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地形屬丘陵地貌,總體上是西北高東南低,河流多是自西向東或西北向東南入海。而像崇儒、水門下徐、牙城東街頭三處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因此,出現溪水自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奇特現象。與霞浦主要河流流向相反,俗稱「倒流溪」。
而這三條倒流溪的形成,在民間往往披上神話色彩。像崇儒、水門一帶認為倒流溪形成傳說認為:有一年,鄭仙翁和七聖爺兩位神仙約定某日,誰要是先趕到縣城誰就為霞浦縣城土主神,比賽當日,七聖爺未到縣城先鳴炮,鄭仙翁剛走到後岐一帶,突然聽到鳴炮聲隆隆,誤以為七聖爺已經到縣城當上土主神,而自己輸掉了,失去當土主神的機會了,一氣之下,怒執杖頓地封水,致使原本向東流至縣城的溪水向西倒流。
而牙城東街頭的倒流溪(夾溪)形成的傳說,卻與眾不同。相傳很久以前東街頭溪,緣由二條發源於福鼎市秦嶼鎮太姥山麓的方家村孔蘭自然村和下樓,另一條發源於孔坪村內甲坪自然村,至東街頭村古村自然村東的六都岔合流後,流入霞浦與福鼎交界的渠洋溪,經後山溪流入福鼎峽門出東海。相傳在一次風災之後,徹底改變了這種流向。
據民國版《霞浦縣誌》卷之四·山川志記載:「流由太姥山發源,有小澗三,至合流處名曰夾溪。而龍亭流歸一派,龍亭之北又有小澗同出,有數十丈之瀑布,下於梨溪,始終合流於鼎界之漆溪(赤溪),出楊家溪西港洋,亦匯於烏岐港之海。」形成了「倒溪流」。至於形成這種倒流現象,相傳與該村境內的院底寺(上中興福寺)的和尚設壇救雨有關係。
院底寺地處福溫古道旁,香火旺盛,寺院擁有東街頭洋中三百六十多畝上等寺田,和尚忙於佛事,這些寺田全部出租給當地老百姓耕作。相傳在明洪武二十二年三月至六月間,在霞浦境內包括福鼎大部地區發生嚴重的乾旱,而向寺院租種的村民向當家的訴求,能不能幫他們求雨。否則,田園將顆無收,田租恐怕無法上交。當家和尚在權衡本寺幾百號僧人的生活來源和村民利益兩方面的得失後,同意設壇求雨,在求四十九天無雨後,天越來越藍,溫度一天比一天高,整個大地就像火爐子在烤著,眼見田地裡的禾苗都枯萎了,和尚有礙面子,一氣之下,使出一絕招,將寺院後門的古井裡放生的十六隻長三支腳的蛤蟆,每天抓一隻放在求雨的神壇前,用銀針在蛤蟆的屁股上紮上六針,叫它去喚雨。
而這些三隻腳蛤蟆,自從入寺之後,它們自認為是殘疾的蛤蟆,想在寺院淨心聽經,祈求能得道成佛,由於在寺院裡聽佛經多年,雖說還未成佛,但已具有靈性了,它們受不了如此的虐待,紛紛向土地神訴苦,土地神聽後,認為這事兒超出法理,急速向太上老君秉報,太上老君也覺得此事的嚴重性,便向玉皇大帝匯報了此事。玉皇大帝聽後大怒,便命雷神去在該寺上空降雨三天三夜,水滿高低三尺,雷神從太姥山麓劈了一山峰,一彈飛到寺的上空,俗稱「飛來峰」,重重把整座寺院掩埋。
由於風大雨大山洪突發,寺周部分石構件和佛像被山洪衝走,像「多寶塔」就被衝到二千米外的馬仙宮門前,寺院裡原來供祀的真武神像都被洪水衝走,流至後山被民眾撿去設宮供奉。
但是由於六都岔溪囗狹小,無法洩去這百年未遇的山洪,眼看整個東街頭洋狂洋一片,民眾生命危在旦夕,為了後山一帶免遭水患,馬仙娘揮手一指,將積穀山頂劈出一峰堵住六都岔峽囗,在田坪崗的西南方向劃出一條長長的河道,原來波濤洶湧洪水,溫順地從向西流向龍亭匯入楊家溪奔向大海,水患被馬仙娘解除了,人們恢復了往常的生活,人們為便把馬仙娘所劃倒流溪的匯合處稱為「夾溪」,就在「夾溪」旁建起馬仙宮奉祀馬仙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