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傑,男,白族,生於1993年9月,共青團員,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3級本科生。曾獲「焦廷標」獎學金、校結構創新大賽優秀獎、金相技能大賽優秀獎。
這個從雲南小鄉村走出的白族少年,他被大山哺育又反哺大山。用感恩與堅定之心,發起眾籌,運用所學,積極調研,努力回報家鄉,2015年組建「夢路團隊」發起《夢路計劃——為雲南鶴慶山區孩子修建上學路,讓家鄉的明天更美好》眾籌項目,用自己的行動在孩子們心中建起了夢想之路,一條求學的光明坦途。將慈善的種子撒播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薪火相傳,傳承的是東大人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玉汝於成,堅定了「夢路哥」的感恩之心。一條學子路,劈開了大山,感動了我們。
- 引 言 -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每當夜裡閉上眼,故鄉的路,總會延伸到夢裡,與記憶相繞?」這句話是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大三學生張培傑組建的「夢路團隊」2015年發起的《夢路計劃——為雲南鶴慶山區孩子修建上學路,讓家鄉的明天更美好》眾籌項目的引語。
他從山區來到城市讀書,始終心繫家鄉,努力回報家鄉,他被大山哺育又反哺大山。他用感恩與堅定之心,發起眾籌,為村裡修建了「學子路」,用自己的行動在孩子們心中建起了夢想之路。
張培傑,出生於雲南省鶴慶縣倒流箐村,這是一個白族聚居的自然村,位於平均海拔超過2700米、典型的高寒山區。
雖然連綿不絕的大山給村莊帶來了美麗和安寧,卻也像一堵厚重的屏障,隔離了山村與外界的交流和聯繫,交通閉塞、經濟貧困是這些村莊最典型特徵。
張培傑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個小山村,以務農為生。每天起早貪黑,侍候著高山上面的幾分薄田,全家的命運和黃土、大山緊密相連。
雖然家庭困難,但是村裡善良的父老鄉親總是不斷支持他、鼓勵他,總在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讓他能夠安心學習;好心的班主任經常帶他到家裡改善夥食.
家鄉人的親情友情,一直激勵著著張培傑不斷進步,考上省重點中學。
就在他為高中的各種費用發愁的時候,學校主動為他免除了學費,同時還替他向社會尋求幫助,並獲得一位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直至他通過高考帶著生源地貸款來到東南大學。
報到時,東南大學了解他的情況後,通過綠色通道,為他緩交了學費和住宿費。
在後來的學習生活中,每年都給予他國家一等助學金,以及寒假路費補助等多項補貼,解決了他生活上的困難。
由於入校時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學院輔導員和老師們予以特別關注,不斷幫助和鼓勵他,再加上自身不斷的刻苦努力,張培傑的學習成績不斷進步,獲得了「焦廷標」獎學金,並積極參加科技競賽,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當你真心追求時,整個宇宙都會幫你來完成。一路成長的過程中,學校和老師的幫助,家鄉親人的關懷,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和國家的好政策,讓他不僅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還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通過自身的拼搏努力,走上改變人生軌跡的道路。
回顧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張培傑暗下定決心,希望通過自己努力,有能力回報幫助和關心自己的每一位恩人。於是他懷著感恩之心,開始了改變家鄉孩子求學路的夢想。
夢回家鄉,為愛築路
如何回報家鄉父老恩情,始終是縈繞在張培傑腦海裡的一件大事,經過多次考證,他終於發起了「夢路計劃」。
說到這個計劃的原因,張培傑說,「來到大城市讀書,已經習慣了寬闊平坦的大道,各種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而每當回到故鄉,一次次看到孩子們為了求學每天仍需步行在那條崎嶇泥濘的求學路上來回近兩個小時的時候,我感覺像是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行走在求學路上。
一個個很深的山脊讓那條求學路道路成為了下坡路和爬坡路的組合。夏季雨水,冬季結冰。艱難的爬上坡,下坡的時候不小心就會來個『滑滑梯』,弄的滿身都是泥巴。
路窄,坡大,雨天泥濘易滑倒,雲南夏秋季雨水多路旁田埂經常滑塌更添危險……
再次踏上這條通往夢想的路,我們想有所行動,用我們的努力改變這種現狀,幫助孩子們修建一條通往夢想的道路,完成我們的一個夢想。而恰好藉助學校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兩者一結合就出現了這個想法」。
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申報選題時張培傑就想,能不能用自己的所學為家鄉做些實質的改變,將社會實踐真正做到實處。張培傑召集家鄉其他夥伴,他們起了一個名字——「夢路團隊」。
他們想把這兒時的夢、現時的夢變為真正踩在腳下的路。7月的雨水給前期調研帶來了阻力,他們冒著雨扛著尺子勘察,路面的泥濘使他們深一腳淺一腳,有時還需要蹲在泥裡測量。
他們挨家挨戶動員,通過近一個月的不懈努力,所有村民都願意無報酬參與修路,此時「夢路團隊」和大山深處鄉親們的心緊緊擰在了一起。
單憑村民籌錢,遠遠不夠,張培傑在網上發起眾籌。據張培傑介紹,網上眾籌顯然不是他們一開始想的那麼簡單。
雖然在學校參與過很多的公益活動,但都是線條清晰的工作,而這件事情涉及面非常廣,當真正開展工作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考慮到的事情太少了。
「這基本上是在我們沒有太多把握的情況下的一種嘗試,實際情況也證明了我們在發起眾籌之前做的工作遠遠不夠,剛開始通過朋友圈擴散開來之後我們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都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一天的時間籌款金額就突破了1000元。接下來一周內都有增長,但是不久就停滯不前了,相當於我們自身的人脈資源,到此已經達到了飽和。這樣的狀態持續了近一個月。」張培傑一度有點束手無策。
遇到了困難,他們沒有放棄,而是多方尋求媒體支援,終於在十月份,新華日報記者聯繫張培傑表示願意給他們報導這件事情。
之後幾天,新華日報、南京晨報、揚子晚報等相繼做了報導,引起了較大反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支持「夢路團隊」的項目。
學校和學院的領導老師在知道情況後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極大地促進了眾籌的進程。
儘管張培傑學的不是交通專業,但他不忘初心、反哺家鄉的信念感動了東南大學其他同學,很多同學主動提供修路的建議和方案,給予了東大人最為樸實的支持。
在11月的時候,中國夢想秀節目組在了解到張培傑他們的「夢路計劃」之後很感興趣,他們也希望能夠幫助「夢路團隊」的成員們完成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於是,在十二月份的時候,「夢路團隊」參加了中國夢想秀的節目錄製,並得到夢想助力團提供的87000元的夢想助力基金。
歷經艱辛,條件終於具備,「夢路計劃」如期開工。組織會議,動員村民,商討細節,分配工作。
拿起鋤頭、扛起鐵鏟、開路面、挖水溝;石頭、砂子、水泥,拌好混凝土、推起手推車,鋪築一條求學之路。
張培傑和鄉親們揮灑汗水,夢想之路開始一點點變成現實。坡度陡,道路坎坷,無法用拖拉機運輸,他們就用手推車;路面結冰,他們就用斧頭砍開.
那段日子裡,從第一縷晨光再到最後一抹晚霞,甚至在漆黑的夜裡,張培傑和鄉親們埋頭修路,儘管天氣寒冷,但每個人心裡都是火熱的。
2016年2月5日,「夢路計劃」完美收工。這條由748名村民參與,長度為1800米,寬度1.2米,平均厚度0.15米的路,張培傑給它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學子路」,將那條坑坑窪窪的求學路徹底變成了歷史。
從農村到城市到農村,他完成了從出山人到進山人的蛻變,是大山哺育了他,給了他樸實與堅毅;是國家的政策,給了他成長的機會;是東南大學影響了他,給了他知識與才幹,讓他用感恩與大愛構築了一條夢想之路,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東大精神完成了一次夢想的傳遞!
江蘇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
|完善資助政策體系 推動落實資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