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諸葛亮,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他數次北伐曹魏,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政治、軍事、治國方面都非常突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關於他的典故數不勝數。
但除了北伐,諸葛亮其實還南徵過。有名的「七擒孟獲」就發生在南徵的路上,那麼南徵時最遠打到了哪裡呢?雲南的曲靖、滇池等地。
這兩個地方,雲南本地人肯定知道,尤其滇池,坐落在昆明郊外,煙波浩渺,氣勢磅礴,是著名旅遊勝地,滇池邊上的西山睡美人同樣赫赫有名。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大觀樓長聯」,描寫的就是滇池風光。
據說諸葛亮當時到達的是現在雲南省晉寧區東邊那一側的滇池。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
劉備名聲經營得好,人格魅力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很多投入蜀漢的人都是衝著他來的,換言之,蜀漢就是一個建立在劉備聲望上的政權。因而他去世後,一些新投過來的勢力就起了異心。尤其當時,蜀漢的處境非常不好。
毫不誇張地說,除了滅國那一次,蜀漢最危險的時期就是此時。
劉備之死,是因為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是劉備因襄樊之戰對東吳的報復。這兩場戰爭的過程就不說了,只說對蜀漢的影響。
襄樊之戰使蜀漢丟失了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這代表著蜀漢徹底失去荊州,失去東面北伐的大基地,這使得隆中對成為虛話。
要知道,諸葛亮的設想中,荊州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亮認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意思是如果遇上合適的時機,從荊州、益州兩路出軍,大事可定。但現在蜀漢只有益州了。
更嚴重的是,此消彼長,得到荊州六個郡的東吳實力大增,極大地威脅著蜀漢的安全。
之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同時也是為了奪回荊州,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又敗了,蜀漢元氣大傷。
這兩場戰爭中,蜀漢的兵力損失很大。襄樊之戰最少傷亡三萬人,夷陵之戰則有五萬多,中、高級將領更是幾乎死盡,蜀漢人才出現斷代。之後數年,普通士兵能補充進去,將領卻難以恢復到鼎盛時期,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
那時的蜀漢,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形勢十分危急,加之劉備已死,蜀漢勢弱,朱褒、高定、雍闓等人就叛變了,孟獲是雍闓的追隨者之一。
這裡說明一下,此四人都是南中的大族,歸順劉備後在蜀漢得到官職,劉備採用的是「用當地人治理當地」的策略。
朱褒是牂牁太守,「牂牁」是現在的貴州省東南的黔東南自治州最西北的黃平縣的舊州鎮,朱褒素有異志,以前就殺過來牂牁巡視的益州從事常房,誣陷其謀反。可見他根本不願劉備的影響力深入牂牁,因而劉備一死,朱褒就反了。
高定是越嶲夷王,「越嶲」在現在的四川省西南部,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
雍闓是建寧(今雲南曲靖)人,漢朝什邡侯雍齒之後。叛亂當中,就數他的戲最多。劉備死後他心生叛意,殺了建寧郡太守正昂,並綁了益州郡太守張裔送到東吳,投降孫權,孫權遙封他為永昌太守。
益州郡是益州下轄的一個同名郡。
雍闓不像朱褒那樣據郡自守,而是打算反攻蜀漢,派孟獲扇動諸夷叛亂以響應其行動,朱褒、高定就在其中。三人一個在建寧、一個在牂牁、一個在越嶲,守望相助。
對於他們的行為,諸葛亮是不可能容忍的。他首先派出使者,修復與東吳的關係。按理來說,蜀漢和東吳都打成那樣了,怎麼還可能和好?但因為有曹魏這個大敵在,雙方都強行壓下對彼此的不滿,重新結盟。
穩住東吳之後,諸葛亮用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兵力補充、部隊訓練等戰役準備工作。
225年,諸葛亮從成都出發了。他還在路上的時候,實力最強的雍闓就被高定的部曲所殺。
高定為啥殺雍闓?正史中沒有定論,可能是中了諸葛亮的離間計,《三國演義》中藝術創作了一下,說高定被諸葛亮的仁義感動,率部離開叛軍,因為攻擊雍闓、朱褒有功,被任命為益州太守,總涉越嶲、建寧、牂牁三郡。
但真實歷史中,高定沒有再次歸順蜀漢,於225年被諸葛亮斬殺。
至於朱褒,演義裡同樣被高定的部曲所殺,正史中沒有記錄其結局,只說其叛被平,大概也被諸葛亮殺了吧。
諸葛亮這一次南徵,基本上沒遇到什麼棘手的敵人,等他拿下夷族中最強的蠻王孟獲,南中就平定了,在他去世前蜀漢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於是蜀漢有了一個穩定的後方,諸葛亮才能放心北伐。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