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
「
芬蘭經常被視為幸福度很高的國家,芬蘭式的教育方式也頗受其他國家認可,甚至希望「複製」芬蘭式的教育。然而,芬蘭教育真的這樣「完美」嗎?
在2019終身學習與未來人才國際會議上,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Fred Dervin教授認為,雖然芬蘭的教育理念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和青睞,但芬蘭教育卻仍然需要改革,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演講中,Fred教授分享了芬蘭教師教育關於跨文化和全球化的改革內容和趨勢。
」
Fred Dervin
荷蘭赫爾辛基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教授
芬蘭,真的這麼「完美」嗎?
在我開始之前,先針對芬蘭教育做一些提醒。首先,在中國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討論芬蘭的教育,但有時候人們實際上是在討論他們並不了解的話題。所以並不要輕信你所聽說的關於芬蘭教育的一切。其次,對於很多「善意的謊言」,有時候還是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實際上芬蘭正在對教育進行各個方面的改革,這意味我們對現狀並不完全滿意,對現在的教育體系並不完全滿意。
請大家記住這句話: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我在世界各地出差的時候,當人們知道我來自芬蘭,總會讚美: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了。我總是說芬蘭並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因為世界上並沒有最完美的國家。
和世界上很多國家一樣,芬蘭的移民和少數族裔比例越來越高。根據我們做的研究,我們的老師並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來應對全球化和跨文化的趨勢,為學生做好面向未來的準備。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師範生並不需要了解全球和跨文化的問題,他們在接受師範教育的時候,並沒有這種需求,我覺得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我會與大家分享,赫爾辛基大學如何為這些師範生做好面向未來的準備,我會分享在赫爾辛基大學使用的一些關於師範生需要終身學習的內容。
我來簡單講一講芬蘭。媒體覺得我們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因為像新聞周刊(Newsweek)這樣的雜誌,幾年前都說過芬蘭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芬蘭在健康、教育、生活質量等各方面排位也很高,顯然我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如果問芬蘭人的話,他們會完全不敢苟同,我們自己並不覺得芬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勝任力,
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所以芬蘭有哪些特別的地方?我們遵守平等、宜居和幸福的原則。我們是福利國家,一切都是「免費」的——我在這裡要給免費加引號,因為並不全是免費的,我們得交稅,而且稅收非常高。在芬蘭的基礎教育之中,並沒有競爭的理念。我們不希望一直讓學生考試,甚至刻意避免出現一些拔尖學生。我們強調創造力和自發的自身認同。
看起來這的確是良好的教育體系,全世界都非常羨慕我們,作為曾經在教育部工作的我要說,雖然芬蘭的教育很好了,但是我們還是很清楚,芬蘭的教育需要做出改變,以確保芬蘭的教育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對未來做好準備,而不僅僅是為現在做好準備,因為世界日新月異。所以非常有意思的是,當前很多的國家都希望能夠複製芬蘭的教育,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已經在變化——多數的這些教育的層級都在經歷調整,從綜合教育、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到職業教育等等。
開始之前,我們還是需要了解,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勝任力,對未來來說到底是什麼?並且要討論芬蘭的教師教育,首先要知道我們培養教師的方式並不是基於芬蘭教育局決定的,而是由有師範學位的大學自行決定的。所以教授們做研究的方式和對跨文化和全球的問題的理念,在不同的大學之中會有所不同。在赫爾辛基大學,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勝任力,意味著以下四點:
第一點: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如何定義「我們」和「他們」的思考和反思;
第二點是學會謙虛。因為不管有沒有去過芬蘭,大家都喜歡這個國家,這意味著對我們的年輕人來說,身為芬蘭人會感到非常驕傲。師範生們應該去幫助兒童學會謙虛。不要小瞧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
第三點就是要幫助我們的師範生能夠積累關於文化多樣性的科學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僅限於西方的知識或者歐洲的知識,這是我在歐洲面臨的一個問題。中國人、印度人、巴西人對這些問題怎麼理解?——我們完全不了解。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讓師範生們對其他文化的思維方式保有好奇心。
最後一點是要對媒體的信息和研究持批判性目光。跨文化(interculturality)一詞的詞根有 inter,代表和交際、對話、協商,但詞語中還有ality,說明這個詞體現的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永不停止的終身的過程,師範生應該清楚他們永遠無法為跨文化的交際做好萬全準備,因為這將是一個持續的對話、協商過程。
所以在五年的師範生培養過程中,他們有四種必修課程是與跨文化性相關的,有句很重要的話給我們師範生是:「固有的想法阻礙了我們的學習。」作為未來的老師他們應該學到這個理念,這也是他們應該去告訴自己未來的學生的原則。大家看一下,在我們課標中的核心素養裡,我今天會主要從這三個核心素養——通過思考去學習(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多元文化認知 (Multiliteracy) 、文化勝任力,互動和表達(Cultural Competence,Interaction and Expression), ——來分享我們是如何通過這些方面來提升師範生的跨文化能力。
如何提升師範生的跨文化能力?
通過思考去學習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首先是通過思考去學習。在芬蘭的課堂,你往往會注意到基礎教育階段老師實際上只起教導的作用,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多數情況下兒童以小組為單位在學習,老師只是在提問、指導、回答問題或給出建議。師生也會一起去反思。之前我提到,在探討全球性跨文化性的問題的時候必須去反思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師範生的課堂上,我們會做關於文化理念方面的很多的工作,與師範生們進行討論,但我們並不會去為他們定義「文化」這個詞。學者Pillar說過一句話:文化有時不過是作為一種方便而偷懶的解釋。所以我們只是和師範生們通過思考去學習文化,幫助他們思考應該如何看待他人——如果遇到來自中國的人,是否要有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他們與芬蘭人不同?
對我們的學生來說,很難去轉變在跨文化問題上的思維方式。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們就認為中國人是與芬蘭人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如果你深入做一些研究和了解,會發現雖然兩國人存在一些思維的差異,但也是有相同點。所以在觀察與我們非常不同的一個群體時,也需要關注彼此之間的相似性。
現在我們課堂中的一些內容,很大程度上都是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際,一起去構建一些事物和理念,我們希望讓學生改變,因此我們不斷的改變他們課堂上的搭檔和同伴。我在世界各地拜訪過很多學校,也都有團隊的合作,但是團隊的組成往往是固定的。可實際上,即使是一個課堂裡的學生,即使這些學生都是芬蘭人,說同一種語言,每個人之間也存在跨文化性。非常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儘量頻繁的在課堂上和各種學生打交道,從而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性。
多元文化認知
Multiliteracy
課程中另一個核心的素養是多元認知能力,這裡的定義是能夠對各種不同的文本進行解釋、產出並作出價值判斷,這將有助於學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交流方式,並建立他們的自我認知。同時,多元認知能力的培養支持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學習技能——批判性思維是未來重要的一個能力理念,這讓我感到特別的恐怖,因為我發現世界各地的人現在都希望成為批判性的思考者。比如我的中國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想讓自己的學生成為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者。那麼我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第二個問題是你如何去定義批判性思維?
實際上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去定義批判性思維——即使他們有定義,他們給我的定義往往來自一個美國或者英國的學者,他們從來不提中國學者給出的定義,或者是印度,菲律賓學者的定義。這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應該批判性的看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本身。
對於多元認知能力來說,這非常值得注意。從全球化和跨文化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能夠讓師範生理解一個人創造、理解、解釋文本的方式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是最好的。可是師範生們很難理解——因為他們被「洗腦」了。師範生們在芬蘭學習到的多元認知能力,與在中國、美國、納米比亞等國家的答案是一樣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希望能夠敦促師範生們,包括讓他們未來的學生不僅僅只是聽一些明顯的、容易聽到的西方聲音,而是能夠探索不同的聲音。的確會有世界各地的移民移到芬蘭,但是他們來到我們的課堂,唯一獲得的知識就是歐洲和北美的知識。中國也有類似的問題,我覺得在中國大家太崇拜來自說英語地區的知識了,我們需要考慮不同的知識來源,否則的話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全球化,而只是全球語言的匯聚(Globalish)。這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文化勝任力,互動和表達
Cultural Competence,Interaction and Expression
文化勝任力以及交流互動和自我表達是第三個關鍵素養,這個素養中要求學生在學校內外的合作中,學生學習辨別文化的特殊性,並在不同的環境中靈活地採取行動。還應學會交流、修改和創造文化和習俗,並理解它們對幸福的意義。老師們則應該指導學生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和情況,鼓勵他們使用有限的語言技能進行互動和表達,並讓學生學會將數學符號、圖像和其他視覺表達形式、戲劇、音樂以及運動作為互動和表達的手段。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覺得芬蘭這個國家的課標有點自相矛盾,因為他學的文化一方面是非常靜態的,是不改變的,包括有一些傳統等等,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在談文化的混合,會提到我們的世界實際上在創造新的文化,很多人通過交流來創造新的文化。所以我們也會帶師範生去觀察在赫爾辛基辦的慶祝中國春節的活動是的紅色主題。而可口可樂的廣告,聖誕老人也是以紅色為主色調,我們也會讓師範生們去觀察和思考類似的事情。
最後我進行一下總結。新的芬蘭教育改革至關重要,新的改革將為教師提供這樣的機會: 從學生的需求和感覺出發,制定個人學習計劃,使學生系統地合作 ,教師可以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同時將體育運動和學習、交往與合作聯繫起來,使教學和學校活動國際化推動跨學科合作……大家之前可能也有聽到過,我們其實已經開始做系統性的基礎教育的工作,就是基於現象的教學(Phenomenon-based teaching),這是一個跨學科的方法,所有不同學科的老師會與學生一起用一整個學期的時間來共同研究一個現象。
芬蘭的教師教育正在做很大的變革,我們也希望能夠從中國學習到知識,不僅僅是你們學習芬蘭的教育內容。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共同更好地改善未來人才跨文化和全球化的能力。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2019「終身學習與未來人才國際會議」上,Fred Dervin教授的主題演講整理。)
閱讀
推薦
最好的教育系統?
芬蘭的迷思與真相
閱讀
推薦
清華附中校長:
面向未來,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本內容為清華大學終身學習實驗室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