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訊(記者 李明)作為濟南市唯一地跨黃河兩岸的中心城區,天橋區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的巨輪正揚帆起航。值得關注的是,天橋教育也在厚積薄發中迎來協同發展的新嬗變……
以「河」為媒 助推兩岸教育協同發展
秋日明淨的陽光下,一群著紫白色隊服的少年在寬闊的操場上持著板球拍健步如飛。這項源自東南亞的貴族運動,如今已經發展成天橋區桑梓小學的體育常態。
該校於2018年依託全國體育聯盟的平臺,開始引進板球項目,經過刻苦訓練,學校板球隊於2019年6月在山東省板球錦標賽榮獲第三名,7月底在全國板球錦標賽中榮獲全國小學男子組亞軍。這讓地處黃河北的天橋區桑梓小學成為天橋教育破繭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多年前黃河北農村學校還存在教師教育理念落後、教育方式傳統、學校管理隨意無序等問題。其中優質師資嚴重匱乏,更是該地區與市區學校教學質量差距巨大的頑疾所在。記者了解到,因天橋區地理環境特殊,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和黃河「天塹」等影響,形成了南北兩岸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
如何打破黃河兩岸教育桎梏,打通資源共享是擺在天橋教育面前的一道難關。
天橋區教體局局長張萍對記者表示,直面農村學校中面臨的困難,如何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積蓄黃河兩岸所有學校的力量解決師資直聘等切身問題,是天橋教育破局發展的關鍵所在。
基於此,2013年,天橋區全面啟動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工作。黃河南北各15所小學結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形成「一所學校,兩個校區,統一管理,捆綁評價」的運行模式,2016年,天橋區加大措施,再促共同體學校的進一步融合和再生,制定了《2016—2018年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實施意見》,確定了「縱向分層、橫向聯盟,縱橫結合、多維並進」的發展新思路。北岸佳禾、五彩石和新欣桑梓三個教育聯盟充分發揮了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內驅力,彰顯了聯盟的主體作用,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
五年來,15所學校家長滿意度均超過95%,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學校建設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充分認可。
張萍表示,下一步天橋區還將打造天橋教育3.0模式,將圍繞城區學校、農村學校、城區薄弱學校以及新建學校組成教育集團,把優勢資源進一步釋放,推動天橋教育驅動發展。
信息賦能 打造新興技術融合發展樣板間
在濟南第十三中學教學樓內,一款電子課程圖譜學習平臺引來不少學生駐足。一方不大的閱讀平臺囊括了人文、藝體、科學三大門類課程上千種視頻資源,每門課程還涵蓋了基礎、拓展、探究三類循序漸進的學習步驟。該校教導處副主任王偉對記者介紹說,這款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圖譜,是建立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基礎上,力求為學生提供全方面發展的跳板。
在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郭景揚的提議下,濟南第十三中學歷時11年搭建學業質量保障體系。從探索整合到資源共建,再到信息化平臺投入使用,濟南第十三中學用實際行動見證了天橋區在信息化辦學上的持久動力。
近年來,濟南第十三中學引入計算機與網絡系統,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質量保障五系統」研究與實踐。藉助信息化手段,把線下資源導入線上,依據學業質量保障的內在規律構建更完整科學的系統。 破解了新技術下資源庫使用瓶頸問題,極大促進了教與學活動向「有效、高效」發展。
2018年,天橋區被中央電教館確定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區域研修模式研究及試點」項目試點區。2020年,又成功入選「教育部2019年度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目前,天橋區開通網絡學習空間14.5萬餘個,實現了全區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空間100%全覆蓋,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特別是在今年疫情期間,天橋區高質量開發資源近2萬份,開展網絡教研活動5477人次,上傳資源25.9萬個,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得到一線教師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多點多面 擘畫天橋教育發展新藍圖
8月30日,天橋區教育和體育局與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舉行合作辦學籤約。山東大學常務副校長王琪瓏在講話時表示,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將把多年積累的辦學經驗及課程體系全面輸出到寶華中學、寶華小學及官紮營小學三所學校,快速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學校發展內涵,全面提升寶華學區的教育質量,全力助推天橋教育優質科學發展。
近年來,天橋德育品牌創建呈現新格局。天橋區教體局局長張萍介紹說,天橋教育致力於面向全體普及體育、藝術、科技活動,實現陽光體育全覆蓋,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生生參與、個個精彩」的體育特色發展格局。
目前,全區有20所學校幼兒園加入全國體育聯盟,學校在各項體育比賽中屢創佳績。深入普及區域班級藝術活動,逐步實現「校校有隊伍,班班有特色,人人都參與」的良好藝術教育氛圍。全區共有50餘所國家級體育、藝術、科技特色學校,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2019-2020學年濟南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天橋區「四分一率」均位列第一名。重視勞動教育,通過學校課程建設、課題研究、項目推進等方式,加強學生生活實踐、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教育,培養勞動精神,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氛圍。
在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上,全區範圍內構建起經緯交織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經典誦讀、書法、剪紙等區域特色獨樹一幟,各校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引導學生親近經典,領略和接納傳統文化精髓。傳統文化節、剪紙藝術節已成天橋傳統文化教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