,從被庇護,到出走,然後再回來,恰如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在追尋夢想的這麼多年裡,他曾患過長達幾年的焦慮症,嚴重失眠,最高紀錄連續11天沒有睡覺,並因此住院治療。

他作為重頭頒獎嘉賓出現在一些頒獎禮上,被圈內人一次又一次地致敬。

他和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組了一支叫縱貫線的樂隊,出現在各類演出中,其中就包括春晚。

縱貫線樂隊

他為一些電影做配樂,聯手杜琪峯做了一部音樂劇,拿下過一座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原創音樂的獎盃。

他還參與了一些社會運動,當過選秀節目的導師,辦過巡迴演唱會。他在演唱會上請到多位大牌歌手助場,但上座率仍然不理想,被網友嘲笑「有價無市」。

而現在,他依然做著他喜歡的音樂,他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逐漸上了年紀的羅大佑,聲音變得更加沙啞,舉手投足或許也有點勉強,選擇繼續站在舞臺上唱歌,既是對過去的緬懷,也是對新時代的宣告。

他說:「在微信,在Facebook都來不及看的時代,我們還會回去唱歌,因為歌是有感情的……我希望把這種感情傳承給下一代。」

也許會有一些當年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的人一起,應和他飽含赤子情懷的歌聲,懷揣夢想繼續與貧瘠的生活搏殺,最後回到溫暖的家裡睡去。

《家III》的問世給他們那一代人的漂泊迷茫畫上了句號,他們終於不再尖銳,不再與世界為敵。他們帶著一顆漂泊已久蒙塵的心回歸家庭。

1984年,羅大佑曾請著名攝影師杜達雄為專輯《家》拍攝封面,封面上,羅大佑在覆雪的京都踽踽獨行。

那時的家於他,就是一個總想要逃出去出去後卻總會用眼回望的地方,那時的家於他,就是寂寞的反襯和漂泊的愁腸。

33年後,他又找另外一個攝影師胡世山拍了一副堪稱對應的照片,仍然是「家」的主題,「走過」的形象。

但這次拍攝的地點是宜蘭,是羅大佑小時候居住過的地方,走過的人也由一位變成了三位。

羅大佑帶著他的妻子和女兒,在宜蘭的山腳田頭怡然而行,這時候的家,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家,是身居其中深享其味的家。

1985年離開臺灣,2014年帶著妻小回臺北定居,29年海外漂泊,如今落葉歸根。

當我們剝去羅大佑身上的種種光環後,遇見的,似乎是一個平凡人的一生。

在變化更激烈、人情更難長久、生活更加匆忙的新時代裡,羅大佑終於圓滿寫完了他自己的終局,也是當年所有離家的年輕人都渴望的終局——回家,家是所有浪子們「後來逃出的地方,現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羅大佑說,他很開心,這麼多年的出走,追尋,抗爭,最後終於成了自己的家。

03

年輕人未必能理解《家III》,因為好不容易長大逃出家去。四十多歲的人或許會更有共鳴。《家III》中我很有感觸的一句話是:「那矛盾就與幸福一同天作之合」。

30多年前,他寫下《之乎者也》,寫下《未來的主人翁》《鹿港小鎮》,寫下在現代文明夾縫中生存的人,寫下在物質時代奔忙的人的身影。

當他筆下的一切紛紛浮出水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人們對他剩下的只有懷念。

鹿港小鎮羅大佑 - 之乎者也

如果說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時,那麼真的能理解羅大佑的人恐怕已經寫了滿滿的人生履歷。

他的作品涉獵之廣,旋律上口,而歌詞就是那麼精妙。他寫情寫愛,寫生活,他也寫國寫家寫社會。

我們在羅大佑的歌裡經歷愛情,人生,成功,失敗,告別,迎接。

三十年前的羅大佑已經留在昨天,而此時的羅大佑,唱的才是我們都終將面對避無可避的今天和明天。也許他的時代正在過去,但江湖,始終有他的傳說。依然會在時代的滾滾向前中,發出獨特的光輝。

《金鎖記》的開頭,張愛玲回望著上海三十年前的月亮,說它像朵雲軒箋上落下的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悽涼。

這就好像我聽舊上海的老曲子,隔著七八十年的歲月,再歡愉的曲子,也不免帶點悲涼。

我想著舊上海的氣味,該是透著一股濃烈的酒香,摻著些許脂粉味,可到底是處於風雨飄搖的年代,因此又免不了幾分潮溼的黴味。

哪怕隔著七八十年的光景,嗅著還是有一絲悽苦,一如張愛玲筆下三十年前的月色。這樣的氣味,在陳歌辛的歌裡,達到了一種極致。

陳歌辛原名陳昌壽,出身於1914年。祖父是印度貴族,祖母是杭州人,因此,陳歌辛有著四分之一的印度血統。

陳歌辛少年時,曾師從德籍猶太音樂家弗蘭克爾,隨弗氏學音樂基礎理論及聲樂、鋼琴、作曲、指揮。

他天生聰慧,又勤學苦練,雖然學習時間不長,但卻大有所成。

陳歌辛還自學英文、俄文、日文,都有一定造詣,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還能即興譜曲,許多青年為之傾倒。

未滿20歲,他便開始在上海的幾所中學教授音樂。

「陳歌辛與妻子金嬌麗」

那時,陳歌辛整日穿一件熨得平正洗得發白的淡藍竹布長衫,溫文儒雅。後來,他的妻子金嬌麗在信上寫道,這是他給她的第一好印象。

他們是師生戀。

她是外灘吳宮大飯店經理的千金,成績出眾,還是校花,是校內外許多男生的夢中情人。

「金嬌麗」

他們的戀情遭到金家的強烈反對,但兩人還是義無反顧地要在一起。1935年,一對才子佳人在經歷幾番波折後終於成婚。

《永遠的微笑》便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時至今日,每每一聽《夜上海》,舊上海的風情,便會隨著歌聲飄飄悠悠地傳來,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留聲機的質感。

陳歌辛的舊上海,沉浸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但卻總能讓人感到幾分溫暖。

張愛玲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1942年的一個兇殘的夜晚,在呼嘯而過的卡車聲中,忽然聽到百樂門傳來女人細聲細氣的《薔薇處處開》。

她說她向來不喜音樂,可是在這樣大而破的夜晚,聽到這樣的歌聲,她竟感到了幾分圓滿和可親。

這大概就是來自陳歌辛歌曲中的神秘力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他所描繪的春天、花朵的意象中找到深意。

就像有人批評張愛玲的小說那樣,也有人將陳歌辛的音樂視為「靡靡之音」。

的確,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黃河大合唱》和《義勇軍進行曲》確實能激起人們心中的熱血,但人們也需要愛和溫暖來撫慰顫慄的心靈。

他的兒子陳鋼——《梁祝》的創作者後來談及父親的創作說:「我父親其實是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歌頌來呼喚和平……」

「陳鋼演奏《梁祝》」

陳鋼說,父親一生追求真理,他是春天的兒女。

在陳歌辛短暫而匆忙的一生中,他不斷地在盼春、迎春、頌春,創作了大量以「春」為主題的曲子,如《春戀》、《春風曲》、《春風野草》、《春光無限好》、《春天的降臨》、《春風的輕語》、《春之消息》組曲等。當然,還有上面提到的那首《薔薇薔薇處處開》。

即便是慶祝抗戰勝利的曲子《恭喜恭喜》,也是說冬天已到盡頭,溫暖的春風,將要吹向大地。

後來,這首歌成為過年時的賀歲歌曲。

受「左聯」的影響,在夏衍、田漢、於伶等革命家的引導下,陳歌辛也寫出了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諸如《不準敵人通過》、《渡過這冷的冬天》以及解放後的《斬斷魔爪》、《追打大老虎》。

其中,《不準敵人通過》和《渡過這冷的冬天》在新四軍中很是流行,鼓舞了許多抗日青年和有志之士。

同時,陳歌辛因創作抗日歌曲也引來了日本當局的仇恨。

1941年12月16日的深夜,日本憲兵衝進陳歌辛家中,將其逮捕,一同押進囚車的還有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女士。他們被關進76號特務機關牢房中,在這個因殘害抗日戰士而臭名昭著的「76號」中,陳歌辛度過了地獄般的七十餘天。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廖承志的領導下,不怕艱險,搶救被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和國際友人800餘人。圖為何香凝在香港與部分文化界人士合影。右起:歐陽予倩、廖夢醒、洪遒、何香凝、丁聰、夏衍、瞿白音、陳歌辛。」

關於那些天,他究竟經歷了什麼,我們無從得知。

從「76號」出來後,他被迫進入汪偽控制下的「中華電影聯合公司」,除了為正常的電影譜曲外,也寫了一些美化侵略的作品。這些歌曲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

捨生取義說來輕鬆,其實談何容易。他終究不是蓄鬚明志的梅蘭芳,梅蘭芳也沒有過他這樣的境遇。

他到底是妥協了,說他為了妻兒也好,貪生怕死也罷,終究是由不得自己的人生,其中的苦澀誰人能懂?

撿回一條命,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做著一些違心的事,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後來,陳歌辛回憶起那段歲月說:「從我1942年出獄後,一度彷徨,感到像處在冬天一樣,我一面鼓勵自己要像我自己寫的歌那樣:『度過這冷的冬天』,一面為了生活,寫了一些抒情歌曲供周璇等演唱……」'

「歌唱家朱逢博」

《薔薇薔薇處處開》也就是在這一年被創作出來。著名歌唱家朱逢博說,她非常愛這首歌。1979年,她參加文化部組織的慰問團,去慰問參加自衛反擊戰的戰士。到了前線,她每到一處都要唱這首歌,每次唱戰士們都會留下熱淚。

「春風拂去我們心的創痛/薔薇薔薇處處開。」表面上是風花雪月,實則處處是隱喻,倒也不失其嚮往春天的赤子之心。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日夜盼望的春天卻依然沒有到來。不久,便經歷了生平第二次入獄。這一次,他被當作漢奸。然而,一周後國民黨政府即將他釋放。

不久,他應夏公之邀,欣然赴港,與進步文人匯集。在港期間,他為於伶的《無名氏》、陳鯉庭的《遙遠的愛》、夏衍的《戀愛之道》、瞿白音的《水上人家》等影片配樂作歌,還寫了《大拜年》、《北京城》等激動人心的歌。

「陳歌辛兒子陳鋼」

1949年,上海解放,陳歌辛便立刻送自己年僅14歲的兒子陳鋼去參軍。隨後,他放棄香港優越的生活,迫不及待地投入故土的懷抱。

抗美援朝開始,他在上海組織「一日一顆子彈」的運動。那時,香港的朋友來信說,他創作的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在美國的版稅,有幾百萬美元。他表示,若能取得,他要全部捐給國家造飛機。

陳歌辛創作的歌曲,姚莉、白光、李香蘭、龔秋霞等歌后都愛唱,而唱得最多的還要屬當時的「金嗓子」周璇。

周璇尊陳歌辛為師,1956年,周璇從精神病醫院出院,便立即去拜訪陳歌辛。

陳歌辛給周璇彈奏自己才為電影《情長誼深》作的主題歌《梅花開咯》,周璇跟著琴聲輕輕哼唱。

何曾想,這竟是他倆的絕唱。

「周璇」

1957年9月22日,周璇因病逝世,同月,陳歌辛被打為「右派」。

1957年年底,陳歌辛被送往安徽白茅嶺農場勞教。1961年1月25日,他餓死在雪地裡,享年46歲。

這位舊上海的一代「歌仙」,被稱為中國的杜那耶夫斯基,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創作出中國第一部音樂劇、第一支華爾茲圓舞曲、第一步先鋒派音樂作品的音樂天才悽苦地走完他匆匆的一生,在安徽的一個小山頭,以地為席,以雪為被,就此長眠。

1979年,陳歌辛獲得平反。他終究是沒能看到他日夜期盼的春,但他所譜的曲子,依然能像春風一樣吹進人們的心裡。

他的那些經典的歌曲還在不斷地被傳唱,音樂教父羅大佑和荷蘭爵士歌后蘿拉·費琪均視他為偶像。在《花樣年華》中,王家衛也向他致敬。

陳鋼在1991年所寫的懷念父親的文章中說,父親是一隻鳥,一隻永遠為春天和愛情歌唱的異國的鳥。這隻從印度飛來的鳥,「他多麼熱愛和眷念這片黃土地,他只需要理解,不需要回報……」

他雖沒能盼來自己的春天,卻不知自己所創作的旋律,能讓一個涼薄的女子在亂世中感到一絲圓滿和可親。

「陳歌辛一家」

更不知,時隔多年,依然有人聽到他的歌,就像1942年孤獨的張愛玲聽到《薔薇薔薇處處開》一樣,也會在蒼涼的夜色中,感到幾分圓滿。

他本是像春日的暖陽那般溫暖的人,奈何這一生,竟像是張愛玲筆下的一輪三十年的月亮,終究是有些蒼涼。

一對臺灣情侶在南非乘坐計程車,黑人小哥哼了一段曲調讓他們聽,說是小時候他和媽媽在一家華人開的店裡聽過,也是媽媽生前最愛的歌,他一直在尋找這首歌的名字,遇到華人就唱 ,找了20年,直到遇到這對臺灣情侶,才知道那是羅大佑的《戀曲1990》,瞬間淚奔 .....

羅大佑,華人歌壇教父,歌詞充滿詩意,有歌壇詩人之稱,一首曲調歡快的《童年》讓無數人回想起童年的美好時光,一首《鹿港小鎮》反映了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無奈,他的每首歌都在美妙的旋律和充滿詩意的歌詞中反映人們的情感和時代的變遷。

音樂是一種心情,也可以成為一種寄託,羅大佑的歌曲帶有濃濃的情感,讓人想起童年,思念愛人,懷念家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的心中的鹿港小鎮,大家喜歡羅大佑的哪首歌呢?

相關焦點

  • 《童年》《光陰的故事》原唱,都不是羅大佑
    說起羅大佑,不少人可能首先會想到《童年》《光陰的故事》。兩首歌的旋律一起來,搭配無比貼切的歌詞,瞬間能讓任何年齡段的人進入童年或進入自己的某一段光陰故事。說到這裡不得不感慨,現在這樣的歌這樣的音樂人越來越少了。
  • 聽《光陰的故事》!讓羅大佑帶回你曾經的青蔥少年
    一生中聽過的,喜歡過的歌曲很多,大多數就是聽一陣子,但有的歌曲每一次重放都能觸動你的心靈,即使你暫時聽厭倦了,但你靜下來的時候還是會體味歌詞裡的意境,這樣的歌曲不多,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一首。發黃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 羅大佑坦言:我心中的偶像是姚敏,我最喜歡的是這首歌曲
    羅大佑坦言:我心中的偶像是姚敏,我最喜歡的歌是《情人的眼淚》只要說起羅大佑,我們就會不由得想到《光陰的故事》。這首由羅大佑作詞作曲、1980年發行的歌曲,30年過去了,至今還是不可或缺的校園民謠,還是許多人去KTV必唱的歌曲。廣東衛視大型原創音樂節目《流淌的歌聲2》第二期將在本周五(7月3日)晚上播出,由羅大佑擔任經典傳唱團團長。第二期節目將以「似水年華」為主題,7月3日晚上大家將看到羅大佑領銜王錚亮、葉蓓、許飛演唱一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諸如《光陰的故事》、《白衣飄飄的年代》、《同桌的你》等等。
  • 這是羅大佑為三毛寫的一首歌,一半紅塵的懷念,一半天才的相惜
    這是羅大佑為三毛寫的一首歌,一半紅塵的懷念,一半天才的相惜 華語樂壇的巔峰時期在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個時期出現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歌手。比如李宗盛、崔健、羅大佑等等。羅大佑人稱「教父」羅大佑在當今華語樂壇。他的影響力絕對都是第一的。
  • 往事:回憶羅大佑與泰州歌迷 回味《光陰的故事》|流淌的歌聲|野...
    現將本人7年前採訪羅大佑撰寫的「羅大佑與泰州歌迷回味《光陰的故事》」一文與大家共同回顧。2013年10月26日晚,有著「華語流行音樂教父」之稱的羅大佑來到泰州大劇院,為觀眾帶來一場「光陰的故事」經典懷舊演唱會。隨著帷幕拉開,身著白襯衫外加一件黑色背心的羅大佑走到舞臺中央邊彈吉它吃,邊唱起《往事2000》,引來觀眾掌聲陣陣。
  • 音樂教父羅大佑的5首經典歌曲,全部會唱的都是真愛粉
    羅大佑出生於1954年的臺灣省臺北市,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創作歌手、音樂人、作家,當今樂壇堪稱「教父」的人寥寥無幾,而羅大佑正是其中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他捧紅了許多歌手,更重要的是,他創作的歌曲幾乎都是華語樂壇的經典,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5首經典歌曲,歡迎小夥伴們參與評論。
  • 羅大佑憑什麼被稱為「臺灣流行音樂教父」看下這幾首歌你就知道了
    羅大佑這個人相信許多80.90後都認識他,他創作了不少經典的歌曲,還被譽為:「臺灣流行樂教父」的美稱,很多人喜歡羅大佑,是因為羅大佑曾陪伴著他們的青春成長。對於上世紀60年代的人來說,他是知音和朋友;對於上世紀70年代的人來說,他是青春的代言人和心靈偶像;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人來說,他是音樂家,更代表一種文化;而對於流行音樂人來說,他是一個標準,一個尺度,一個希望追尋超越的典範了。本期就來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羅大佑的幾首經典歌曲,看看你最喜歡哪首?
  • 音樂教父羅大佑:總有那麼一首歌寫著我們的曾經!
    人的一生中最難忘的就是童年的時光,在那段時間裡人們可以無憂無慮的生活,而說起童年卻不得不談到羅大佑的歌曲童年。這首歌裡唱的正是他對兒時生活的一種嚮往。那麼今天我們要帶大家傾拼的正是這位主人公,羅大佑。光陰的故事。
  • 「光陰故事」vs「光陰的故事」,一字之差的商標之爭
    1981年,羅大佑創作歌曲《光陰的故事》,旋律上口,歌詞動人,成為了四十年來膾炙人口的經典老歌。如今,光陰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尤其是街頭酒吧。將金曲老歌名稱作為店名招牌,既致敬了喜歡的音樂人,又顯得文藝範。當然,還有一些人看到了歌名背後的商機。
  • 羅大佑好聽的歌曲全在這裡了,快來看看你聽過幾首
    大家好,歡迎來到團團說音樂,今天我們來說說音樂教父羅大佑最好聽的幾首歌曲。羅大佑作為音樂教父,創作歌曲不僅非常高產,而且質量很高,經典歌曲無數,每一首歌都非常讓人期待。而這首歌非常完美的將電影當時的意境表達了出來,一直被眾多網友奉為經典之作。戀曲1990這首歌是電影《阿郎的故事》的主題曲,關於這首歌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1993年,有一個非洲的小夥子一直因為一首歌而煩惱。
  • 羅大佑跨年開唱 與觀眾共敘「光陰的故事」
    原標題:羅大佑跨年開唱 與觀眾共敘「光陰的故事」   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北京演唱會於2017年12月31日跨年夜在凱迪拉克中心(原五棵松體育館)舉行。現場近萬觀眾與羅大佑共度2017年的最後時光,用滿載一代人青春回憶的歌聲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 羅大佑的十首歌和十位天后
    但既然說了李宗盛,又豈能不說羅大佑呢,兩位都是華語流行樂壇重量級的音樂教父,且羅大佑還是李宗盛的「大哥」呢。不得不說,兩位教父的音樂,都非常有女人緣,繼李宗盛的「六個女人」後,我們今天就來回顧羅大佑的十首歌曲,以及與歌曲相關的十位天后級女歌手。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提起華語流行音樂,有一個人的名字總是繞不過去。在不了解他的人眼裡,他不過是一個有著一副破嗓音的老男人,每首歌還總有那麼一兩處音不準。但在懂他的人眼裡,這個男人的名字仿佛燈塔一般。他讓李志迷戀了40年,是高曉松心中「神一樣的存在」,是李宗盛崇拜了一生的「大大大哥」。
  • 羅大佑的十大經典歌曲
    1、《光陰的故事》1981年,作曲:羅大佑,作詞:羅大佑《光陰的故事》是一首經典老歌,被評為「100首必聽經典老歌之一」。最早收錄在專輯《童年》中。羅大佑用他深情的嗓音唱紅了《光陰的故事》歌詞,《光陰的故事》成為了經典校園民謠。這首歌很容易也很自然讓你勾起對往事的懷念。
  • 光陰故事裡的先知先覺者——羅大佑
    你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是否你還記得過去的夢想,那充滿希望燦爛的歲月,你我為了理想歷盡了艱苦,我們曾經哭泣,也曾共同歡笑,但願你會記得,永遠的記著,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這首歌由當時的臺灣流行音樂先鋒劉文正在77年唱火了整個臺北,這也為羅大佑開啟了音樂之門。
  • 當年離家出走的年輕人,今天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羅大佑
    周杰倫說過一句話: 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李宗盛這麼評價羅大佑: 和他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羅大佑是誰?可能很多90後。
  • 每首經典歌曲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真實故事
    一首歌一個故事《天亮了》「韓紅演唱的《天亮了》歌曲的創作背後源於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一對夫妻帶著孩子去景區遊玩,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坐上觀光纜車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安妮是歌手王傑為自己的初戀女友而作,表達了自己對女友那難以忘懷的感情,這首歌便是來源於他們的情感故事。
  • 被視作不可逾越的高山,羅大佑究竟有什麼魅力?
    曾經有一對臺灣情侶去南非旅行,乘坐計程車時,司機邊開車邊哼唱著一段旋律。司機對情侶說:「這是我媽媽生前最喜歡的歌。1993年,我和媽媽在剛果的一家中餐廳裡聽到這首歌,媽媽非常喜歡,老闆就送了她一盤磁帶。」母親去世後,磁帶丟失了,每當司機想起媽媽,就會唱這首歌,卻始終不知道歌名叫什麼。
  • 那些年我們聽過的口水歌,羅大佑的歌亮了!
    「口水歌」大家都不陌生,是指那些詞寫得水,旋律也水,毫無技術含量的歌曲。這樣的歌曲有一個特點,通俗易學,五音不全的人也會哼上幾句,最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還有就是洗腦,讓你腦海裡隨時隨地都飄蕩著它的旋律,久久揮之不去。
  • 羅大佑最經典十首歌,第三名《童年》,第一名你一定想不到
    羅大佑在華語樂壇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以說羅大佑開啟了華語流行樂的新的大門,自他開始,流行音樂發展了起來,也正是因此,羅大佑被稱為華語流行樂之父。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羅大佑最經典的幾首歌,第三名是《童年》,第一名你一定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